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与武术文化交融与隔离断想①

2014-12-05 11:48:20李铁军李洋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武术个体运动

李铁军 李洋

(1.集宁师范学院体育系 内蒙古集宁 012000; 2.赤峰学院体育学院 内蒙古赤峰 024000)

近年来,对文化的理解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也同时,为各界人士所交叉研究。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精神的内容都可以归结为文化,这是文化的宏观概念。文化又是不同意义符码所编织起来的一张网。由不同符号所带来的意义组合在一起。体育文化则是与体育相关的符码所组成的共同体,意义共同体与实体共同体的结合。针对人体的运动而言,动物的运动则与体育毫不相关。华南师范大学杨文轩老师,提出“体育是一种人体为运动手段,以增加体质,增加健康,提高人们业余文化生活的教育与文化活动。”从定义种差概念上来看,归属于文化和教育概念的框架下,以人体运动为概念的核心点之一,以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等相关学科的差异则主要体现在这一点上。

而体育文化的概念则包含的更加广泛,与组织形式、伦理观念、个体行为等有着紧切的关系。

对于大多数从事体育教学或体育管理者来说,体育这一词的由来,归属于“泊来品”,来源于日本,而日本则转借于苏联。这一历史概念,使得国内体育一词的历史显得相对较短。然而,在国内,并非不存在体育形态的概念。那么,这一概念则是“武术文化”。

武术一词最初来源于古代南朝梁武帝《文选》中提到:“偃闭武术,阐扬文令”,意思是发扬文化交流,而停下争战。然而,这一词在古代并非是今天所表达的概念,这一词的使用在近期才出现,从春秋的“拳勇”到汉代“武艺”以及到后来清代的国术,武术一词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有着不同的关系,同时,也在各种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其伦理观念、行为方式、做事的特质,进而形成了有着鲜明东方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

1 武术文化的源起与发展

以孔子为尊的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绝对地位,这是不证自白的。尤其是自汉朝后期,孔子礼教的特征给个体以“规范”,以仪式和典礼进行民众教化的思想,为朝纲所接受,儒教则成为正统的思想,掌握着士人阶段的思想,以至于形成以考取功名的“门生关系”的身份团体。其中,孝道和身份色彩成为个体所崇敬与遵守的社会伦理观念。受儒教思维影响的武术文化,也体现出杀身成仁,不辱此身的身份色彩性格,对“义”战的视死如归,为道德和身份而战,则是武术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点,这也是“侠”义精神的一种体现。儒教对个体强化仪式的要求,进行社会秩序的维护。因此,武术套路的出现,则体现出君子理想的完美意境,也体现出习武者对仪式文化的尊崇,以至于在各个击打动作中有着管控动作的痕迹,儒教文化培养起来的国民,在1911年以后,随着列强的强行进入,思想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徘徊于思变与保守的双重压力之间。武术成为强国强种的文化利器,也成为强民思想的手段。然而,尤其是义和团反清灭洋的行动过程中,部分武术拳种给予最大化发展,以鲁西北地区的梅花拳的赵三多,华北地区的心意六合拳、红拳等拳种相继被放大,以团列的形式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形成了的武术文化的新的思潮。虽然,带有部分拳种在迷信的驱动下,形成民国时期武术文化的高潮。

2 体育文化的引入与展演

体育自泊来后,在国家形成持续式的体育文化。国内在1950年后,以强国意识为手段,进行体育课的教授,体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有武术文化的身影。以武术操为主要的运动形式,进行体育课的进行。在课程形式方面引入了苏联体育教学模式,在武术操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口令法进行动作的分解,可以说是武术形式与体育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对体育课的推行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文革时期,体育课的进行几乎近于荒废,因此,这一时期体育文化可以说是近于低潮时期。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体育文化的开展刚刚恢复,以单位体育与学校体育结合为主。由于国家的发展需要,“单位”成为社会组织的一个基本单元,尤其是在城市发展和社区发展的过程中,社区体育以单位式发展为特征,在国家企事业单位表现特别明显。而80年代后期,国内兴起武术文化热,这一时期传统武术文化与竞技体育文化分野,武术文化与体育文化交融,呈现出多元的发展方向。20世纪后期,竞技体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国际竞技场所上一改原有体育第三世界的形象,以金牌的数量和各项运动技能的突破呈现出诸多优势,在国内和国际体育界获得一定的话语权。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体育发展体制呈现出一系列的不足,国家体育总局在国家体育发展纲要的指导下,进行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方向转型。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作为一种国家形象,作为一种全民福利,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代社会生活情形下,以体育运动为主体的体育文化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组成部分。

3 体育文化与武术文化在国体文化的交融与隔离

武术文化与体育文化呈现出东西文体育的不同形态,有着不同的发展理念。其源头要回顾其文化发展的根本所在。武术文化在传统史官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古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到近期,通过人们的发现与改造,成为改善人们身心发展,调整个体生活,提高国家形象的体育项目。而武术文化的起源是源于古代祭祀、生产生活、军事战争的过程中,最初以氏族争战或国家安全为目的,而成为关系国家与个体的生命的防于死伤的重要手段。始造就武术的发展起源,而后在传承的过程中,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与发展,形成现代散打和套路两种基本运动形式。尤其套路的出现,唯有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下,才得以发生与发展,而后形成有起有发的套路性形式。据有关资料考证,套路武术源于明代,萌芽汉唐,对于套路的发起与源流本文不加以讨论。套路这一运动形式,以传统技击为运动内容,通过假想敌式的意向,完成一系列动静相兼,形神兼备的类艺术形象的活动,给观者以美感、演者以意境感,通过演者个体进一步符码的重新编排,形成一系列不同的拳种,以门户为单位,进行系统的学习与发展。则形成了武术文化的根基,也形成了古代国人的健康意识与锻炼方法。无论是出于自卫,还是出于攻击,武术文化的内容确实是中国传统先民中保留着完整的集体记忆。在中国不识武术,则不识中国,读懂中国武术文化,也差不多能够读懂中国个体的品性与文化。因此,在民国前期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武术文化与养生文化方式成为国内类体育形式的支撑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与民族传统游戏与各类民族的运动形式统一为国民身心发展提供一定娱乐与休闲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严格的界定体育形态与形式,只能将武术界定为类体育内容,由于目的的暴力范畴。

武术与西文体育文化的冲击与交融,时期可以归结为近代。当冷兵器时期结束,火器的发生,武术格斗成为个体之间相对抗的内容,武术的杀伤功能被缩小,社会学功能被放大。以太极拳的发展特征,可以发现,健身健康价值的扩展则说明这一问题。体育文化与武术文化成为群体健康锻炼的重要手段,成为增加交流的重要手段。纯正的功法不再为个体长期的坚持与接受,以短期的活动筋骨为目的的健身武术在社会上普及较为广泛。社会环境决定项目发展的导向,这一点从环境决定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其端倪。现代和平时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个体生命安全有着强有力的保证,法律与社会的保护机制给个体生活以安全感,娱乐式健身方式取代了防卫性健身方式的主流体系。西方体育项目渐为人们所喜爱、所接受,并且部分体育项目成为人们所热衷的时尚运动项目,如普拉提、瑜伽、拉丁舞、街舞等等。以“舞”的形式代替了“武的”内容。从根本上来讲,对健身观念或者说对身体价值取向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向。体育与大众健身武术文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并且,在未来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娱乐、休闲、健康的武术文化与体育文化则更加为大众所喜爱。诚然,在认知体育文化与武术文化的本源和差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武术文化与体育文化的差异不但在运动形式、运动目的与运动观念上,更重要的是来源于文化背景上。因此,对武术文化的认知、对武术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样,对西方体育项目的学习,也应该对其内在的文化有着一系列的涉猎,以备能够更好地进行运动技术与运动项目的学习与观赏。可以说,运动技术本身只是运动所表现出来的最简单、最直观的外在,而真正所驾驭运动项目发展与实现根本所在,体现出的特质是其运动技能背后的文化背景与观念。

[1]钱钧,史兵.本体论游戏观与体育教学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7(5).

[2]王凤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述评[J].理论学刊,2003(5).

[3]胡小明.新时期体育社会功能的转变——三论体育文化属性的皈依[J].体育文化导刊,2003(3).

猜你喜欢
武术个体运动
中华武术
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2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8:06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不正经运动范
Coco薇(2017年9期)2017-09-07 20:39:29
武术
小主人报(2016年11期)2016-02-28 20:50:43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体育师友(2012年1期)2012-03-20 15: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