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宋 薇
(1.首都体育学院新闻学教研室,北京 100191;2.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中国武术文化认同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王 静1,宋 薇2
(1.首都体育学院新闻学教研室,北京 100191;2.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本土体育文化和外来体育文化的认同和接轨是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必然。体育文化能够跨越不同的国度、民族,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源于体育文化的共通性。但是,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又具有异质性。世界各民族的体育文化发展,既需要对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在世界体育的坐标系内进行重新定位,又需要对外来体育文化的接受、认同方式和意义进行自觉地思考,从而确立各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融合、创新的标准,以独特的身份走向世界,让其他国家接受和认同。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展开研究,努力实现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认同。研究认为:1)从现代体育角度看,民族传统体育是以一种弱势文化的姿态面对以奥林匹克文化为代表的西方竞技体育模式异族强势文化的巨大冲击时自然失守。但是,以中国武术为代表的东方体育文化,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武术的文化认同能够提升中国软实力,促进中国的“和平崛起”。2)中国武术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要通过传播理念的改进、传播主体的专业化、传播受众的拓宽、传播内容的整合与创新、传播媒介的拓展、传播技巧的提升等各要素的有效建构,实现中国武术文化认同传播策略的全面升级,促进中国武术文化的世界理解与认同。
武术;文化认同;传播策略;跨文化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发展,使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均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各民族的体育文化发展不能脱离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其中,既需要对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在世界体育的坐标系内进行重新定位,又需要不同国家、民族进行自觉地思考“如何实现对外部体育文化的接受,选择恰当的认同方式和进行正确的意义解读”。在此基础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体育文化在这样一个互通、融合的平台上建立起既为民族所接受又为世界所理解的传播标准。在全球化时代,这是让不同民族和国家愿意接受和认同其他具有独特文化属性与身份的民族体育文化的正解。
体育文化能够跨越不同的国度、民族,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源于体育文化的共通性,不同国家、种族、肤色都能够理解体育的精髓与要义。但是,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又具有异质性,受到不同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需要人们自觉去认知与把握其文化身份和地位。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呈现出日益频繁的态势,这也推动了各民族的体育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中国武术集纳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内在精神,在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中国武术的发扬光大要在科学的传播策略指导下,积极、广泛地参与全球的跨文化传播,赢得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认同。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以“武术”、“跨文化传播”、“文化认同”等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等途径查阅了大量中国武术文化传播及文化认同的相关内容,了解了中国武术文化认同的价值,梳理了中国武术文化对外传播的历程,为本研究确定研究框架、理清研究思路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1 全球化时代必然迎来本土体育文化和外部体育文化认同与接轨的大趋势 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代表不同价值观的各类体育文化必然会发生碰撞与融合,本土体育文化与外来体育文化的交流,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标志[1]。
体育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语言”,在传播、沟通的过程中,能够使得具有差异的体育文化通过理解而达到共享,成为全球性的文化内容之一。同时,体育文化的生产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要想保持体育文化系统的丰富多样,就有必要自觉反思全球化时代民族体育文化的地位和归宿,并寻求符合自身特点的体育文化认同规律。
1.2 世界体育文化认同的单一化趋势 全球化时代,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传承和变迁形成了以奥林匹克文化为载体和典型代表的产物。同时,奥林匹克文化又成为不同肤色、信仰的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成为推动体育进一步全球化的动力。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各比赛项目中,既有源自西方体育的篮球、击剑、体操等,又有柔道、跆拳道等东方体育文化的产物。东西方体育文化共同构成奥林匹克文化的丰富内涵,世界体育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其中得以展现,不同民族体育文化的个性和差别在世人瞩目的舞台上精彩演绎;虽然奥林匹克文化拥有极强的包容性,但是,不可否认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对古希腊体育精神的复兴,西方运动精神是其主导,奥运会中的比赛项目除了柔道、跆拳道等极少数能够展现东方体育文化的项目之外,绝大多数项目都是西方体育文化的结晶,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地位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今,奥林匹克俨然已经成为世界体育运动影响最大、受众最广的平台。强调竞争与极致,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拥有完整的比赛体系与竞赛规则。西方体育文化价值取向的规定和形式成为奥林匹克文化乃至世界体育文化的标准。但是,其他非西方体育文化在自身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规律与价值。虽然如此,凡是想要进入奥运会的项目都必须按照奥林匹克运动的标准进行不同程度地改造或调整,才能够在这一平台上得以展示,由此也形成了体育文化认同的单一化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使非西方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底蕴被极大地削弱,甚至失去其自身的文化特质。
1.3 中国武术的文化认同对世界和中国的重要意义 中国武术是东方体育的代表,它是华夏先民通过身体运动,在长期实践中积淀和凝聚的重要文化成果。中国武术的各门派至少包含了100多个拳种,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多民族文化的特征。传统武术创造出庞杂繁复的流派和技术体系,在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八卦”的影响和熏陶下,将中华民族“内敛、和谐”的文化要义和“伦理、教化”的文化内核融入追求技击之道的本质属性之中,成为技(技击)、身(强身)、性(道德)三者有机结合的文化形态。中国武术在发展历程中,人文积淀极为丰富,思维方式上讲究非逻辑的“由臆达悟”程式,注重“天人合一”、“阴阳互补”、“外修内炼”、“刚柔相济”、“以意击人”、“善战不怒”和“以静制动”的技艺整体观念;理念上重精神、重武德、师徒亲情、派别门第、人文修养等,致使武术始终趋于安宁、怠情,囿于切身的利益,缺乏对科学的完善[2]。
现代奥林匹克文化是以西方人所创造的“体育运动”为根基,体现西方文化中的竞争意识和现代工业文明,强调的是竞技性、规则性、科学性、娱乐性等。西方文化追求个人自由,鼓励个人竞争,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要充分释放自己的生命潜能和智慧。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交往中,长期处于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中,贯彻西方体育文化,造成了许多的自然和社会危机。中国武术融拳理、哲理、医理于一身,聚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要求发展一种共生、共存的和谐统一的关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倡导的是人、自然、社会间良性的生态平衡。中国武术文化在“和合”文化引领下的人生观、世界观与西方追求竞争、极致的文化观能够形成有益的互补关系。在全球化进程中,如果以中国武术为代表的东方体育文化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并实现文化认同,有利于改变世界体育文化现有的以西方体育为核心的奥林匹克文化的单一化倾向,形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与格局。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实现“和平崛起”需要软实力的助推,软实力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重要依托。武术是中国应对西方不断掀起的“中国威胁论”的有效手段。武术不仅是健身方式,更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柔克刚”的个性,在文化交往中也显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的思路,这能够帮助中国赢得更多的国际认同和尊重,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2006年5月,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有文化影响力的一些国家文化及其形象符号,其中,代表中国文化形象的主要有:汉语、北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孔子、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丝绸、瓷器、京剧、少林寺、功夫、西游记、针灸、中国烹饪等[3]。“功夫”成为中华文化的“符号”,绵延久远,不仅被国人认同为“国术”,更为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圈的民众所认同并逐渐接受,这就是中国武术文化能够迅速让世界上很多民族接纳并喜爱的重要优势。体育是打破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障碍的重要手段。中国武术文化在进行国际化推广的过程中,可以将民族文化进行广泛地国际化传播,这对构建和提升中国软实力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中国武术的拳法、技击显于外部,深层的文化内涵则融汇儒、释、道等多家思想,仅仅一个“道”字就让人难以参悟。不仅处于不同文化圈的外国人理解困难,就连国人也困惑颇多。中国武术发源于传统的封闭社会之中,而现代社会尤其是市场经济对注重自我修炼的武术文化提出了向外传播的新要求。
在全球化时代,接受或拒绝一种文化,与他人对这种文化价值是否认同直接相关。在文化的认同过程中,文化间是“通过在相似性和差异性之间走钢丝来获得和维持的”[4]。相似性可以将不同的文化连接在一起并形成文化的共享,差异性可以保持文化的独特性,使认同产生价值。
认识到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世界体育文化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中国一直在为武术加入奥运会的大家庭而努力,甚至为了迎合奥林匹克文化,适应竞技的需求,诸多流派的中国武术在竞赛中简化为套路和散打2个大类,在规则上也努力试图按照西方体育文化的标准简易化,例如,在散打项目中,为了使比赛更加紧凑,将指定进攻时间缩短。虽然中国武术几易规则、简化套路,但是即使在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良好机遇面前,所有努力仍未取得理想成效,武术最终没能在自己国家举办的奥运会上成为正式的比赛项目,充分证明了“武术尚未作好进入奥运会的准备,靠样板武术和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的企图,实际上己经落空”[5]。从中不难看出,西方体育文化仍是当今世界体育文化认同的方向,它横亘在以中国武术为代表的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走向全球文化认同的道路上,影响着中国武术文化实现世界认同的脚步与进程。
虽然中国武术失去了北京奥运会这一宝贵的发展契机,但是未来的中国武术文化是继续保持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还是趋就西方体育文化的游戏规则进行调整,亦或注入西方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这不能不引发人们对中国武术文化未来发展的关注与思考。
3.1 全球体育文化传播的西方语境致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式微 从中国的近代到现代,维系中国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文化环境、生存形态逐渐被打破、侵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逐渐让位于西方科学体育[6]。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是当今世界体育文化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标准体系,世界上任何民族的体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都无法脱离这样的话语体系。中国武术文化是典型的东方体育文化代表,在这样的传播平台上难以掌握话语权,踽踽前行中还要避免随波逐流,文化认同难以实现。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出现有着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意识到在全球化浪潮中,为了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必须要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的体育文化,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不断更新其内涵和形式,努力发展为更加具有生命力的体育形态。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从现代体育角度看,民族传统体育是以一种弱势文化的姿态面对以奥林匹克文化为代表的西方竞技体育模式异族强势文化的巨大冲击时自然失守[7]。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主流体育文化的较量不在一个层级上。
3.2 中国武术文化自身的传播难度大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使得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中常常是只见“形”而未见“神”。以套路、散打为主体的中国竞技武术在技术改造上倾向体操化,规则的修订偏重竞赛化,看似在“形”上更容易被接受,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技术异化。而武术中内蕴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之路却十分艰难甚或发生偏离,盲目跟随西方体育将使中国武术陷入精神缺失的文化痛苦之中,产生“合法性的危机”。
另外,由于农耕文化生态的消失,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与形式逐渐剥离。中国武术淡化或遗弃了传统精华的劲力和儒道技击的韵味,开始寻求技术体系下的速度、难度和造型,但是并未得到认可,面临着边缘化的窘境[8]。加之全球化的冲击,国内的主流体育文化的西化趋势明显,中国武术在竞争中渐居下风。
在体育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武术应当显示其自身文化传承价值和文化身份,呈现出中华民族的价值判断和追求,促进世界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面对当前复杂的文化环境,按照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规律,构建一套合理、科学的传播策略,实现中国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
4.1 传播理念的改进 全球化的进程为不同民族体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中国武术要直面这样的机遇,要以宽广的胸襟与视野参与到势不可挡的洪流之中;同时,在面对艰难与挑战之时,也要用过人的传播智慧、恰当的传播策略,实现中国武术文化认同的有效传播。
中国武术在长期的历史衍变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核心结构,并产生了对外部文化的本能张力,因而中国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更加强调自身的独特性。时代的变迁,使得中国武术文化又要适应不同的历史、社会环境,要因势利导地进行变迁。
因此,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的核心理念应当是“和而不同”,既考虑到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稳定性”,又考虑到它的变化的“时代性”,这样才能为中国武术文化找到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就是要充分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承认与接受中国武术文化与异质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不同”就是要突出中国武术文化“自我意识”与“自我身份”,在以中国武术文化独立性为前提的条件下,保持和发展各民族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
世界多元体育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既要对“文化霸权”说不,也要批判“文化普遍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需要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来审视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与世界其他民族体育文化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展开传播与互动。爱德华・萨义德说:“每一种文化的发展和维护都需要一种与其相异质并且与其相竞争的另一个自我的存在。自我身份的建构牵涉到与自己相反的‘他者’身份的建构,而且总是牵涉到对与‘我们’不同的特质的不断阐释和再阐释。每一时代和社会都重新创造自己的‘他者’。因此,自我身份或‘他者’身份决非静止的东西[9]。”具有显著地域特性的中国武术文化秉承“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理念,在技法上重“劲”轻“力”,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搏击文化的直来直去,简单、便捷及注重力量与体能训练的特点有明显差异。在交流过程中,中国武术不仅不会失去文化个性,相反,会在动态多元竞逐的过程中通过融合与相互借鉴得到发展。
4.2 传播主体的专业化 为了实现中国武术文化认同的目标,需要一大批将中国武术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专业传播者,他们是文化交流、武术技能传播的使者。
2011年,国家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和韩方明、葛剑雄等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记者会上指出,国外民众熟知“布鲁斯李”(李小龙)和花木兰却是得益于境外的武术传播,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任重而道远,特别是我国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精英应通过公共外交向世界说明中国、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10]。
对武术跨文化传播的公共外交与国际民间交流而言,我国民间传统武术家、武术国际表演群体、海外武术教练及武校、武术影视明星、武术基金会以及其他武术文化与教育等非政府组织,作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作为我国文化自觉的民意表达,更易于获得心理认同,其传播效果更为显著。因此,要充分重视民间社团和民间交流的作用,完成中国武术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重任。
当然,政府体育组织的推动力量不可小觑,应充分利用东道主的本土文化资源,根据传播区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寻求有针对性和合适的文化传播方式。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应充分结合国际化视野与中国特色,熟练掌握和运用全球化设计语言,并根据具体传播地域的文化环境特点,在中国、外域、世界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用心向世界阐释中国民族文化。
此外,信息时代中,专业的媒体传播者的素质要不断提高,应该站在国际化的高度,以多元的视角观察世界,打破狭隘的国家、民族情结,高屋建瓴地审视中国武术文化,并能够掌握与熟练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和手段,才能成为精通不同民族体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者。1)媒体传播者提高对中国武术文化的深层次认识,才能真正挖掘到具有中国武术文化精髓的优秀的传播内容,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受众;2)媒体传播者要精心设计选题、策划方案,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综合利用多种媒体产生整体效应,尤其是在文化创新与创意方面要加大比重、深度挖潜;3)媒体传播者要及时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受众的差异化需求,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以期获得国际目标受众对中国武术文化的认同,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目标与价值。
4.3 传播受众的拓宽 中国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有赖于运用正确的文化传播策略不断增加对中国武术产生文化认同的各类人群数量。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1)要从增加国内的受众抓起,尤其是年轻人。只有唤起年轻人对中国武术的参与热情,对中国武术的文化认同与传承才能成为可能,这就需要改变中国武术的传统的、古老的印象,通过探索一种更现代、更新颖的中国武术的推广模式,加大中国武术的吸引力,使中国武术向年轻人走近一步,向时尚走近一步。2)中国武术必须培养广泛的国际受众。在传播中国武术的各种技术、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播中国文化。通过中国武术有成效地跨文化传播,培养出愿意了解中国武术、中国文化的国外受众,他们应不仅热爱武术,更会在接触、练习中国武术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中国独特的文化。武术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而然地也会对中国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让更多的国外受众明白、接受中国武术文化,中国武术文化才能拥有更加广泛的受众基础,才能在全球范围内真正赢得对中国武术、中国文化的认同。
4.4 传播内容的整合与创新 体育全球化的背景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体育文化格局,这给中国武术的文化认同带来了无序的干扰,客观上需要对中国武术文化本身进行整合。中国武术文化的整合应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主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标准。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武术文化的整合伴随着东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冲突,以及各民族体育文化之间的不断碰撞。中国武术需要以一种理性的方式看待和处理文化整合中的文化冲突问题,对来自于其他体育文化的优秀成分进行消化和吸收,使之从属于自己,从而完善中国武术文化,推进中国武术的文化整合。
全球化大大加剧了不同体育文化间的竞争,不同民族体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不能再固守原有的内容与方法,需要不断开拓、大力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建构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武术文化认同,必须以全球化的视角来审视中国武术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传承和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自觉地对从中国武术文化中所继承的文化内容、形式和价值进行现代化转化,对中国武术文化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文化体制进行面向世界和未来的重构,确立中国武术文化的自主地位,以适应体育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要想实现这一过程,1)需要发掘中国武术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以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途径和方式加以弘扬、传播;2)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大环境,建立健全能够促进中国武术文化认同走向健康、合理的创新体制和机制,从而全面提高中国武术文化走向世界的竞争力。
4.5 传播媒介的拓展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充分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国武术的国际推广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凭借各种现代传播方式与途径,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魅力,促进中国武术文化认同的良性、主动发展,可以使其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举办奥运会、亚运会、世锦赛、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的几率大大增加。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有利于提升举办方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利于举办方独有民族文化的充分展示。虽然,中国武术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只是表演项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武术在这一国际化的大型舞台上得到了展示,中国武术文化得以推广。所以,今后应充分争取此类赛事的举办权,将体育事件的营销与民族体育文化的推广进行完美地结合,借助体育赛事举办数量的增加扩大民族体育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和国家的国际影响力,这无疑将加深世界对中国武术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识和认同。
4.6 传播技巧的提升 中国武术项目繁多,包括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长拳等,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技巧的欠缺,能够产生国际品牌效应的精品不多。
中国武术文化具备对国内外受众较强的吸引力,在传播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对其进行必要的挖掘和优化,以满足应有的消费需求。1)在传播项目的选择上,要尽量挑选那些知名度高、传播基础深厚、理论基础成熟的项目;2)在传播内容的包装上,既要符合国际流行趋势,又要能够体现出中国民族文化的特色;3)在传播节目的推广上,要实施系统的国际推广战略,以品牌战略为龙头,发挥跨文化传播的优势,使中国武术文化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大幅提升。
中国武术文化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世界观等方面都与西方体育文化有着诸多的不同。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过程不断推进。中国武术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有效实现,对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有益,对中国提升国家软实力有益,对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也有益。面对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的困境,要充分认清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利益格局,深刻反思中国武术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跨文化传播策略的整合,使武术成为中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武术文化认同的战略和目标,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1] 毛秀珠.论体育文化意识的认同和接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4):16-18.
[2] 李重申,谢谨.寻求中国武术发展的突破点[J].体育文化导刊,2002(5):50-51.
[3] 唐晋.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软实力[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91,109.
[4] 中川昌彦,著.15种创造力[M].李萍,吴惠芳,译.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5.
[5] 程大力.体育文化历史论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44-151.
[6] 于涛.历史必然性与中西体育的分殊与融合[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1):125.
[7] 汪海涛.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传统体育转型发展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17-18.
[8] 陈建民.跨文化视野下中国武术的传播策略[J].体育学刊,2008,15(5):25-28.
[9] 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0:426.
[10] 邱永旗.政协委员谈公共外交[EB/OL].http:// www. qqgfw.com/News_1Info.aspx? News_1ID = 4949.2011-03-08.
[11] 崔英敏,黄聪.跨文化传播:武术文化传播发展的新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7):36-40.
[12] 冉学东,王岗.对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新思考[J].体育科学,2012,32(1):71-76,87.
[13] 何英.武术国际化刍议[J].体育文化导刊,2009(11):145-148,152.
WANG Jing1, SONG Wei2
(1.Journalism Department,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100191, China;
2.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100191, China)
In globalization era, identif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local sports culture and foreign sports culture is an inevitable development. Deriving from intercommunity, sports culture can spread in worldwide despite different country and people. However, differences exist in sports culture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Sports culture development of all nationalities around the world not only need to relocate in world sports coordinate system, but also need to consciously think about acceptance, identification mode and meaning of foreign sports culture, so as to establish standard of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step to the world with unique identification and obtain acceptance and identif i cation from other nations. Adopting method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this thesis studies 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Chinese martial art, striving for culture worldwide identity. Research shows: 1) in perspective of modern sports, showing as a weak culture,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fails in giant impact of dominant culture of western competitive sports mode represented by Olympic culture. However, oriental sports culture represented by Chinese martial art plays signif i cantmeaning to diversif i ed development of world sports culture. Meanwhile, culture identif i ca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 can improve soft power of China and promote peaceful rise of China. 2) Comprehensive upgrade of Chinese martial art culture identification communication strategy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effective construction of following elements, improvement of communication concept, professionalization of communication subject, expansion of communication audienc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communication content, broadening of communication media as well as elevation of communication skill.
martial arts; culture identif i cation; communication strategy; cross-culture
G80-056
A
1004 - 7662(2014 )08 - 0010- 06
Strategic Research of 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 Culture Identif i cation
2014 - 07 - 26
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发展中心横向委托课题“中国竞技体育软实力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2-2014TYWHZ173)。
王静,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新闻传播学与体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