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民
(如皋市少年体育学校,江苏 如皋 226500)
基层少体校转型升级的思考
陈爱民
(如皋市少年体育学校,江苏 如皋 226500)
2013年中国足球1 ∶ 5惨输泰国、中国篮球兵败马尼拉、中国女排兵败泰国,创亚锦赛近几届参赛最差纪录,仁川亚运会中国三大球均与冠军无缘。一系列的惨败,引发了诸如“中国体育究竟发生了什么”,“亟待解决什么问题”的热议。事实上,要想说清这些问题,恐怕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解决的。作为一名基层少体校的工作人员,从青少年培养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整体联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是加快基层少体校转型升级的手段,这是解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社会事业改革的积极举措之一。
1.1 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现阶段以体校为依托的“业余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的运动员传统培养模式,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进入市级以上少体校的学生毕业后,如不能进入省市专业队,基本上都有安排就业的机会,这个体制在特定的背景下运转较为顺畅,并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持续到上世纪90年中期,尽管经济社会在转型,但搭着计划经济末班车的基层业余训练体制,并且铺垫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辉煌(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员大部分是1988—1998年间由基层业余训练体制中输送)。90年后,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即使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必须面对就业双向选择的困境,在竞技体育领域,国家层面解决了金字塔塔尖的问题,但金字塔的底座却处境堪忧。于是,家长与社会层面对传统基层业余训练体制的希望值日渐下降,业余训练体制的也就日渐突显了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面对此现状,许多基层少体校的教师、教练,都在不断呼吁政策的扶持,但现实告诉我们,体育事业的发展跟社会制度的改革联系在一起,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呈现。因此清醒地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对体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加快基层少体校的转型升级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2 全面人才的竞争需求
未来社会是一个全面竞争的社会,竞争型社会需要全面、合格的人才来维系。从体育的角度讲,全面合格的体育人才必须思想不落后、文化不掉队、竞技水平高。事实上,我国传统合格体育人才的界定,偏颇了竞技水平的高低,片面的以金牌论英雄,重“体”轻“教”,从小专业化培养,功利地造成了少体校更多地游离于普通国民教育之外的恶果。缘于英雄情结,对那些处于金字塔塔尖的人淡化教育要求,社会尚可容纳。问题是,很大一批处于金字塔底座人走向社会,思想、文化的缺失,全面竞争的现实并不会容纳他们,于是就有了冠军“地铁卖艺”“澡室搓澡”的负面效应,扼杀了孩子参与业余训练的兴趣,打击了家长支持业余训练的积极性。近年来,面对现实,为了解决矛盾,教育与体育等行政主管部门顶层设计,从不同层面提出了体教结合、体教融合的诸多理念,也有了运动队挂靠学校,强调思想教育、文化学习的个案。所以,突破传统少体校竞技为上的单打一,强调教育选项的多样性,加快基层少体校转型升级,让体育回归教育本义,保障优秀体育后备运动人才与其他学生没有区别地平等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人才的培养才会成为可能。
2.1 培养方向从精英型向素质型转变
培养方向从精英型向素质型转变,就是要改变体教结合简单“1+1”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理念,突破了传统体制中片面重视精英,人为地将体、教割立分开的现象,回归教育,向学校放养过渡,转变为素质第一的新思路。现在强调素质,淡化精英,不是不要精英,而是为了让精英更精;也不是全盘否定举国体制,而是为了举国体制更实、更强。从理论上讲,教育包含体育,体育承载着教育的功效,是教育的一种特殊呈现形式,两者可以相得益彰。体育回归教育,在操作上,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案例。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体育强国,在他们的少儿业余训练体制中,都有很多条款保障优秀后备人才与其他学生没有区别地接受教育,本质上不把他们与普通学生分开,强调人才素质。近年来,中国足协大力推广校园足球,人才培养强调以教为先,由教育部门出面组织主导,体育部门在业务上进行指导,即使孩子们未来成不了足球精英,综合素质上也会不耽误他们接受正常的教育与成长,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产生兴趣、家长看到希望,中国的“足球梦”才会成为可能。个案也许不能说明一切,但至少代表了一种方向,让基层业余训练办在学校,让优秀运动员甚至是世界冠军从校园里走出来,不仅是美好的愿望,也是少体校从精英型向素质型转变的方向。
2.2 培养模式从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
培养模式从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就是指基层少体校要解放思想,去除本位主义的单打一,积极引领基层学校创建传统项目校和学校体育俱乐部,营造百花齐放的多元业余训练环境,拓宽后备人才培养渠道。为什么南宁世锦赛美国女子体操队能领跑世界?关键就是美国的职业体育、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蕴育了多元化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当相关运动推广后,无论是体操还是足球等原本不是美国的热门项目,成绩也就立竿见影了。多年来,中国在基层业余训练培养模式从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上也做了很多尝试:一是教体结合、教体融合;二是市队校办、县队校办;三是传统校建设、学校体育俱乐部建设;四是鼓励社会力量办业余训练;诸多创新措施的目的,都是在为基层业余训练体制寻求新的支撑点与增长点。事实上,行政主管部门顶层设计了先进的模式,也许是在创建过程中忽略了基层少体校的作用与地位,或许是在运作过程中基层少体校淡化了参与意识,主动融入不够,多元的模式没有发挥最大的功效,与体校是否全面参与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基层少体校如何主动沉下身去,放开手脚,遵循基层业余训练的规律前行,积极破解模式优化所面临的很多难解之处,将是我们研究的新课题。
2.3 培养过程从业务型向服务型转变
培养过程从业务型向服务型转变,就是提倡基层少体校有专业特长的教师、教练进学校,将业务转化为服务参与学校特色体育建设,与老师沟通、与学生交流,引领他们走向操场、走进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体育锻炼风气,在第一时间发展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夯实竞技体育金字塔的塔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提出了由体育强国向体育大国迈进的口号,在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的同时,强势推进全民健身计划。2012年上海出台了《关于深化本市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体育、教育部门“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工作理念,首次明确包括学生体质增强、后备人才培养、运动员文化学习、体教结合运行机制与保障在内的融合内容,实施百名专业教练进校园工程,强调基层业余训练体制从业务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工作思路。上海模式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是过程的转变遵循了教育、体育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提升了学校体育教育的水平;二是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日趋活跃的同时,会有效解决青少年基层业余训练体制不断萎缩的事实,“教体共羸”,也就为基层少体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基层少体校的发展,我们不否认体育后备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的现实。我们更要明白厘清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运动发展的规律,认清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共同发展的未来,是加快青少年业余训练机制培养方向、培养模式、培养过程转型升级进程的责任。创新工作,我们任重而道远。
G807.3
A
1674-151X(2014)11-017-02
2014-10-09
陈爱民(1969 ~),中学高级。研究方向:基层业余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