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的女儿

2014-12-02 05:08史江民
黄埔 2014年6期
关键词:黄埔中山精神

史江民

受第五届“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筹委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金夏实业集团副董事长胡葆琳邀请,9月5日,我与多位黄埔后代一道飞赴香港参加论坛。虽然对论坛并不陌生,但也谈不上熟悉。胡葆琳委员此前曾协助我们采访了徐向前元帅之子徐小岩将军、周恩来总理侄女周秉德委员和郑洞国将军之孙郑建邦先生,三位黄埔后代的亲和力让我和同事印象深刻。

去年两会期间,我曾简短采访胡葆琳委员。当时,她正准备外出,但依然体谅我的工作,这就是我和她认识的开始。诸多细节告诉我,这样的人,才是我应该去了解的人。

今年两会期间,她应邀以“推进海峡两岸及港澳融合与发展”为主题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访谈非常成功。

八月的一天,我接到胡葆琳微信,她请我们协助为第五届“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编辑一个15分钟的视频短片。视频短片修改了许多许多遍,任何一个瑕疵都无法逃过她的眼睛,她重视每一个细节。一天晚上,她发来微信:“我发现没了谢晋元,这不行。因为正面战场的内容本来就少,如果抗战只突出林彪平型关大捷、聂荣臻配合忻口会战、彭德怀百团大战、八路军华北敌后游击战,连谢晋元四行仓库保卫战都没有,台湾将军们会离场抗议的。”我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称“这是我们的失误。”胡葆琳回复“还有关于台儿庄大捷重要意义的旁白也没有了。”

我请她一定不要生气,不要着急。她说:“怎么会生气呢,我对抗战历史的认识也是近些年开始深入的,两岸人民、两岸军人能够共同纪念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抗战胜利69周年,是民族之大幸也。视频短片要在开幕式上播放,我必须认真再认真。”从这一刻起,我对胡葆琳的理解突然加深。

修改视频的过程,对我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体会,或者说重新认识历史的过程。我能够感到,历史就在我身边。早期的黄埔学生虽然信仰不同,但是每当中华民族面临抉择的紧要关头,他们便不计前嫌,并肩作战,历经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中华历史的不朽篇章。胡葆琳是黄埔后代,她的父亲胡靖安将军,是黄埔二期生、六期政治部主任。黄埔的血脉,胡葆琳与生俱来。

有时,我深夜一两点给她发微信沟通工作进展,她马上就回复。一天晚上,她告诉我,连主席(连战)、郝伯伯(郝柏村)、老爹(许历农)给论坛题词了,并把题词内容讲给我。“怎么样,给力吧!我刚从台北回港,很累,但是很高兴。”我能感到她的兴奋中有着太多的疲惫。

在她的努力争取下,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张晓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国台办前主任陈云林、上海海外联谊会会长沙海林等为第五届“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赐笔题词。

论坛筹备期间,她多次往返于香港、台湾和上海,分别向论坛的总倡导人、台湾前总政战部主任许历农上将和论坛的另一个主办单位上海海外联谊会报告筹备工作的进展。

她亲自邀请内地和台湾的嘉宾,亲自给香港三间中学的学生讲述黄埔历史,指导他们进行操练,并鼓励他们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嘉宾,为香港青年争光;她和筹委会副主任张萍合作无间,带领团队发挥创意、精益求精,务求论坛的每一项安排都能达到高水平,每一场活动都有新亮点,让与会嘉宾耳目一新。筹委会还精心安排嘉宾的食宿交通,确保会议顺利畅通。

9月4日,临赴港前,胡葆琳提醒我备份视频,以防万一。这只是一个细节,还有成百上千个细节,都需要她操心。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这是完美主义者的特质。

第五届“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以“黄埔精神 青年传承”为主题,在众多黄埔将领和黄埔后代共聚一堂的论坛上,许历农老将军与女儿许绮燕、外孙许念一家三代出席盛会,胡葆琳携儿子江山搀扶百岁老母亲胡严淑铭来到会场,这些温馨的画面已经成为黄埔精神代代相传的象征。

从欢迎晚宴到开幕式,从对话交流、大中华青年论坛到“两岸一家亲”联欢晚会,与会嘉宾们震撼了再震撼,激动了再激动,大家一致称赞第五届论坛内容充实、活动紧凑、层次高、有水平、有新意。论坛的深远意义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同。“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正以强劲的生命力影响着青年一代,并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出新贡献。

9月7日,告别的日子。胡葆琳一早就来到酒店与大家道别,并为每一位嘉宾送上一枚精美的水晶胸针,原来这是她亲自设计的作品。

在香港短短48个小时,我全程见证了论坛的成功与辉煌。论坛背后巨大的艰辛,却只有胡葆琳和她的团队知道。一步步攻坚克难的历程、长久的辛劳、只能成功不能丝毫失误的巨大压力,还有老母亲曾经病危的煎熬,以及无法预知的突发状况等等,她均默默承受并勇往直前。

“也许黄埔后代身上都有一种愈挫愈勇的特质,”胡葆琳说。

多年来,胡葆琳一直奔走于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致力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2009年,胡葆琳任团长,她带领黄埔后代访问团赴台湾,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亲自会见并鼓励访问团一行:“各位带着革命的血液,希望你们发挥黄埔精神,再创民族的新生,每个人都要为两岸和平发展做贡献。”

胡葆琳与黄埔军校第十二任校长许历农上将,聂荣臻元帅之女聂力中将共同发起和创办了“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该论坛自2010年始,每年一届,先后在台北、北京、上海、武汉和香港成功举办了五届,已经成为特色鲜明、社会影响巨大的两岸民间交流平台,在弘扬黄埔精神、促进两岸交往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黄埔师生和后代,分布在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有朋友好奇地问:你们究竟为什么甘愿承受种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年复一年,不远千里汇聚到一起研讨两岸关系?“这是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我们之间有一条非常非常特殊的情感纽带,就是黄埔精神。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历史使命,就是传承和发扬黄埔精神。黄埔精神不仅仅属于我们,属于整个中华民族。”胡葆琳动情地说。

胡葆琳曾在辛亥百年撰文:“我们黄埔后代一定会继续以天下黄埔是一家的宽阔胸怀,海纳百川,求同存异,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做出新的奉献。”

我一直在想,用什么才能准确形容胡葆琳?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黄埔的女儿”——也许这一称号,才吻合她。黄埔是她的根,是她的家。她源自黄埔,融入黄埔。她是黄埔精神的传承者,是黄埔使命的践行者。

胡葆琳的人生,也许平淡,也许非凡,但注定与黄埔精神同在。

猜你喜欢
黄埔中山精神
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珠江纵队在中山成立
中山君有感于礼
陈福成:为祖国统一尽力是两岸黄埔人的天职
拿出精神
历史上的“中山人”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