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春 付明萍 李永乐 赵仁来
(1.滁州学院 体育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2.来安县特殊教育中心 安徽 滁州 239000)
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代价。对残疾群体的关注体现了人类文明的程度。我国对残疾人的教育与关注由来已久,从儒家的性善仁爱到当前的法治关怀无不体现对特殊群体的关怀。听障是特殊群体中的一类,由于听力的局限性,听障群体的视力代偿作用得到发展,视觉观察的敏锐性以及有意注意力的持久性使得听障群体更多地借助视觉,触觉和动觉等感官来认识世界并进行有限的交流。听障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敏感期,是体育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体育运动在听障学生康复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听障学生体育运动特征的研究,分析体育运动的能力与特殊性,有助于对其科学健身与康复提供依据和参考。
以安徽省来安县特殊教育中心1-9年级183名听障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体育行为进行调查研究。
1.2.1 文献资料法:查询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听障人群特点及其对运动的影响。
1.2.2 观察法:实地观察,了解听障学生的体育习惯与行为,观察其运动特点。
1.2.3 专家访谈法:访谈特殊学校领导,特教体育教师了解听障学生的体育行为特征。
1.2.4 逻辑分析法: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访谈资料和观察材料进行逻辑分析,整理成文。
由于听障学生对外界信息交流的局限性,导致认知特征表现出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运动能力的发展。
2.1.1 感知觉特点
听觉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由于听障学生通过听觉获取信息的渠道受限,影响了对复杂信息和环境的感知,只能通过视觉和触觉来获取直观的信息,影响了对信息加工的完整性。运动是通过肢体表达和传递信息,听障学生能通过运动技术的外部特征发挥视觉、动觉和触觉的优势代偿作用进行辨识模仿来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
2.1.2 注意特点
听障学生无意注意的发展期比普通学生长,有意注意发展缓慢,且稳定性不足,易受外界刺激影响。体育项目作为游戏的延伸对听障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对有意注意的培养与注意的分配有积极的开发作用。
2.1.3 记忆特征
听障学生主要依靠视觉、触觉和动觉收集信息。对直观形象的记忆深刻、快速、持久、再现良好。听觉表像少且模糊,形象记忆优于抽象记忆。听障学生的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取决于自身兴趣和外部任务等综合条件的影响。由于模仿力强,在肢体动作架构规范且有规可循的武术、体操和舞蹈等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的学习中表现出识记快,再现精确。
2.1.4 思维特性
由于听觉渠道的局限,语言发展受滞,听障学生的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缺乏分析、综合、抽象的概括能力。思维刻板,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主要依据表象或联想来思考问题[1]。因此,听障对学习运动技能的影响较小,但是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会带来困难。手语表达远不及文字的丰富性,以致产生手语中一势解多义的现象。
缺少外部交流使得听障学生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对社会的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我保护的固执和自私心理。社会分类理论认为,人们趋向于根据各种特性把人们归类为自己组群或者其他组群。那么,他们对自己组群成员的态度行为会友善,而对非自己组群的成员倾向于产生歧视[1]。他们更喜欢在自身群体间互动,与普通群体有效交流少,容易产生分歧和冲突。他们容易以自我中心、缺乏内部控制力、易冲动和易受暗示,对外界的强制行为有抵制情绪,随年龄的增长,这种特征愈发明显。因此,他们在集体球类运动项目中表现的激烈而有序。
听障学生选择运动项目更倾向于兴趣爱好。访谈得知他们对体育课缺乏主动性,只从事喜爱的项目或做群体游戏。他们对体育课的认识不完整,比较注重情感目标而对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认识模糊不全,认为体育课是放松课和游戏课。由于同外界无法有效的交流,体育运动很少成为他们人际交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方式。兴趣是吸引听障学生注意力,加强有意注意的重要动力。他们对强制练习的运动没有兴趣甚至会引起反感和对抗。体育运动是游戏的延伸,而游戏是一种玩耍,玩是儿童认识世界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2]。游戏具有自发性、趣味性和随意性的特点。相对于普通学生,体育规则对听障学生的约束力较小,他们更注重游戏的趣味性和群体交流互动。
听障学生运动兴趣形成受榜样作用影响较大,如体育教师、班主任、家长和同学等。调查显示,学生对运动项目的爱好与榜样的特长有相似性。由于生活环境的局限性,周围的体育特长者更易成为他们模仿和交流对象,间接促使其兴趣的形成。直观引导是形成体育兴趣的重要途径,观看电视体育节目也是兴趣形成的途径之一,他们很少通过书籍、报刊等文字性的途径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喜好。听障学生好奇心强。他们通过敏锐的视觉观察和较强的模仿能力,很快融入其中并体验乐趣[3]。对不感兴趣的事物会漠然处之,体育兴趣的可塑性与改造性较小。
听障学生喜爱强度低、对抗小的运动项目以及体育游戏。如简单的运动技能及游戏化的体育项目。不同年龄段对运动的选择有差异性。调查得知,来安县特殊教育中心听障学生为12人一班,年龄差别大。听障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与普通学校基本无差异。年龄因素影响了对运动项目的选择,由于年龄差别较大,对运动项目的需求更具多样性。低年级学生喜欢低强度轻对抗的项目,如乒乓球,跳绳,攀爬,游戏等,高年级的学生会逐渐增加运动的对抗性与复杂性,如篮球、足球、羽毛球、武术等。项目强度的控制一方面受项目自身技术元素和组合特点影响,另一方面决定于练习者的练习动机强弱。听障学生在项目技术元素处理层面选择易掌握易操作的技术,而难度动作运用很少,所采用的动作元素单一,组合简单。由于动作技术的简单化,且听障学生在对抗项目中的拼抢积极性不足,降低了项目本身的强度。
听障学生对喜爱的运动项目表现出持久性的特征。研究发现,听障学生对喜欢的项目具有持久性且充满激情。运动的中断通常来自于外部信号干扰,如信号灯和铃声的同步提醒上课或用餐,或教师及同伴的手语暗示中断。听障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受外界干扰少,他们会沉浸在自己的欢乐世界里。听障学生所选择的项目特点以及运动的低强度和轻对抗对体能要求降低,也是运动持久的重要原因。
由于听障学生的特殊性和外界因素的复杂性,特殊学校的管理实行封闭式管理。听障学生大多是在特殊学校内部运动场馆进行体育锻炼,很少到陌生的场所锻炼。在运动中,需要主体间进行交流互动。听障学生的听觉识别能力和语言发展受损,和普通人的交流受限。因此,他们喜欢在自己的群体活动,会选择关系好的伙伴一起玩耍练习,但是家长参与其中的运动较少。在运动中能够与同伴进行有效的手语交流互动。这种交流在陌生环境中是无法实现的,为避免交流障碍和发生冲突,听障学生几乎不和陌生人一起进行集体性体育运动。
来安县特殊教育中心听障学生每周安排2节体育课,每节课40分钟。由于听障学生对语言能力的康复需要早期干预,很早就进入特殊学校,他们的自理能力超过同龄人,大多是寄宿制。早饭后,上午课间和下午放学后都是他们的自由活动时间。他们对课本知识兴趣薄弱,空闲时间大多玩耍、游戏和进行体育活动。由于是校内集中管理,他们的体育活动具有规律性,除每周2节体育课是教师参与外,自主锻炼主要集中在上午第二节和第三节之间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时段35分钟和下午放学后至晚餐前时段。调查得知,他们对特长或感兴趣的运动项目选择的可能性更大,不具有随机性。
听障学生主要在特殊学校内从事体育活动,而特殊学校的运动器材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统一配备发放,以及接受社会爱心捐赠。因此,听障学生在校内几乎没有体育消费。由于体育运动是听障学生康复的一部分,因而体育器材的更新与补充得到了政策和经济上的保障。由于在校内从事体育活动,通常都能得到体育教师和体育特长教师的指导。访谈得知,听障学生对体育志愿者的接受度较高,由于他们对新鲜事物特有的好奇心,模仿能力强,他们对体育志愿者所传授的新奇的运动技能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遗憾的是,由于沟通交流的局限性,除特殊专业的实习生来校实习外,外界志愿者来校的人数较少。
重视并尊重听障学生自身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给予科学的指导,让他们尽早及时地把握该项目的动作技能,为其提供更大的动力源泉。对感兴趣的项目,体育教师、班主任或体育特长教师积极引导,关注他们的体育运动能力发展。鉴于其体育兴趣的不可塑性,教师在引导与教学中,不应强加意志,以免引起他们的反抗,不利于对其体育兴趣的培养。
听障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钟爱是源于体育运动的游戏性与趣味性。因此,选择体育内容应适合其自身特点,低强度、低冲击、娱乐性是他们所需要的,在体育目标的要求上应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对体育达标的客观数据不应苛求。由于男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体育运动的选择发生变化,应开发适合不同性别年龄层次学生的运动项目。对竞技化的运动项目要淡化竞技意识,低年级的学生要对项目进行游戏化处理,降低项目的规则约束性,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更多的乐趣。
由于听障学生与外界的相对隔离,他们习惯在校园里进行体育运动。因此,应完善校园的体育运动场地与器材设施。吸引全民健身器材进校园,接纳社会的体育赞助与体育志愿者的体育指导。2012年1月1日教育部编制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规定聋校运动场地的规格,对不同规模的学校配备的运动场地统一要求,主要以200M的环形跑道运动场和篮球场为主[4]。对场地的细化及多样性的开发,各地特殊学校应根据校园特点、体育传统以及学生的医学分级来自主规划。安全性也是场馆建设所要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听障儿童的平衡能力控制主要依靠视觉定位,而听觉对平衡的控制功能降低,其中耳蜗病变半规管损伤的听障者的平衡能力会严重受损。因此,场地器材的材质应具缓冲性。除一部分需要硬场地外,其他部分可铺设草坪,并在适宜地方布置沙坑、嬉水池等适合学生活动的体育设施和游戏场地。
由于信息渠道的单一性,视听综合信息对运动能力的发展受制,听障学生更多地从指导者对动作的展示而进行近距离的模仿达到对动作技能的掌握。科学的引导不仅要求体育教师重复技术动作,手语示范动作要点及易犯错误,而且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在保持运动项目趣味性的同时,尽可能规范动作技能。
参考文献:
[1] 刘洋,陶玉流,Martine Kudlacek.期待与认同: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5):414-417.
[2] 金梅,陈适晖,蒋斌,等.残疾儿童体育游戏的设计与教学[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97-100.
[3] 刘向.普通高校残障学生体育项目需求情况与锻炼保障机制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5):457-458.
[4] 教育部编制.特殊学校建设标准[M].201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