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军
(绵阳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高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高碳现象加剧,高档的体育场馆,塑胶运动场地,恒温的游泳池、人工草坪给师生创造了良好的运动环境的同时,但也给他们身心健康、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主要包括“景观”体育运动场馆过分追求标新立异的造型、绚丽舞台灯光效果等高耗能、高排放现象,占用了大量土地同时,破坏了当地的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各高校自办或联合举办的大型运动会期间产生的大量的废物、垃圾、噪音造成污染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直接制约高校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高校最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源泉,它的和谐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才的培养质量,研究高校生态体育发展的低碳文化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也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条件。高校生态体育是指高校在开展体育运动时,运动主体(教师或学生)以生态意识和思维,提高资源与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以及追求体育与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共生共融、可持续发展的体育理念。[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原有的校舍、运动场馆不能满足教学、训练的要求,各地拉开新校区和大学城建设序幕,带来的环境与高碳排放问题也较严重。首先体育场馆成为了部分高校标志性“景观”建筑,作为一个学校提高知名度和招生宣传的主要噱头,导致部分高校盲目攀比,高校大型综合体育馆、恒温游泳馆、高尔夫运动场等永久体育设施建设中过分追求标新立异的造型,并占用了大量土地,破坏了当地的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浪费了大量的材料与能源。另外“景观”标志性运动场馆不实用,学校每年花大量资金来维护,对外开放成本也高,大大浪费了学校的资金和社会资源。
国家、省、市、校级大学生运动具有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是展示当代校园体育文化、大学生精神面貌、学生体育技能的重要窗口,但同时也带来了急剧增加的生态压力和高碳现象。首先,在举办大学生大型运动会期间(如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大运会期间),大规模的人群会在短时间内集中到比赛地点,为运动会专用交通工具产生大量的汽车尾气,大运村和校内比赛场馆遗留大量的生活垃圾,对校园和当地环境产生影响。在规模较小的校运动会期间,学校每年都会购买大量的体育器材,有些器材在使用过程中被耗损和损坏,但还有部分器材运动会后在平时体育教学中并不常用,由于管理不善,没有被及时保养,造成体育器材的损害严重。
追求健康指数是高校师生共同愿望,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重要体现,部分教师和学生缺乏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的方法,盲目追随时尚,导致花费不少钱买健身卡进入校内半盈利的健身俱乐部或者校外高档运动场,甚至有些学生直接购买健身器材放入寝室中,但她们缺乏低碳健身意识,坐着电梯上楼、开着跑步机出汗、用着空调降暑等保温的高碳低效的健身方式,戒除“便利生活方式”的嗜好以降低健身的碳排放成本。[3]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中庸和谐”、“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思想,强调“和谐”为主要旋律,要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这种哲学观不仅让传统体育非常注重全面的养生之道,而且非常注重“度”的把握。高校生态体育发展低碳文化本质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自身和谐发展的运动形式,是高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更是一种新的价值理念,要求创造一个人与自然高度和谐,人与社会高度关联,人与人高度合作的一种氛围,使人、体育、环境间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最好延伸。
高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异化现象,如在高校体育场馆建设运动会开幕式绚丽的舞台灯光效果;在大运会和校运会期间,造成校园的垃圾剧增、交通拥堵、汽车尾气和噪音严重污染了校园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牺牲和侵犯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力,只顾当前利益、近期利益而不顾及未来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高校低碳体育文化是通过技术、文化理念、组织制度革新等多种手段,采用低消耗、环保的体育活动方式,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体育锻炼行为的可持续性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体育文化形态。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主要是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沐浴阳光的温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锤炼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格,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享受运动的快乐。校园低碳体育文化要求大学生在进行阳光体育锻炼过程中,注重人、运动、环境、生态间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减少污染,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于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之中,推动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建立了一个低碳、绿色的阳光体育运动。高校生态体育发展的低碳文化构建的理念延伸了阳光体育的内涵建设,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理念融入其中。
“低碳意识”体育健身方式就是要求高校的体育锻炼者从小事起,让人们时保持节约、低碳的理念,养成节约、低碳的健身习惯。如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绿色公共交通工具的方式到运动场或校外健身场所锻炼,能节省大量能源和尾气的排放;每天的上、下课乘电梯换成走楼梯,既能锻炼身体、节省能源,也能缓解上课时紧张的情绪与学习压力;在室内的健身放或跑步机上的运动改为绕着校园跑,还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也节省了开启跑步机、空调、灯光照明而消耗的电能;室内健身项目锻炼完毕及时关闭器材电源、按时保养器材;需要音乐的体育项目,在达到锻炼效果的前提下可以调到适宜的音量等。
北京奥组委在奥运期间实施的卓有成效的体育生态保护政策,出台了《奥运工程环保指南》和《奥运场馆环境保护设计技术标准》,确保实现“绿色奥运”的承诺,在奥运场馆的设计、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不给环境造成污染[3],但遗憾的是在奥运结束之后被搁置一旁。将现有的奥运体育生态保护法规应用在建设大学城大型综合体育运动中心前进行环境评估,解决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过程中的高碳现象;将体育科学发展观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制定宏观政策的方向,将体育可持续发展观、人本主义发展观、生态体育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制定在体育训练、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过程中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体系,由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定期检查,进行评估管理,作为学校体育工作合格的重要指标。
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高校生态体育发展,体育场馆建设在校园内应该合理规划,确保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植被面积在场馆周围,科学合理的引进本地植物种,让健身者走进一种天然氧巴,清除体育运动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保护校园运动场内外的绿色环境,达到新的碳平衡平衡,处理好平衡体育运动需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同时推广一些对场馆、器材要求低,原生态的民族健身运动项目,如传统武术、太极、导引术运动等低碳体育项目,避免运动项目单一,加强学校体育项目的生态系统,充分体现人、体育与自然的和谐。
[1]龚建林.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生态体育[J].体育学刊,2008(7):20-23.
[2]蓝国彬,荆雯.低碳生活理念下的健身运动[J].体育学刊,2010(8):37-41.
[3]蒙雪,郑昌意.低碳时代体育生态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8):110-116.
[4]秦勇.力效和谐: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