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在芦山7.0级地震中应急模式分析

2014-12-02 04:16范开红郭红梅唐姝娅陈维锋
四川地震 2014年2期
关键词:芦山灾情四川省

张 翼,范开红,郭红梅,唐姝娅,陈维锋

(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 610041)

2013年4月20日0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位于30.3°N,102.99°E,震源深度13 km,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它是继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特大地震后,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又一次重大破坏性地震。截至2013年4月24日18时,四川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已造成196人遇难、21人失踪、13 484人受伤,四川省200余万人受灾[1]。

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地震局立即启动Ⅰ级地震应急响应,成立应急指挥部,派遣工作组奔赴灾区。四川省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在震后30 min内为四川省委、省政府提供了地震灾害可能影响范围、震区烈度初步估计、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预估信息和第一份灾区基础信息图文资料,90 min内将芦山灾区现场图像传送到国家、省、市、县各部门应急指挥中心,实现资源的实时共享和平台间的互联互通,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多方位的灾情服务和科技支撑。四川省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在“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恢复重建项目中的建设成果在芦山地震中得到了全面检验。

大震巨灾后的应急,时间紧迫、事关重大,并要求在震后尽量短的时间内判断灾情,拟定救灾方案,完成指挥决策,部署救援力量[2]。四川省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如何在抗震救灾中为政府的救灾决策和救援部署提供最快速、最准确的科学支撑,其科学、规范的流程和应急服务运行模式至关重要。本文将对“4·20”芦山7.0级强烈地震实战经验进行分析总结,提出适合四川省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应急模式。

1 四川省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结构

四川省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由指挥大厅、应急指挥软件、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灾情上报接收处理系统和软硬件通信支撑平台几个部分组成。当地震发生后,在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实时灾情等多种信息的支持下,迅速判断地震灾害及影响范围、人员伤亡与损失等情况,能自动生成灾情简报、地震灾害专题图,提出救灾力量部署和调度的辅助决策建议;通过多渠道的灾情速报网络全面获取灾情、开展灾情分析与会商,能持续为救灾工作提供灾情信息服务;并可通过远程视频会议上与四川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地震局,下与地震应急现场、市县防震减灾部门实现地震应急信息快速传递、高效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震时的混乱和人员伤亡(图1)。

2 芦山7.0级地震应急模式

图1 系统结构

在“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恢复重建项目中四川省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基于企业服务总线、虚拟机等技术实现与测震、前兆、信息等其他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了与市县地震应急技术系统信息的共享,建设了1 000多个灾情上报网点和8种上报手段的灾情速报网络。芦山地震发生后,改造后的四川省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在智能化、信息交换、应急产品形式多样化方面得到了提升。在获取测震台网正式报告之后自动启动,指挥大厅成为后方指挥部的信息中心和通信中枢,作为专业信息的提供者信息服务不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的、多种方式的。基于“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恢复重建的成果在芦山地震中的实际应用,笔者将四川省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在芦山7.0级地震的应急模式分成如下三种。

2.1 快速响应模式

地震发生2 min(08∶04)后,四川省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开始全面接收采集灾情信息,震后10 min(08:12)在收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芦山7.0级强烈地震正式速报结果后,指挥大厅全面启动,应急指挥软件触发运行,为坐镇指挥大厅的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提供预评估和基础的震情灾情信息(图2)。

2.2 视频联动协同模式

地震发生后,指挥大厅是后方指挥部地震应急和抗震救灾的指挥场所,基于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纵向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四川省地震指挥大厅、雅安市地震应急指挥大厅国家省市三级,横向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四川省公安厅、武警四川省总队等业务厅局指挥大厅音视频全线互联互通。4月22日,应抗震救灾需求,在现有资源基础上,通过对视频组会模式的调整,实现了地震前方指挥部卫星通信车到国务院应急指挥厅音视频的互联互通。

现有资源是基于两套视频会议系统:一是四川省应急办视频会议系统,通过电子政府外网连通各业务厅局和市县应急办,主会场设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指挥大厅,四川省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为其中一分会场。MCU为华为ViewPoint 8050,主会场、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分会场终端均华为9039s;二是地震系统视频会议系统,通过地震行业专网(地面、卫星)连通中国地震局和各省市县地震机构,主会场设在四川省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芦山地震应急前方指挥部为其中一分会场。MCU为宝利通RMX1000,主会场终端为宝利通HDX8000。为了解决不同视频会议系统之间的互通,采用模拟转接的方式将两套视频会议系统的华为9039s和宝利通HDX8000终端信号进行背靠背连接,两终端分别以双流模式进入会议,同时在四川省应急办指挥大厅、四川省地震应急指挥大厅显示国务院应急指挥厅和地震前方指挥部的双画面。

2.3 持续灾情服务模式

图2 震后3h应急指挥中心时间响应序列

应急指挥软件在产出快速评估报告之后12小时内,根据实际灾情及专家研判,对地震烈度影响场范围进行了两次修正,重新对震害进行评估。地震发生后72 h内,灾情上报接收处理系统接收了包括学校破坏、震后救援需求、医疗需求等有效灾情信息1 000多条,震后12 h内,每1.5h经过系统处理和分析后,产出一批灾情简报、灾情范围分布图、建筑物破坏分布图、人员伤亡分布图等图文资料。震后不到24 h,系统根据人机遥感数据,完成了宝盛乡、清仁乡、太平镇等近20个乡镇的遥感灾情解译[3]。基于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提供了人口、经济等统计数据,制作了大量的交通、余震分布等专业图件。

由指挥中心汇集、产出的地震灾情信息、图文材料,通过音视频、纸质、电子文件等形式采用视频会议、移动智能终端(包括小型移动平台)、FTP、HTTP等多种手段在抗震救灾不同阶段为各级指挥部、联动部门、市县机构等提供了持续的、丰富的信息服务。4月20日13时,制作了搜救目标优先级分布、行径路线标绘图等,制定了救援力量部署方案、选择行径路线,为武警四川省总队提供了大致的救援目标区域和兵力部署建议,开展了联动协同服务。

3 模式分析

在“4·20”芦山7.0级强烈地震中,四川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迅速估计出了地震发生地区的灾害损失大小和人员伤亡情况,持续动态地提供了地震灾害背景数据、经济统计数据、实时灾情,快速实现了与国务院应急办及成员单位的横向联动,为救灾指挥决策者了解地震灾害影响和估计灾害发展趋势,做出灾害规模判断提供了技术支撑[4]。四川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工作紧紧围绕着系统具有什么功能,能提供什么信息,能提供什么服务开展,因此芦山地震的应急模式归纳起来是基于业务功能和系统应用。

分析芦山7.0级地震、“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及四川省内5级以上地震等应急案例,四川地震应急指挥大厅除了在7.0级及以上大地震前期有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亲临现场之外,没有一次成为四川省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场所,而仅仅是地震局后方的应急指挥部所在地;但是在汶川地震中四川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是唯一能连通地震局北川前方指挥部的专业平台,在芦山地震中能连通国务院应急指挥厅和地震前方指挥部的专业平台。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包括了活动构造、地震区划、地震活动、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台网、历史地震灾害、救灾案例、地震应急预案及联络数据等数据[4],除了为地震应急软件预评估和动态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外,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为地震应急各时段工作提供基础统计数据和灾情产品支持。综上所述,四川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功能应定位在为抗震救灾提供专业的、权威的震灾情信息服务和应急通信保障服务。

国内外巨灾应急救援表明,震后不同阶段的应急救援工作和任务有很大差别[5],每个阶段的工作有所侧重,地震应急工作的先后次序是根据救灾现场的需求来安排的。高建国等根据灾情信息获取的程度提出了“黑箱期”、“灰箱期”和“白箱期”的概念。从地震发生之后开始的几个小时的“黑箱期”,外界对灾区在哪里、灾区有多大、多少人死亡、多少人受伤等重要信息全然不知,震后几小时到几天的“灰箱期”灾情信息逐渐明朗化,“白箱期”时灾情基本已经掌握[6]。有学者提出在地震发生前后的时间轴上,地震应急工作涉及非震时、常规的备灾与救援准备,震时的快速响应,震后紧急救援和震后重建几个方面[7]。若不依据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开展相关工作,将会造成工作的无的放矢。在现有技术储备基础上,为了满足震后及时、规范地生成灾情服务产品和提供通信服务,笔者打破原有基于业务功能和系统应用的工作模式,认为四川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工作模式应该针对抗震救灾面向服务,提出了围绕地震应急阶段的应急模式。

4 新应急模式

四川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模式按震前准备期、震时应急期、应急处置期和恢复重建期四个阶段开展。

(1)震前准备期:震前准备期的工作模式主要包括制定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大震应急预案;重点关注年度地震危险区和中长期地震重点监视区,全面收集危险区内基础地理、地震背景、灾害背景等相关素材,分析震害案例,总结区域特征,准备对策,预先制作专业图件;加强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本地化、自动化、实用化、联动性建设,进行灾情采集、分析、评估、发布等各类技术、模型、算法等的研究;提升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服务能力,加强应急指挥中心人员服务意识,开展对各类服务对象的需求调研。

(2)震时应急期:震时应急期的工作模式主要分如下五个方面:一、指挥大厅在收到地震速报正式报后,本地会场启动,视频显示模式、音频模式、灯光控制、环境温度、会议录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工作模式;请求远程联动,接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四川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发震市县地震局、地震现场通信车,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显示、发声模式;开辟信息展示区,便于专业图件、最新灾情信息的张贴,方便进行动态标绘的互动。二、基础图文,收到地震速报正式报后,提供发震省、市、县三级交通及行政区划图;震后20 min,提供震区行政区划、人口、经济等基础信息;震后40 min,提供震区专业图件。三、预评估—辅助决策,震后40 min,产出软件计算的预评估和辅助决策建议;震后2 h,提供正式上报的辅助决策建议。四、灾情获取,利用12322语音、短信平台、官方微博微信、门户网站论坛广泛获取灾情;通过网站、微博、论坛等收集网络舆情;利用专业的灾情速报网络、专业技术收集灾情;震时2小时,汇总各渠道的灾情,提供震后初期灾情、灾情图件及灾情研判意见。五、信息汇总及发布,汇集震时应急期产出的所有信息,汇总各路专家评估建议;纸质信息送往指挥大厅信息展示区和秘书组;现场工作组出发去现场提供三套不低于A1幅面的震区行政区划图,多套图册;通过12322语音回拨、短信平台、官方微博微信、门户网站及时发布相关应急产品;通过小型移动平台及时推送相关应急产品;及时将相关应急产品推送到四川省应急指挥中心、联动单位、应急FTP、发震市县。

(3)应急处置期:应急处置期的工作模式主要分如下五个方面:一、指挥大厅持续保障,延续震时响应期工作,并确保各设备、系统能连续作战,采取紧急保养或储备备件等措施;保障音视频的纵横协调联动;二、动态灾情获取,延续震时响应期灾情获取方式,可采取定期或根据不同需求两种方式持续提供不同阶段灾情及灾情研判意见;6.0及以上地震启动遥感影像处理,从当地测绘局、遥感协调组以及其他联动单位和公司获取遥感影像,提供震区遥感影像图;震后2~3天,用遥感数据侧重对重灾乡镇进行遥感影像解译。三、动态评估决策,震后4 h、10 h分别第二次、第三次评估,同时给出辅助决策建议;震后一天内向救援队伍提供救援目标区域和兵力部署建议。四、前方信息支持,前方指挥部成立后,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主要用于支撑前方需求;为前方烈度和灾情评估提供基础信息、基础图文;为指挥部其他需求提供信息支撑。五、信息汇总及发布,延续震时响应期的工作,定期、定时通过多种手段向不同对象提供震情、灾情信息;震后2天内,产出此次地震图集。

(4)恢复重建期:恢复重建期的工作模式主要围绕灾区抗震设防和重建规划等方面的工作,提供细化到乡镇的区划图、断层分布及活断层避让图、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等相关信息和专业图件。

5 结束语

至2007年四川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正式投入运行以来,历经了“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和恢复重建的升级改造,四川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工作在“4·20”芦山7.0级强烈地震中得到了较好的检验,同时在系统运行模式流程化、区域协同服务等方面做了新的尝试。

四川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在地震应急中采用科学规范的应急模式是提高响应速度、提升震灾情信息和应急通信保障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多年来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本文提出的应急工作模式可对未来应急指挥中心开展应急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由于中国地震应急理论的不断成熟以及应急技术研究的深入,本应急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

[1]中国网.芦山地震致196人遇难21人失踪200多万人受灾[N/OL].2013 04 25.http://www.china.com.cn/news/2013-04/25/content_28656548.htm.

[2]聂高众,安基文,邓砚.地震应急灾情服务进展[J].地震地质,2012,34(4):782-791.

[3]陈维锋,郭红梅,张翼.四川省地震灾情快速上报接收处理系统[J].灾害学,2014,29(2):110-116.

[4]聂高众,陈建英,李志强.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J].地震,2002,22(3):106-113.

[5]王海鹰,孙刚,欧阳春.地震应急期关键时间阶段划分研究[J].灾害学,2013,28(3):166-169.

[6]高建国,贾燕.地震救援能力的一项指标—地震灾害发布时间的研究[J].灾害学,2005,20(1):31-35.

[7]聂高众,安基文.地震应急基本理论模式初探[J].城市与减灾,2013,(3):25-29.

猜你喜欢
芦山灾情四川省
2022年6月全球灾情
2021年12月全球灾情
长庆油田:灾情就是命令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灾情再显城市短板
春回芦山
318国道沿线芦山地震的震害特征与烈度区划探讨
芦山地震公路地质灾害调查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