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
——变译:文化翻译之极致

2014-12-04 05:18黄忠廉
外语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变通文化

特约主持人:黄忠廉 教授

主持人简介:黄忠廉,1965年生于湖北,博士、教授,黑龙江大学(俄汉)译学博导、博士后协作导师,华中师范大学(英汉)译学博导。国家社科基金大评委、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黑龙江省“龙江学者”特聘教授。主持国家社科项目3项、教育部项目5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出版著译作18部,其中专著8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中央大报和正式会议文集上发表文章210篇;创立“变译理论”,建立“科学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目前从事变译学理研究、全译转化机制和汉译语言研究。主持人话语:文化翻译广义上指原作承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翻译,狭义上指原作特有文化要素的翻译。翻译又可分为力求保全原文内容与形式信息的全译和力求改变原作内容或/和形式的变译,文化翻译可据之分为文化变译和文化全译。文化翻译总体上可分3步走:第一步,文化选择。首先要区分原语文化的优劣,择优或择宜而译。选取哪洲哪国文化,看重哪宗哪派思想,垂青哪部哪篇作品,无论译入还是译出,都要外看全球,内观本土,立于文化全局,作出战略选择。这是宏观的文化探求艺术,属于文本外行为。第二步,文化变译。选定文化文本,继而确立是全译还是变译策略。若要全译,则直接进入第三步;若要变译,则要对原作进行变通。变译旨在摄取信息,抽汲内容,改造形式;摄取的策略是变通+(全译),精髓在“变”,以变求得译文满足读者的最大需求。求变之法有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译写、改译、阐译、参译、仿作等12种。这是施展于原作与译语读者需求之间的中观翻译艺术,旨在解决语际文化供求不一的矛盾。第三步,文化全译。若需要完整地输入原语文化,则选择全译策略。全译就是力求全面地转化原作,目标有二:转移原作内容,化解原作形式;转化策略是直译+意译,精髓在“化”,以化求得译文形意相锲以与原文极似。求化之法有对译、增译、减译、转译、换译、分译、合译等7种。这是施展于词句之间的微观翻译艺术,旨在解决语际“意一言多”和语内“意一形多”的两对矛盾。

由上可知,文化选择虽无形,却驱动有形的变译和全译。文化变译直观表现为宏观形式的变通,追求“三特”目标,即满足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文化全译直观表现为微观形式的转化,即尽显对原作的尊重,力求保全。以无形驭有形,是文化翻译由虚到实、由高到低、由动机到行为的两重境界。进而可知,变译具有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集战略与战术于一身的中观特性。我们可以认为,变译是比全译更趋宏观的翻译策略,全译有时是变译的基础:全译有时蕴于变译,如摘译在摘选原作之后,所剩便归于全译;译评、阐译、译写等或含全译,或全译之后再变通。变译=变通+(全译),二者呈包孕关系。变译借语言凿壁而沟通文化,融汇变通和转化两大艺术,集文化翻译之大成,可达文化翻译的极致。

文化翻译的极致有两层意义,其一,达最高境界,有最得意之为;其二,涉及文化要素最集中,处理方式最典型。文化翻译有变有化,均源于两种文化的异同。文化同质是翻译的基础,文化异质是翻译的动力。人类有求新求异的文化本性,相异创造各取所需的机会,也埋下难以全收的矛盾。有矛盾就有冲突,有冲突就得变通,变通之后有时还要转化。全译的转化因难见巧,变译的变通则因难见智。变译更要求译者有文化内涵,有广阔的文化视野,有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变译比全译要求更高,多需一份智慧。严复译的八大名著无一全译,部部变通,与原作出入很大,可谓文化变译之大师。通过《天演论》变译语料库分析,以句为考察对象得知其变通率达90%以上,严译其他七大名著同属变译之作。林纾译百余部文学作品亦是如此,吕叔湘译赵元任《中国口语语法》约剩一半,美国《读者文摘》以各种变译本畅行全球,《圣经》因不同文化而变通内容和形式。近期国内热议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中国文化如何适应世界,全译已不能独自担当,连《光明日报》也力主变译。

既然是典型的文化之译,变译就应该置于文化大视野下去考量,而不能套用全译研究方法。变译基于又有别于全译,有时涵盖全译,二者并立研究才可共筑翻译方法体系、理论体系和译学体系。因此本栏的中外变译理论比较(焦鹏帅)、变译主体探究(张永中)、变译与全译类型比较(余承法)和变译研究历史梳理(厉平)均是对变译理论研究的深化。

猜你喜欢
变通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联通融通变通,打造精准高效的复习课堂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透析经典模型 灵活拓展变通
事不凝滞 理贵变通
谁远谁近?
数学变通
刻舟求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