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万斌
(绵阳师范学院体育健康教育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虽然中国历史发展的起点较西方久远了许多,但在很多方面中国哲学与文化与西方具有相似之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的人本主义思想源头,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既有许多共通之处,又有着较多微妙的差别。人本主义在西方一直被认为是西方文化中的基本特征与元素,它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以强调人性解放与自由为主基调确立了人本主义的核心精神与价值观,它对西方社会发展的影响广泛而深远[1]。同样,儒家思想是东方文化的核心,它所包含的人本思想虽然也是以“以人为本”为主基调,但其价值取向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有着显著的不同。
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所“培养”的人的质量意义重大。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同是各自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并体现着各自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因此它们对各自体育教育的影响举足轻重,对着两种思想影响下的体育教育的分析与比较,对于深刻理解我国体育教育现状及未来体育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思想是发端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核心思想,它不仅深深影响着中国,甚至影响着日本、韩国及其他亚洲国家,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它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意义深远。在明、清两代,儒家思想被朝廷奉为官学[2],民国之后儒家思想虽然受到西洋文化的冲击,但它仍是普通百姓信奉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以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为核心内容,后由孟子和荀子继承并发展[3]。孔子在总结和概括了夏、商、周历代传统文化和思想精髓之后,创立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用他自己的话说叫“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即引述他人的观点而不自己创作,信奉和尊崇古人。首先,儒家思想注重自身修养,也就是突出表现为一个“仁”字。“仁”至于百姓应为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和谐相处。“仁”至于君主则应仁政爱民,为政以德,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而无论君主还是百姓,皆应宽厚博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君臣之间应当“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其次,儒家思想是最早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孔子首先对“人性”进行了阐述,“性相近,习相远”是说人的本性生来具有共同特征,但在后天不同的生活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人与人之间思想上的不同。这其中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因素就是“教育”,孔子强调人要“好学不厌”以求人生至道。所谓“至道”即是成人之道,儒家思想中把成仁成圣的理想人格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
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反对封建统治和宗教神学体系的资产阶级思潮[4],其核心内容是反对过分强调神的至高无上,而是要求相信人的伟大力量,追求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薄伽丘认为:人类天生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5]。他的观点被视为是最早的人权宣言。可以说,人本主义思想是对中世界神学文化的批判而展开的人性回归的思想运动,但由于当时神学文化受到统治阶级的倡导,因此这种批判是变向进行的,它以大力弘扬人性与以人为本的思想来冲淡神学对人民们思想的束缚和禁锢。人本主义思想的传播对欧洲工业革命和商业资产阶级的兴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欧洲现代文明的重要里程碑。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剧作家,他的作品充分地宣扬了人本主义思想,歌颂仁爱、友谊和自由,时至今日,他的部分作品仍然是欧、美许多国家中学课本中的重要内容。这说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对整个西方世界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都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主张以现实的人生为出发点构建社会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都以反对神学和玄学为出发点,强调人的现实世界高于一切,强调平等、博爱的大众理念。儒家思想在中国影响深远,是民族文化精神的精髓,在对待鬼神世界的态度上采取搁置和回避。同样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也是西方文化的主流思想,它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的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而对神学的态度也采取了以大力弘扬人本主义思想来淡化神学。这些做法都有效地减弱了神学和玄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也存在许多不同。首先,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儒家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天人合一”,人要顺应自然,积极适应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比如中医理论就是这方面的最好诠释。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在强化人的欲望,要积极地改造自然,让自然服务于人。其次,儒家注重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则注重个人的自由、奋斗和权力,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有事个人权利甚至高于国家利益。最后,儒家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以人格与道德完美作为人生最大目标,强调克己复礼,独善其身。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则重视自然科学和理性,“知识就是力量”是最早的西方人本主义提出的理念。可以说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是西方社会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发展的持久的原动力。
全面发展是中国由来已久的教育理念,这包括身体、精神、智力、道德等多个方面。体育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始终是教育行政与大众理念中坚持不渝的重要内容。虽然正规化的体育教育是从民国时期西方体育传入中国之后才开始的,但形式上的西方体育并没有冲淡儒家思想对教育乃至体育教育的影响,那些现代体育运动项目进入学校后,其教育目标和组织形式中无不体现着儒家思想。“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正是儒家关于博爱与助人的精神写照,体育课中队列队形练习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的整齐划一和老师的绝对权威演示着儒家思想中君臣关系的理想规范。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教育理念强调接受规则和人格完善,并认为一个人只有这样才能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和对社会有益的人。
体育教育不仅要强健体魄,更要内实精神,身心和谐统一是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体育教育的最高目标。一方面,一些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被纳入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武术、太极拳等,这些项目本身就强调动作与意念的配合,旨在达到身心统一;另一方面,中国的体育教育始终贯穿着一种崇高的爱国精神的灌输,把体育运动与为国争光、为集体争荣誉作为体育运动的目标。某些中、小学中的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更是肩负着为省队、国家队培养后备人才的重任,这无疑强化了体育的为国争光的责任情节。学校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又把以班为单位的集体荣誉至于每一个运动员学生的肩上。所以说,儒家体育教育把身体塑造与精神陶冶合二为一,使得体育教育独具东方的色彩。
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都突出地强调以人为本,但西方的人本表现在个人概念之上,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内容就可以看出,西方人努力塑造完美的人体艺术以突出人本身的完美与崇高。在其影响下,西方体育教育也把锻炼强健的身体作为体育运动的首要目标,肌肉锻炼和体能锻炼是欧、美中小学体育课的重要内容,它被视为体育教育的基本内容,其重要性远高于其他具体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网球等等。这种体育教育的结构使得社会上无论男女老少都热衷于塑造体型的抗阻练习(body build-ing),也催生了以肌肉练习为主要内容的健身俱乐部成为西方国家的一个重要体育产业。
儒家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在关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有着根本的不同,儒家思想强调国家对于个人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国家强大了,个人才能安康幸福,国家衰败了,个人则必然流离失所,所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正好相反,他们强调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国家,只有每个人都强大,国家才能强大。因此,西方体育教育中在强化个性张扬,个人自由以及个人生命的重要性。西方国家不倡导舍己救人,在保护自己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才去救人。在体育教育中他们从不强调整齐划一,而是崇尚与众不同,强调个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创造性。
现代西方流行的诸如登山、跳伞、漂流、高山滑雪等极具冒险性的运动已经逐步开始进入学校体育,或者以夏令营、冬令营形式广泛向中、小学渗透,并且其教育理念被学生及其家长普遍接受。西方体育教育把这种带有征服自然性质的运动活动视为塑造学生坚强个性和自强不息精神的最好途径,并将其纳入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计划中[6]。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突出人的能力是有其历史由来的,欧洲文艺复兴之前,西方人的思想被神学所束缚和控制,人被至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因此,冲破了神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之后,重获自由了的人类精神开始自由驰骋,体育运动恰好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精神领域的自我实现。通过体育运动人们可以充分表现自我的强健、胆量和能力,体育教育中也在积极鼓励学生自我表现,在体育运动中完善自己,展现与众不同的自己。
竞技精神与娱乐精神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影响下体育人文精神的主旋律,竞技精神鼓励人们去积极竞争,同时在竞争中学会平等、协作、遵守规则;娱乐精神则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人的本性,即喜欢游戏与娱乐是人的天性,体育运动中常常需要非理性,也就是抛开运动促进健康的理性思维,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避免把运动当作任务来完成。娱乐精神使得西方体育最大程度地生活化了,体育运动深深植根于大众的生活,是体育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现象。西方人对体育人文价值的追求重于对体育功利价值的追求,这与娱乐化体育教育的影响不无关系。
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充满了竞争,西方社会到处可见激烈的竞争,如何在竞争中战胜对手又不伤害对手,如何在竞争中与他人合作及利益共享,这是西方社会最看重的人的基本素质,或者深层次分析则涉及到人性的概念,如如何克服人性中的弱点,培养完善的人格。西方体育教育所倡导的竞争精神就是要通过体育运动情景来复制社会竞争状态并使之场景化、典型化,学生在这种场景下体验和学习正确的竞争。与此同时,在体育运动中的娱乐不仅仅是娱乐自己,同时也要娱乐同伴和对手,营造共同快乐的氛围。
儒家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都强调以人为本,因此同属人本主义的范畴,它们分别是东方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对各自社会的发展影响广泛而深远。但儒家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对中国与西方国家体育教育的影响却产生着不同的影响,或者说其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体育教育中的表现形式有着较大的差别。了解这些差别对于东、西方体育交流以及中国的体育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张椿年.从理性到信仰——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盛邦和,解体与重构:现代中国史学与儒学思想变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美]罗伯特.拉姆.西方人文史[M].张月,王宪生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5]Dawn Penney,Gill 1arke.Physical Education as a Connective Specialism:Is Sport Education the Answer[J].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2002,7(1):55 -64
[6]Johns,David P.Recontextualizy and de1ivery the biomedical model as a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1um[J].Sport,Education and Society,2005,1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