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蕴
(江苏省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7)
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构建必要性研究①
于蕴
(江苏省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7)
该研究根据体育现代化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评价理论,结合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等研究方法,并且引入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等的研究方法,分析整理不同学者对体育现代化的思考和研究,参考其他省市已建成的行之有效的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谈论江苏省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
体育 现代化 指标 评价 体系
体育现代化对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体育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现代化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为目标,体育管理、体育价值观、体育运动、竞技体育、体育设施建设等逐步与社会其他组成部分共同走向现代化的动态过程。
关于体育现代化的操作性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持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体育现代化的操作性是即为体育向科技化发展,广泛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知识理论,提高学校体育、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水平,以和世界水平齐平。有的学者从状态、水平、发展趋势等方面做出解释,认为体育现代化是体育水平及其状态的高度发展,高度理性、自觉地进行奋斗,从而使体育发展得更加的理想,跨越历史,赶上体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又有的学者认为体育现代化是现代理念、管理方式、科学理论、人的能力等运用到体育中所呈现出的水平。各种体育建设设施设备、体育方式方法用来健全发展人类的身心,挖掘人类的潜在能力。另也有的学者认为体育现代化是体育与现代社会发展朝向相一致,与时代、空间边界联系在一起,与社会其他组成部分共同发展集合在一起的动态过程。更有的学者认为体育现代化是从体育发展的功能目的定义体育现代化,这部分学者认为体育现代化是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是为了改进人民的生活品质、体育运动方式,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特征具有阶段性,指示了体育未来的发展目标.另外,对于体育现代化,国外并没在相关的研究,自从出现体育现代化的概念后,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体育现代化进行了界定和思考,但共同的观点都认为体育现代化是与社会现代化进程发展相协调的一种水平和状态,并且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是跨学科研究,包含统计学、社会学、体育学、心理学四门学科,各学科在不同的领域相互交叉融合、相互发展,并且综合应用社会发展理论、评价理论、体育现代化理论等,共同构建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2.1 社会发展理论
社会发展理论是指自人类有史以来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生产率提高,事物复杂化,生活更便捷,生活品质提高,能源优势,不断创新取得新的成就;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不仅只是政策、项目组织获得特定的成果;解释说明社会结构和框架的定性变化,使社会可以更好地确立其发展目标和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是人类意识的发展,形成更完善的组织、体制形式,优化配置能源、技术、资源以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与机遇的需要,实现理想。社会发展亦是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学习使用社会发展得较好的时期的经验,先进者提出新的理念、生活习惯等,并且逐渐部分人接受、效仿,对社会其他群体进行有效地组织管理。另外,社会发展方向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类社会如果要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实现更高的理想,必须拥有足够强大的动机并且克服任何困难,促使社会进行改革。
2.2 评价理论
评价理论是指对一个目标、价值和概念等系统性地进行评判,运用一系列的标准规范进行管理。评价理论可以协助一个组织确立它的任一目标,对外发布它的意目的,并且可以协助组织做出决策,或者评定已取得的成果或已经完成的任务是否达到原定目标的水平。评价理论可以协助或者激发目标的内在的能动力,更可以协助确立将来的变革方向。
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是由体育管理、体育价值观、体育运动、竞技体育、体育设施建设等5个一级维度构成,每个一级维度下有若干二级维度,每个维度之间的具有结构和因果关系。
3.1 评价体系构成
厉丽玉,林可等(2003)从现代化动力、现代化质量、现代化公平三个现代化特征构建了浙江省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包括体育科技、竞技体育、体育意识、体育投入、体育体制、体育素质、体育队伍、体育设施、体育产业9个二级指标,并设置27个三级指标。吕树庭,张宏等(2004)对广东省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进行了初步的设计,并运用特尔斐法确定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及其权重,最后建立了包括动力表征、质量表征、公平表征在内的3个维度、11个水平指标的广东省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陈立国(2007)根据学习型城市、现代化和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从体育人口与素质、体育经济、体育资源、体育管理四个方面选定体育产业、体育人口的数量、人均拥有体育场地数量、体育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等项指标组成一级指标,并包括了14项二级指标的学习型城市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周登嵩,余道明(2007)采用德尔菲法,确立了包含8项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和89个三级指标的首都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该体系中的8项一级指标为:(1)目标和群体方面:民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2)手段和管理方面:体育管理、体育科教;(3)其他方面:体育产业、体育传媒、体育文化等。孙庆祝,陈家起等(2009)通过文献法构建原始问卷,并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最后确立了包括4个1级指标、7个2级指标和14个三级指标在内的学校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各省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经验成果,使用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并且引入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等的研究方法,江苏省应构建包含学校体育、体育设施建设、体育文化、群众体育、体育管理、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6项一级指标、多个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江苏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3.2 评价体系的意义
3.2.1 理论意义
在体育学的研究中,引入其他学科(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将推动其他学科与体育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发展,并且开阔拓展了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体育发展,为体育发展提供更宽的领域。体育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众多维度之一,如何从社会学相关理论的视角关注体育学的发展是一种尝试,一种创新。采用因子分析确立指标体系、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指标系的方法,丰富和完善了体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3.2.2 实践意义
通过测度指标体系我们可以衡量、监测和评价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进程,使人们对体育现代化的认知不是抽象化的、定性化的,而是具体化的、定量化的,不仅可以为体育发展战略及政策的制定提供量化的依据和理论支撑,也可以为我国城市体育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提供参考。
综合本文所述,对江苏省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研究,获得有几方面的成果:(1)从研究视角上,综合多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构建体育学的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与发展,易于体育学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发展;(2)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理论创新研究中,以社会学研究方法为逻辑起点,构建调研表并对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这一研究方法与国际接轨,其研究结论更易于为国外学者认可,提出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进行验证构建的指标体系,使提取的公因子间的因果关系更佳明晰;(3)从实践角度来看,基于社会化进程的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不仅可以为体育发展战略及政策的制定提供量化的依据和理论支撑,也可以为我国城市体育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提供参考。
[1]韩会君,肖焕禹.实现体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3).
[2]厉丽玉,林可,胡烈钢.浙江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J].体育文化导刊,2003(5).
[3]蒋彬,梁田.科学主义——中国体育现代化的羁绊[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3).
[4]周登嵩,余道明.首都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5).
[5]范宏伟,秦椿林,王阳春.甘肃省县级体育现代化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4).
[6]陈立国.学习型城市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
[7]吕树庭,张宏,王玉昕.广东省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4).
[8]于蕴.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5).
G807.4
A
2095-2813(2014)10(b)-0176-02
该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编号:T-c/2013/054),南通大学教改课题阶段性成果(编号:2012B066)。
于蕴(1966—),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大学本科,副教授,公体部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