湘溪
阿富汗的地理位置一直被认为是处在多种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而眼下,这个命运多舛的国家又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2001年,第一批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从巴基斯坦秘密潜入,打响了阿富汗战争的地面战。2014年10月26日夜幕降临时,满载武器装备的美军C—130运输机开始飞离阿富汗莱瑟内克军营,营地里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人员则在火堆旁焚烧旧衣服和机密文件……这一波撤离行动持续到27日中午,随着八架直升机的起飞,美军撤离行动结束。而与美军共进退的还有驻阿英军,26日他们在赫尔曼德省举行仪式,移交了最后一个军事基地。在美国媒体看来,这种“奇怪”的退出方式凸显了北约这13年在阿富汗的挣扎,也反映了阿富汗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而实际上,为了今天撤军的一刻,美国已经做了很多事。
2014年4月5日,阿富汗进行了总统选举,尽管过程曲折、几经反复,新总统加尼还是在9月29日宣布就职。“一个稳定的政府”,这只是美军撤离的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一支能够维持阿富汗稳定的军队,目前阿政府手中的安全部队人数已达35万。即便如此,美国还不放心,在加尼上任后的第二天与阿方签署了《双边安全协议》。根据这一文件,撤军后美国仍可保持近一万名人员,只不过他们的任务不再是作战,而是培训阿富汗军队和反恐。换言之,美军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撤军”,而只是“退居二线”指导,让阿军冲上第一线。
这样的“周密安排”,在《华盛顿邮报》看来依然是“奥巴马危险的政治赌博”。英国《卫报》说得明白,在阿富汗还没有稳定之时,美英做出撤军决定或许过于仓促。伊拉克自美军2011年撤走后便陷入严重的危机。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主席马修斯指出:“阿富汗和伊拉克面临的是同一个问题,即一个威权政府被推翻后,国内就会形成政治真空,随之产生政治斗争,一旦爆发内战,阿富汗将成为恐怖主义的避风港,对整个世界的安全形势都会造成毁灭性影响。”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目前阿富汗的民族团结政府是总统加尼及其竞选对手阿卜杜拉在美国国务卿克里的调解下组成的,双方的这种妥协十分脆弱,能否一直合作下去依然存疑。而另一方面,阿富汗安全部队人数庞大但成分复杂,既有中央直属部队也有地方武装,既有军人也有警察和特工,面临着重武器缺乏、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更要命的是,阿政府随时有可能发不出军饷。总统加尼在美英军撤离当天接受采访时明言:阿富汗军队有信心承担防务,但仍需要装备和训练。而赫尔曼德省警长更是表示,外国军队的撤离会给塔利班留下空间,阿富汗军警并未完全做好接手准备,“肯定会有一段特别艰难的日子”。特别是在伊斯兰极端势力全球化的今天,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是否会反扑,是阿富汗局势备受关注的焦点。
历史是一面很好的镜子。上世纪70年代末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很快陷入泥潭,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批准向阿增兵,指望在一年内赢得战争然后体面地撤军,这与2009年奥巴马上台后向阿富汗增派三万美军、企望“以进为退”的做法何其相似。然而事实证明,无论是苏联的增兵还是美国的增兵都不起作用,1989年2月苏联完成从阿富汗撤军,当时也是做了种种周密的安排,包括留下一个内部稳定的纳吉布拉政府、一支人数达30万的阿政府军、保留不少军事顾问并继续为阿军提供大量援助等。但是,苏联撤军并未带来和平与稳定,阿富汗很快陷入剧烈的冲突和全面内战之中,最终塔利班在群雄逐鹿中胜出取得政权。
阿富汗战争对美国代价沉重,据专门追踪外国军队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阵亡人数的民间独立机构“iCasualties.org”10月28日的数据,美军在这场长达13年零20天的代号“持久自由行动”的战争中共阵亡2350人。美国布朗大学沃森国际问题研究所“战争费用”项目的统计数据则显示,从2001财年至2014财年,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的消耗为7186亿美元。
美国撤军是否会重蹈当年苏联的覆辙?被《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菲利普·斯蒂芬斯称为“退出战争的一条烂路”的“眼不见心不烦战略”更将给阿富汗带来灾难。这个“文明十字路口”上的小国自1979年苏联入侵以来,经历了不同的统治者,战火似乎一直没有熄灭。而在美英撤军、加尼新政府踉踉跄跄完成权力交接后,人们不禁要问:阿富汗还有没有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