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的新时代传承思考——以平湖杜布为例

2014-12-02 04:27:06
山东纺织经济 2014年11期
关键词:平湖非遗文化遗产

(嘉兴学院 浙江嘉兴 314001)

平湖杜布中的“杜”是吴越的方言,大约代表着手工制作、土制之类的意思。平湖杜布的历史也算得上是源远流长,其地位不容置疑,其历史功绩无可否认。作为衣食住行中“衣”是关乎人类生存重要因素之一,与“食”同样重要。曾经平湖杜布为平湖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

平湖杜布的形成算至今日,少说也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通过先人的不断探索,将平湖杜布的生产工艺完善再完善,直到明朝时候,平湖杜布已成为一门产业,走向了市场。持续到“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平湖杜布还是平湖乡民们缝制服装、服饰品、鞋帽还有床上用品、门帘、窗帘包括老人寿衣等的主要面料。

而今,平湖杜布确已经走到了历史的边缘,杜布的生产工艺濒临失传,杜布技艺的传承后继乏人,是到了非抢救保护不可的地步了。2008年平湖杜布被列为嘉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本课题平湖杜布的新时代传承与开发策略研究过程中,主旨在于通过各种手段积极寻求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一、平湖杜布传承与开发的现状分析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地指出了,要在全国上下营造出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在实际生活中要充分地发挥非遗的教育功能,特别是针对广大未成年人所进行的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的教育,鼓励和支持各种媒体的参与普及非遗保护知识,培养非遗保护意识,另外还要充分发挥全国的各级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群艺馆等这些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积极地开展对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

(一)平湖杜布迄今的主要传承形式

平湖杜布传承以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存在,其主要传承方式有两种:

1.群体传承

平湖杜布的群体传承,是指平湖人民以家庭、家族、节庆、祭祀等一般性的社会活动为载体,通过耳闻目染,潜移默化地互相影响和教育。这是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主要形式,口传身授就是平湖杜布传统地大众自觉的传承形式。(如图1)

图1 正在经布的平湖农村妇女

2.传承人传承

对于技术难度大、传承对象限定性强的平湖杜布技艺传承人传承是主要的传承形式。究其原因,如平湖杜布这样的民间工艺技术,其工艺技术复杂,一代代通过口传心授,师徒传承的方式才达到了传承的目的。其传承人掌握了所学的平湖杜布技艺的精华,能比较透彻地理解该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特质,传承人也是当地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如图2)

图2 笔者(左)与平湖杜布官方传承人姚爱英女士(右)合影

(二)平湖杜布迄今开发的主要情况

平湖杜布最早以前称为越布,颇具盛名。在南朝宋范晔所著《后汉书》的《陆续传》中记载:“陆续字智初,会稽吴人也。世为族牲。祖父闳,字子春,建武中的常书令。美资貌,嘉著越布半单衣,光武见而为之,自是常敕会稽献越布。”由此可见,至少在东汉时期,平湖新埭一带就已有了越布的生产。

元代的时候,作为平湖近邻的松江纺织高手黄道婆,从海南那边学来了当时最为先进的纺织技艺,并且改制了更为先进的纺织工具(如图3),此举使得平湖、松江一带成为了那个时代“衣被天下”的纺织之乡。与此同时平湖民间杜布生产也掀起热潮,并得到了迅猛发展。当时的朝廷设置了浙东本棉提举司,作为浙江专管平湖以及周边一带的棉花以及棉花制品生产与销售的衙门。到了明代的天启年的时候,邑内的农家则皆以织布作为副业,杜经土布那个时候就成为了平湖的一大特产,是除了桑蚕以外的“又一大利”。

图3 平湖杜布织布机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93年10月版《平湖县志》在第十一编第二章第二节“纺织业”条目中记载,“最初为土布业,早在明代,农家多以织布为副业,所产小布(匹长1丈8尺,阔1尺)是平湖的一大特产”,“民国20年(公元1931年),全县尚有土布机5万架,年产小布120万匹,价值60余万元,销路以上海为重心,转销福建等地”可见当时平湖织布业的一斑。

直到20世纪60年代前,在平湖民间无论是老少男女,还存有穿揄身布拦的风俗习惯。这种蓝布裙子就都是平湖的杜布制品。在《嘉兴风情民俗》中的《男人也穿裙子》,所反映的就是平湖杜布在民间的流行。(如图4)

图4 图片右上角即为平湖杜布所制的揄身布拦

另外,平湖杜布因为是色织布占主导地位,所以工艺流程是比较复杂的。从而根据所采用的织布技法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而根据效果的不同,用途也就不同了。

(三)平湖杜布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科学系统的开发理论也没有长远的开发规划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不可缺少的需要科学的、系统的、完善的指导理论。从国务院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概念至今经过了近十年的研究和实践,但各个地方政府领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从开发方式、项目选择、资源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方法等各方面仍然很薄弱。没有科学系统的开发理论也没有长远的开发规划。平湖杜布在开发过程中,同样存在着这个问题,如何开发,以什么样的项目为中心等,缺乏系统理论指导和长远开发规划。

2.没有品牌意识,创新意识缺失

虽然平湖杜布项目开发有资源优势,但当前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形式同质化现象严重。平湖杜布项目也仅仅是民俗旅游的点缀,也并没有深入挖掘其开发价值。若想要将其作为创新的有效路径,那么无论是开发的广度还是深度都需要进一步拓展。

当今在全国各景区随处可见的民间工艺品大部分造型大同小异、土特产品等旅游商品则无生产地、无产品说明、无正规包装,并且大部分是浙江义乌、广西桂林的旅游商品市场批发得来的。若想要把平湖杜布作为可开发利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市场运作,就需要有商业包装,有品牌意识,有创新意识。

二、平湖杜布传承的SWOT分析

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探析平湖杜布新时代下传承的优势劣势,文章拟采用一种名为SWOT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解析,从而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得开发策略。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韦里克(H.Weihric)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能够比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事物现实情况利弊的方法,SWOT是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遇)、Threat(威胁)的缩写,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1]。

(一)优势

在《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条例的框架下,我国大多数的省、市、自治区纷纷建立起了关于本地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更使得各地各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了地方重点工作项目之中。在这样优越的大环境下平湖杜布的新时代传承与开发就能有法可依,从而步入正规化、程序化、规范化的阶段。既能够参考到较为成功的示范典型,又能够获得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还能用到地方高等院校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正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二)劣势

平湖杜布的新时代开发和传承受到了本地民众的思想意识和经济基础所限制,并且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不正确或者不完整,造成错误开发过度开发等问题,因而在开发和传承中也存在着较多的困难。

1.民众思想意识

广大民众既平湖杜布的创造者也是平湖杜布传承者,民众们对待作为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湖杜布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它的命运。在过去相当时间里,平湖杜布在民众们集体无意识的状态底下自生自灭。在当今这个崇尚着电子产品,现代化高科技氛围的冲击下,平湖杜布甚至被认为是“过时的”“老土的”而被民众们嫌弃,不被重视。正是因为这样的观念使得平湖杜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2.经济基础薄弱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各地经济发展的步伐都很大,当然包括平湖在内的各地经济也确实都在突飞猛进。在以发展经济为主体的主要指导观念体制下。平湖杜布也曾被认为其经济价值不大从而不被人们所重视。虽然这些观念和现象这几年通过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宣传教育之后有所好转,但项目开发经济利益为主的思想观念要根本性转变仍需要时日,这成为阻碍平湖杜布传承的重要因素。另外,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令出台了,但是经济上的支持力度还是困难的。光是各地普查,收揽信息已是花费不少人力财力。项目种类的繁多,开发广度深度的扩大,靠政府的补贴支持还是远远不够的。

3.过度开发问题

还有部分地方文化政府、文化职能部门、普通民众等在错误地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进行的宣传教育之后,片面地放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将非遗项目传承开发直接等同于非遗项目的旅游开发,然后一味迎合旅游者的胃口,滥用甚至歪曲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相当大的破坏,我们开发计划中应当警醒。

(三)机遇

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都是当前文化研究的重点项目、热点项目,受到各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这样的大环境无疑也为平湖杜布的传承与开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国家政策的扶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2002年10月,在教育部、文化部、教科文组织支持下,中央美术学院成功地举办了“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会议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揭开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序幕[2]。

2.民众对于传承与开发意识的增强

经过了近十年的宣传、普查、调研等工作,平湖杜布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中华民族对于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观念已逐步为广大平湖人民所认识。通过了各种形式的宣传与教育,平湖人民的非遗保护意识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这为平湖杜布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非常好的文化氛围。

(四)挑战

资源挖掘尚需时日。平湖杜布主要技艺是色织布技艺,花纹细腻且花样繁多,色泽鲜艳而变化无穷。因此,平湖杜布的工艺流程相对复杂,涉及的专用工具繁多。目前记录在册的工艺流程,从棉花的采摘算起,最少要经过晒花、拣花、轧花、弹花搓条、摇花、付纱、染纱、浆纱、打纱、经布、上机、织布等等11道工序。而事实上更多,由于平湖杜布的色织布特性,几乎一款花色就是一套工艺流程。由于年代久远,传承又多为早一辈文化程度不高的女性,口传身授的形式使得传承没有系统的理论,从而在工艺复原方面困难重重。

三、平湖杜布的传承策略探讨

(一)建立科学开发理论,促进平湖杜布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平湖杜布的新时代开发,建立科学系统地开发理论是关键。通过对于平湖杜布历史的研究,将原本零散在各地的杜布非遗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找到仅有的传承人,尽量找回仅存的工艺方法,通过进行可行性的实验的方式将这些可复原的工艺技法分析并整理,以求获得更好的传承效果从而促进平湖杜布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系统的宣传,使人们对平湖杜布有更多认识

平湖杜布的口头文化资源,可以通过整理、编辑、出版等方式实现其自身的传承效果。这样的传承,将不再是小范围、短时间的口传身授,而具有了面对全国甚至世界人民的全面系统的教学与宣传能力。使更多的人,更长的时间下对平湖杜布拥有了更广阔的认识。为平湖杜布的传承与开发营造了必要的文化空间和社会环境。

(三)展开新产品开发,迸发出巨大的旅游能量

所谓的旅游开发,就是使得旅游资源为旅游行业所用,将它的潜在资源优势转换成为现实经济优势的一种开发行为,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资源目的的人工创造物[3]。当今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旅游开发为主要模式,这一点平湖杜布的传承与开发当然也是可以借鉴的。 在有了理论支持之后,加强产品开发力度,打造能够代表地方人文形象、代表地方历史文化的平湖杜布新产品。一种具有标志性能植入人心的新产品。为日益升温的旅游产业找到新的出口。将挽救平湖杜布的历史文化的精神结合到寻求地方的新的经济增长产品的开发研究工作当中。

[1].崔雯雯.基于SWOT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分析[M].法制与社会,2010.

[2].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2011.

[3].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M].同济大学学报,2008;(2).

猜你喜欢
平湖非遗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吟荷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平湖“三制三线”防范处置企业欠薪
工会信息(2016年1期)2016-04-16 02:38:46
平湖秋月
小说月刊(2015年4期)2015-04-18 13:55:17
文化遗产保护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3
溪洛渡大坝上游平湖初现
中国三峡(2013年7期)2013-09-13 07:2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