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涛
(井冈山大学 体育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科学技术是最富有革命性的力量,是一切社会变革的根源[1]。”体育科技是体育发展的重要支撑,体育科技政策是体育科技的生命,制约着体育科技发展方向、规模和速度,然而目前国内学界尚无发现对这一重要课题进行研究,本文对中国60多年来体育科技政策历史进行研究,力图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体育科技政策是国家政府机关、政党及其他特定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确定和落实体育科技发展和应用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表现为一系列体育科技战略,规划,条例、法规、措施、体育文件、领导讲话等。
根据我国国家科技政策历史分期、不同时期体育科技政策的主要目标和特征并结合体育和体育科技领域内的重大事件,本研究尝试将我国体育科技政策的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体育科技事业开始了艰难地探索。
2.1.1 对体育科技发展进行规划
1952年,我国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1958年国家体委邀请有关专家座谈体育科学研究的第一个10年规划。《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第55项任务第九中心问题说明书》中,提出了1956-1967年的5个体育研究题目。1960年3月,国家体委的第一次全国体育科学工作会议,讨论1961-1962年体育科学发展纲要。继而,体育科学也被纳入了国家《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1964年,国家体委成立体育科学工作委员会,指导体育科技工作。
2.1.2 创建体育科研和教育机构
1958年9月,我国成立了北京体育科研所,标志着我国有组织、有计划的体育科学研究正在形成。随后,卫生系统成立了运动医学研究所,各体育院校和部分省市分别成立教研室和体育科研所。1952-1954年我国相继创办了华东体育学院等六大体院,并聘请苏联体育专家培养体育科研人才。1960年北京体育学院开始独立培养体育研究生。
2.1.3 创办期刊进行体育科技交流
1950年我国开始,《新体育》、《体育译丛》、《体育文丛》、《体育报》和《体育科技资料》等报刊相继创办。各体育学院和省市也创办了体育期刊。1956年2月,北京体育学院召开了第一届体育科学研讨会,成都体育学院在1960年举行科学讨论会、报告会达15次,其他院校都召开了论文报告会。1964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体育科学报告会。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体育科技政策发展进入严重挫折阶段。
1978年全国科学大学召开,体育科技事业迎来了春天。
2.3.1 健全体育科技行政管理体系
1978年我国成立科教司、政策法规司负责制定体育科技政策、法规和体育科技的组织管理,各省市体育局也建立了体育科技管理部门。体育科技行政管理体系逐步形成,拉开了“科技兴体”的序幕[3]。
2.3.2 制定体育科技发展方针规划
1978年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和1979年的体育科技工作会议提出 “大打体育科研之仗”和“体育要大干快上,科研必须先行”的方针。1984年体育科技工作会议明确提出 “体育振兴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体育科学技术必须面向体育运动的发展” 的方针。
1978年国家体委草拟了《1978-1985年全国体育科技发展规划》但没有实施。1978年5月,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加强体育科学技术工作的意见》。1980年8月我国又制定了《1981-1990年体育科技发展计划纲要(草案)》,提出了体育科技的奋斗目标和主要措施。
1979、1984和1989年召开了第二、三和四次全国体育科技工作会议,并提出了相应的体育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和方针。
2.3.3 实行体育科技体制改革
1985年体育科技体制开始改革,主要围绕“四个转向”进行,并制定了改革的主要措施。
1985年,国家体委成立理论工作处,加强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管理。1987年,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加强体育理论建设的决定》[4]。1985年,国家体委颁布了《国家体委体育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励条例》和《国家体委体育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细则)》。1985、1987和1989年国家体委相继颁布了《体育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条例》、《体育科学技术研究课题管理条例》和《国家体委体育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5]等文件。
2.3.4 体育科研机构成立与发展
1979年到1990年全国省级以上成立的体育科研机构达38个,各体育学院也设立科研处。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成立,并建立了五个分会[6]。1980年代,各地相继成立了体育学术团体。体育管理机构、体育院校和体育学术团体创办了一批体育学术期刊和科普期刊,促进了科研的交流。
1990年3月,《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科技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体育科技进入深化改革阶段。
2.4.1 体育科技发展政策
1990年国家体委颁布《1991-2000年体育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95年,为配合该《规划》执行,国家体委下发《关于进一步贯彻〈1991-2000年体育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几点意见》。1995年的《体育法》规定:“国家发展体育教育和体育科学研究,推广先进、实用的体育科学技术成果,依靠科学技术发展体育事业。”1996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提出“科技为翼,人才为本”的体育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并颁布了《国家体委关于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体育科技进步的意见》,全面表述了我国体育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基本任务和基本措施。1999年,第六次全国体育科技工作会议部署了“十五”期间的体育科技工作。
2.4.2 体育科技体制改革政策
1990年3月,《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科技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1993年4月,国家体委发布《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要求继续贯彻“依靠”、“面向”的方针,建立并完善体育科技与运动实践紧密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1994年,第五次全国体育科技工作会议重点研究了体育科技体制改革。1995年国家体委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体育科技体制改革的意见》,再次明确了新时期体育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7]。
2.4.3 体育科学研究管理政策
1993年,《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特别强调了“国家重点保证应用基础研究、软科学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1995年,国家体委开始发布体育软科学课题招标指南,1997年颁布《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8],并设立体育软科学研究专项奖。1997年6月《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对“九五”期间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主要研究领域作出了明确规定[9]。
2.4.4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科技政策
《奥运争光计划科技工程》是为促进奥运争光计划顺利实施,充分发挥科技对竞技体育的支持和保证作用而实施的一项体育科技政策。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关于人民体质与健康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1996年,国家体委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科技工程》。1997年开始,国家体委组织了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全国性群众体育调查、各类人群体育锻炼标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工作。“国家成年人体质监测中心”的成立对推动我国群众体育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2.4.5 体育学术交流政策
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举办了四次全国体育科学大会,集中展现了体育科研成果。199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北京亚运会科学大会。
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此后,为奥运服务成为体育科技政策的重点。
2.5.1 体育科技发展规划
2002年和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分别制定了《2001-2010年体育科技发展规划》和《体育科技、教育和反兴奋剂工作“十一五”规划》。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全民健身科技行动计划》和《奥运争光科技行动计划》。2005年全国体育科技工作会议要求 “体育事业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必须发挥先导作用”为指导思想,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机遇,为满足大众科学健身需求和保证2008年奥运会再创辉煌,全力加速体育科技发展[10]。
2.5.2 备战奥运科技政策
2001年,科技部牵头成立 “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制定了《奥运科技(2008)体育行动计划》。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奥运争光科技行动计划》,并全面实施[11]。同时,还颁布了《国家队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国家队科技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和《备战奥运会科技工作重点研究领域实施方案》。2005年,刘鹏在全国体育科技工作会议中强调“全力以赴做好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科技工作”。2008年4月的“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领导小组暨奥科委全体会议研究部署了奥运科技工作。科技部以863、科技攻关等国家科技计划为主体,与多部门联合实施科技奥运项目,为北京奥运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5.3 体育科研管理政策
2001到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相继颁布《国家体育总局科学研究与科技服务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的意见》、《国家体育总局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和《“十一五”体育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等科研管理政策,确立了新时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社会科学体系的总目标。2000年后,总局围绕奥运科技备战,对科技攻关与服务中有突出贡献者进行奖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于2004年设立了“科学技术奖”。
2.5.4 组织的重大科研项目
从2001年起,体育总局先后建立了25个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03年,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牵头,在运动员选材、运动员机能评定、兴奋剂检测和高原训练等领域组织了重大科研项目。2005年,体育总局科研所完成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国民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截止2008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先后13次受理了体育学课题的立项申请, 2008年省部级申报项目超过2000项[12]。
2.5.5 体育科研机构改革措施
2002年,体育总局对各直属科研机构实施分类管理,以建立既适应市场经济和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又符合体育科技规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体育科技进步体系,保证体育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5.6 体育学术交流政策
我国分别于2004年和2008年举办了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08年8月,在广州召开了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
北京奥运会后,体育事业发展站在建设体育强国的历史起点上,体育科技政策开始转向为建设体育强国服务。
2.6.1 体育科技发展规划
2009年5月《刘鹏同志在第29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体育[13-15]科技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完善体育科技管理体制,推进体育科技工作创新体系建设;要加强体育科技队伍建设,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体育科技人才队伍。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委托知名体育学者对“十二五”体育科技、教育、反兴奋剂规划、“十二五”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发展规划进行研究,提出加大“科教兴体”力度。
2.6.2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科技政策
国家体育总局全力组织2010年冬奥会和广州亚运会的科技备战工作,保证了体育代表团在冬奥会和亚运会上取得好成绩。2009年第29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总结表彰大会对备战北京奥运会科研攻关与服务中做出突出贡献者进行表彰,并对备战2012年奥运会提出要求。会议号召体育科技工作者扎实做好新时期体育科技工作,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而努力奋斗。《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提出“普及运动健身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并对群众体质水平和运动健身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和科学研究”等措施。
2.6.3 体育科研管理与学术交流
2009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举办首届 “全民健身科学大会”。201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颁布。2010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亚组委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第16届亚科会, 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
建国60年来,除了第一阶段和“文革”期间外,体育科技政策从整体上来说是一直向前发展的,在 “向科学进军”,“面向、依靠”,“科教兴国”,再到“自主创新”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体育科技战略的指导思想从“科技兴体”到“科教兴体”,再到“为建设体育强国服务”,统领了我国体育科技理论的主线,体现出我国体育科技政策理论创新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
参考文献:
[1] 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
[2] 国家体委档案:关于体育科学研究工作规划的初步建议:附件(一)[Z].
[3] 陈作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方针、政策对体育科技发展的影响[J].福建体育科技,2000(2):7.
[4] 熊晓正,钟秉枢.新中国体育60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185-187,187.
[5] 田雨普.新中国60年体育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称的回眸与思索[J].体育科学,2010,30(1):3-9.
[6] 曹守和.中国体育通史(第七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53,402-403.
[7] 陈上越,陈作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对体育科技发展的影响[J].福建体育科技,2001,20(2):12-17.
[8] 国家体委.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中国体育年鉴(1994-1995)[M].北京:中国体育年鉴社,1996:27.
[9] 黄汉升.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科技发展史[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39.
[10] 国家体育总局.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96-197,212,200,212,213,216,200.
[11] 国家体育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汇编(2000-2002)[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2003:197-198.
[12] [2007-08-07]http://www.cnr.cn/beijing2008/ayyw/200708/t2007080 7_504535097.html
[13] [2008-04-11]http://www.most.gov.cn/kjbgz/200804/t20080410_606 33.htm
[14] 关于印发总局领导在第29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总结表彰大会上讲话的通知.
[15] [2010-05-26]http://www.sport.gov.cn/n16/n33193/n33208/n33463 /n33898/1542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