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宝栋 印中华
由于木材产业技术相对成熟,手工环节较多,对规模经济的要求不高,没有很高的行业进入壁垒,非常适合中小企业的特点,且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强,因此,中国木材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发展迅速,具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征。中国木材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是劳动力资源禀赋,尤其是规模庞大的农民工队伍,这是其他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天然优越条件。较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得中国木材产业总能以低廉的价格获取国际竞争力,价格优势成为中国木材产业抢占国际市场的主要武器。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的木材产品加工基地,家具、木地板、纸及纸制品、胶合板等产品在世界占据重要位置。
然而,随着国内经济条件的变化,这种单纯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瓶颈,具有较强的不可持续性。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中国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根据林毅夫的估算,现在中国的蓝领一线工人月工资在400~500 美元之间,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到2020 年,其月工资可能达到每月1000~1200 美元,甚至更高,这将接近高收入国家的标准。这说明中国昔日引以为傲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将被逐步削弱,最终有可能不复存在。木材产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面对中国木材产业的发展困局,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给予了很好的启示。根据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依次进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证明,边际产业扩张是延续甚至提升边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中国木材产业劳动力优势的削弱,使得其已具有边际产业的特征。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木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木材产业需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梯度转移,即将现有的生产能力逐步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优势显著的其他地区。根据微笑曲线理论,这种产业梯度转移,并不是简单的产业外移,事实上是将中国木材产业的产业链中已经处于边际化的部分转移出去,重点是劳动加工这一低附加值环节,而将产品设计、品牌塑造、营销渠道等高附加值环节保留在国内,加以深化扩展,提升国际经营能力。中国木材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保证中国木材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其他国家的优势资源,以扩大生产国际化分工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可以为国内木材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充足的市场空间,加快国内木材产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即由要素驱动向资本驱动乃至创新驱动转变。
中国木材产业梯度转移地区存在着多种选择,主要集中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选择东南亚国家,也可以选择非洲。东南亚国家,比如近邻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国家,市场狭小,能够从事木材产业的劳动力规模有限,且近年来劳动力成本增长较快,不足以承接中国木材产业大规模的梯度转移。相比较而言,非洲是中国木材产业梯度转移理想的目的地。虽然木材产业对于中国属于边际产业,但对于非洲,中国木材产业无论在技术、管理还是营销等方面都是较为先进的,中国木材产业的进入无疑会成为非洲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尤其重要的是,中非木材产业之间的战略互补性较强,中非木材产业梯度转移对提升中国木材产业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这主要体现在木材资源、劳动力与市场三个方面。
第一,非洲拥有丰富的木材资源。非洲森林属于温润热带雨林,森林覆盖面积大约为6.5亿公顷,主要集中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尤其是刚果盆地,占世界森林覆盖总量的17%,森林覆盖率为22%,森林蓄积量约464.6亿立方米,木材采伐量占世界的16.9%。非洲生产的热带木材,径级大、品种多、经济价值高,且储量丰富,因而非洲是世界热带木材主要产区之一。仅刚果(金)每年自然消耗的木材量就相当于中国木材的年需求量。木材是木材产业赖以存在的基础性资源,但是由于国产木材供给能力非常有限,中国木材资源供给的对外依存度较高。根据2012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计算,中国木材资源供给的对外依存度由1997年的17%迅速上升至2002年的55%,进而增至2011年的63%。因此,通过中非木材产业梯度转移,中国木材产业可以从非洲获得长期稳定的木材供给,缓解国内木材资源短缺的压力。
第二,非洲拥有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非洲有10亿人口,人口红利巨大,其中劳动适龄人口近5亿,而且非洲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较高,比如肯尼亚,人口增长速度在4%左右。非洲平均收入水平是中国的1/4,很多国家的收入水平甚至不及中国的1/10。比如,2010年埃塞俄比亚工资相当于中国的1/8~1/10之间,大约是越南的一半,而其工人劳动生产率大约是中国的70%,与越南相当。由于非洲拥有的劳动力规模大,且经过短期培训即可以达到较高的生产效率,因此从劳动力成本优势而言,非洲是中国木材产业梯度转移的上佳之选。
第三,非洲拥有广阔的木材产品消费市场。从消费的角度而言,木材产品中的大部分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消费者对其需求呈现出刚性特征,并且中国制造的木材产品普遍质优价廉,中低收入消费者对其具有很强的消费偏好。因而,鉴于非洲规模广大的消费需求,如果中国木材产业能够采取适应性的营销手段予以开发,非洲应该能够形成巨大的木材产品市场。中国木材产业向非洲进行梯度转移,可以近距离接触非洲木材产品市场,及时开发出满足当地消费偏好的特色木材产品,这对于消化中国木材产业严重过剩的生产能力,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海外投资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际经营形式,可以在生产外移中充分发挥多种生产要素的综合优势,因而成为非洲承接中国木材产业梯度转移的有效方式。据商务部中国海外投资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截至2011年,中国共有34家木材产品制造企业到非洲14个国家进行木材产业领域投资,投资领域涉及森林经营、木材采伐、木制品加工、家具制造、纸和纸制品等木材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根据商务部中国海外投资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截至2011年,从地理分布来看,中国木材产业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非洲刚果盆地。这一地区的区位优势明显,是非洲森林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同时也是热带贵重木材的出产地。从具体投资国别来看,中国木材产业在非洲的投资主要分布在森林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包括加蓬、加纳、赞比亚、尼日利亚和刚果共和国等,其中在加蓬的投资占总投资的22.9%,加纳占11.4%,赞比亚占8.6%,尼日利亚占8.6%,刚果共和国占8.6%。从投资类型来看,中国木材产业在非洲的投资中,森林资源获取类投资(包括森林管理和木材采伐)约占投资总量的45.7%,木制品加工类投资约占投资总量的22.9%,家具制造类投资约占投资总量的11.4%,纸和纸制品类投资约占投资总量的20%。
从总体上讲,中国木材产业对非洲的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投资规模小,企业数量少,尚不足以与在非投资的欧美企业相抗衡。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木材采伐和初加工领域,产成品主要销往欧美市场,而初级产品则运回中国市场进行二次加工。商务部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对非洲整体投资覆盖率已达到81%,而中国木材产业对非洲投资覆盖率却不足50%,这说明中国木材产业对非洲投资覆盖面窄,尚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目前,中国木材产业对非洲投资以获取木材资源为主要目标,而以利用当地劳动力为辅,属于资源开发导向型投资。从全球价值链角度,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材产品加工基地,而非洲作为木材资源基地之一,主要为中国木材产品加工提供原材料供给。这说明中国木材产业对非洲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木材产业的技术、管理、营销等高级生产要素,尚未与非洲当地的劳动力和市场紧密结合。但目前发展状态表明,中国木材产业已开始熟悉和了解非洲这一陌生的投资目的地,这为下一步大规模的木材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从长期来看,资源开发导向型投资对于中国木材产业来说也是难以为继的,生产经营导向型的投资必将成为中非木材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方式。近年来,非洲国家普遍采取鼓励海外资本在当地发展木材深加工,而限制甚至禁止原木出口的经济措施。例如,赞比亚赋予从事木材深加工的企业各种优惠条件,如投资木材深加工的进口设备可以免税;进口设备投产后,可以加速其折旧率;一般行业的所得税率为35%,木材深加工所得税为15%;外国投资企业投产后前五年可免税。这些措施的出台一方面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则为了鼓励非洲木材产业的深层次发展,延长产业链,以增加木材产品的附加价值。因此,中国木材产业单纯投资于非洲木材采伐、出口原木将会受到很大的政策限制,而转向木材采伐、木材深加工、产成品当地销售和出口一体化运作将会成为其在非投资的主要方式,这也预示着中非木材产业梯度转移的力度和深度在未来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虽然中非木材产业梯度转移前景广阔,但仍面临一系列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投资环境、金融支持和信息服务等方面。这些制约因素阻碍了中国木材产业对非洲投资的顺利发展,延缓了中非木材产业梯度转移的进程,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非洲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总体投资环境不稳定,在这些国家投资将受到政治、法律、商业信誉方面等较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无疑加大了中国木材产业在非投资经营的难度和风险。比如,赤道几内亚、刚果(金)、赞比亚等国家对森林资源开发的政策多变,当地政府答应的优惠条件往往不予执行,税制不合理,随意性很大,并且森林资源开发的行政手续繁冗,办理必需的经营证件所需时间过长,有时耗时一两年也不一定能获批准。这些都加大了中国木材产业在非洲经营的风险。
健全的金融服务体系是解决非洲木材产业投资资金来源和化解投资风险的重要途径。在融资方面,中国进出口银行是承担对中国企业提供对外投资政策性融资支持的主要机构,但中国进出口银行优惠贷款的评审条件在企业信用等级、发放贷款额度等方面极为苛刻,导致中国在非洲木材产业获取贷款的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在保险方面,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中国主要的海外经贸政策性保险机构,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主要承担与出口有关的保险业务,而对海外投资的支持力度较小,木材产业并非中国海外投资的战略性产业,木材产业在非投资所能得到的保险支持更是少之又少。可见,中非海外投资融资保险制度的缺位,加重了中国木材产业在非洲的经营成本。
由于非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与中国存在较大差别,海外企业不得不独自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投资环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全面、系统的信息咨询服务是中国木材产业规避投资风险必不可少的重要保证。虽然2011年国家林业局已经会同商务部等相关部门编制了《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指南》和《中国企业境外森林可持续经营利用指南》,但仅仅依靠指南书还不足以满足中国木材产业对非洲投资不断变化的系统性信息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目前中国还没有成立为中非投资提供信息的专门化服务机构,相关研究、咨询机构较为分散,各种信息资源未能有效整合,无法为中国木材产业在非投资提供精确、及时、系统的信息服务,这无疑加大了中国木材产业在非投资经营的难度和风险。
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视角,对于木材产业而言,中非双方各占优势。中国木材产业在技术水平、管理经验等高级生产要素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非洲在木材资源、劳动力供给等初级生产要素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中非木材产业梯度转移,实质上就是将非洲的初级生产要素与中国木材产业的高级生产要素在产业链上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木材产业发展的双赢。中非木材产业梯度转移的积极影响在于:一方面,在中国已处于边际化的木材产业可以在非洲重新获得竞争优势,延续木材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非洲在中国投资的支持下,可以迅速建立起完备的木材产业体系。中非木材产业梯度转移的顺利进行需要中非双方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在优化合作方式、深化合作内容、提升合作层次上下工夫,努力实现中非木材产业梯度转移的三个战略转变,即由简单的木材资源贸易向木材深加工转变,由单纯的资源获取性投资向市场导向性投资转变,由单一生产要素的投入向多种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转变。为了顺利推进中国木材产业对非洲的梯度转移,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战略保障。
控制国际经营风险成为中国木材产业在非投资面临的首要问题,为此必须从政府和市场两个层面完善风险保障机制。一方面,中国对外投资监管机构应该以财政为后盾,以补助为杠杆,为在非投资的木材产业提供降低风险的系统化政策性保障制度。目前,中国已出台相关保障性政策,对海外投资企业涉及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费和境外突发事件处置费用予以一定补助,但补助的力度较为有限,不足以化解国际经营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由于非洲投资环境的特殊性,应该加大对在非投资木材产业的保障力度,尤其对于首次开发非洲市场的木材加工企业,应该从项目前期建设、森林境外采伐、研发中心设立、国外专利注册等国际经营的主要环节予以系统化的补助和保障,以减轻木材加工企业非洲投资前期投入的巨大风险。同时,中国对外投资监管机构还应与驻非洲各国使领馆统一协调,为应对在非投资的木材产业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和突发事件提供必要的政府保护。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金融保险向海外投资倾斜,为木材产业在非洲展开境外投资等经营活动提供信用保险服务。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商业保险公司应扩大为非洲投资提供政策性保险的经营领域,并积极开发非洲投资的商业性保险项目,从而为非洲木材产业投资提供低成本、系统化的风险保障。
由于非洲木材产业投资所需资金规模巨大,仅仅依靠木材产业自身资金实力往往不足以承担投资项目,因此,构建非洲投资金融服务体系就成为解决木材产业融资来源的重要途径。为此,可以从四个方面提高对非洲木材产业投资的融资支持力度。第一,中国金融机构应放宽对非洲木材产业投资优惠贷款的条件,扩大给予非洲木材产业投资贷款的规模,简化贷款审批手续,降低贷款成本。第二,允许中国商业银行在非洲的分支机构向中国在非投资的木材产业发放贷款,扩大商业性金融支持的覆盖面。第三,通过证券市场设立非洲风险投资基金,吸收规模庞大的社会资本为中国木材产业在非投资注入活力。第四,中非发展基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致力于非洲发展的基金,中国木材产业应充分利用中非发展基金政策性贷款的优势,获取开发非洲木材产品市场的金融支持。
非洲投资环境复杂多变,其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法律体系等与中国有着巨大的差异,由此引起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中国木材加工企业不得不在逐步适应陌生的环境中付出经济代价,构成了中非木材产业梯度转移的巨大障碍。构建中非木材产业投资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可以为在非投资的中国木材产业提供全面、系统的信息支持,这是解决中国木材产业在非投资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关键步骤。中非木材产业投资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发挥作用:第一,对非洲东道国木材产业政策进行系统研究,提供非洲木材产业投资咨询报告,为中国木材产业评估非洲各国的投资风险,判断东道国的政策导向,引导木材产业做出正确的投资选择。第二,建立对非投资木材加工企业数据库,实时监测非洲木材产业的发展动态,从而为中国对外投资监管机构适时调整木材产业在非投资的各项政策法规,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