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态能
摘 要:本文主要以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作为研究对象,简单地描述了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特征,并对该区的泥石流的分布、危害和减灾措施作了一定的总结。
关键词:东川区 泥石流
中图分类号:TV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120-01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区概况
大白泥沟流域属中高山深切割地貌,上游2500 m以上为中高山高原剥蚀地貌,2100 m以上至2500 m为高原剥蚀阶地原貌,中下游2100 m至1550 m为侵蚀切割地貌,下游1550 m以下为侵蚀堆积地貌。大白泥沟流域上游海拨2100 m以上至2500 m地段为农耕文化发展的村庄、农耕地、林地等阶地;在海拨1750 m以上至2100 m地段分布有多个大型滑坡体。滑坡体活动可提供的松散固体物质量为1.83亿m3,沟床堆积松散固体物质量为699万m3,堆积扇堆积的松散固体物质量为2805万m3,为大白泥沟的泥石流形成及长期活跃活动提供了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并且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小冲、切沟遍布整个区域,两岸崩塌、滑坡严重,一到雨季在河道内形成高挟沙水流或泥石流下泄。
1.2 项目概况
由于项目工程投资较大,项目拟计划采用分年度实施办法,分四年完成,第一年完成投资约占总投资的1/4,以修建沟道治理工程,控制流域沟道内泥石流发展趋势为主,稳定沟岸、沟床。
按照项目“分年度实施、投资大致平均分配”的原则,项目第一年实施了1号、2号拦挡坝工程及其它植物谷坊工程等。项目经过招投标管理,实行“法人制、监理制、合同制”等相关工作,于2012年1月开工建设,2012年4月竣工,2012年5月经项目主管部门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初步验收,验收意见为合格工程。
2 项目区工程损毁情况
2.1 工程损毁情况
2012年6月中、下旬,项目区因降雨多次发生泥石流,至2012年6月18日项目实施的两座拦挡坝工程已经淤满,22日、24日均下大雨并暴发泥石流,26日现场1号、2号两座拦挡坝工程已均遭泥石流毁坏。1号拦沙坝工程侧墙工程被全毁,门坎工程仅余左岸山边码头及约2 m长的实体基础,桩基础工程全毁;主坝工程几乎全毁,仅余两岸部分码头及坝体存在。2号拦沙坝工程门坎工程全毁;侧墙工程右侧墙被全毁,左侧墙工程完好保存;主坝工程主坝体被毁约65%,余两岸大部分码头及部分坝体存在。
2.2 降雨的情况调查
据相关资料,在大白泥沟上游无雨量观测站,在此使用最近的两个雨量观测点数据。新碧嘎村站为大白泥沟中游北测站,可代表中游雨量数据,石门村为大白泥沟南测,可代表中上游一带雨量数据。根据前后日数据来看可得出24小时最大雨量的区间值分别是:中游雨量观测点数据在 78.3~85.9 mm之间,中上游一带雨量数据在102.3~117 mm之间。降水量多日统计表如表1。
3 泥石流毁坝分析
3.1 工程质量问题分析
在2012年6月18日之前大白泥沟在暴雨激发下暴发了泥石流,在毁坝前泥石流已堆积满1号、2号两座拦沙坝工程,大坝工程均保存完好,并抵抗了初期泥石流的冲击,说明拦沙坝工程在主体的质量上能经受一定程度的检验。
3.2 气象因素分析
根据东川区的最大24小时降雨频率来对比看中上游一带雨量最大约相当于40年一遇的计算值。中游一带雨量最大约相当于12年一遇的计算值。从降雨资料来看,粗略分析大白泥沟是在暴发了相当于40年一遇降雨量的暴雨激发下而产生了泥石流,中上游一带雨量超过规范规定的设计计算用的30年一遇的设计计算值。
3.3 泥石流流量分析
分析原因是因坝库上游物源区两岸崩埸、滑坡造成的大量堆积物阻塞于沟内,使得泥石流形成阻塞溃决型泥石流,流量远大于设计值。大白泥沟的泥石流在有阻塞溃决的情况下其最大流量可达正常流量的5倍以上,因此形成灾害。
3.4 成因分析
通过现场踏勘调查,造成此次泥石流治理工程毁坏的主要原因是:因多日降雨,引发上游多个滑坡体下滑堵塞泥石流沟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于6月22日因暴雨而溃决并激发形成泥石流,泥石流冲击坝体并越坝而下,导致拦沙坝损毁。超越设计概率标准的暴雨、滑坡堰塞湖溃决是导致拦沙坝损毁的原因。
4 结语
(1)首期工程的安全稳定性至关重要。对于处于旺盛期的高频大型泥石流,应当加强治理工程系统性、配套性、全面性研究,应确保首期工程布置具有系统性、配套性的防治体系。
(2)适度提高泥石流防治主体工程设计标准的防治工程安全等级。泥石流防治工程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性,特别针对山区河流的泥石流防治工程,应适度提高泥石流防治主体工程设计标准的防治工程安全等级,建议对泥石流防治主体工程设计标准提高1~2等级进行设计和校核,至少按二等50年一遇的降雨强度进行设计和校核。
(3)应注意研究泥石流防治工程中的泥沙冲淤变化规律,防范上游淤积变化带来的下游冲刷而形成的危害。
(4)泥石流防治工程应充分考虑建设工程诱发的河道变化情况,应充分考虑工程的连锁变化趋势。
(5)泥石流防治工程的特殊性决定了防治工程的基础层面多处于松散软弱堆积层,其首期工程的基础坝位至关重要应循序渐进,宜选择在基础相对稳定或充分处理好基础,再逐步扩展防治工程。
参考文献
[1] 苏爱军,冯明权.滑坡稳定性传递系数计算法的改进[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3).
[2] 姜德义,王国栋.高速公路工程边坡的工程地质分类[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endprint
摘 要:本文主要以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作为研究对象,简单地描述了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特征,并对该区的泥石流的分布、危害和减灾措施作了一定的总结。
关键词:东川区 泥石流
中图分类号:TV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120-01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区概况
大白泥沟流域属中高山深切割地貌,上游2500 m以上为中高山高原剥蚀地貌,2100 m以上至2500 m为高原剥蚀阶地原貌,中下游2100 m至1550 m为侵蚀切割地貌,下游1550 m以下为侵蚀堆积地貌。大白泥沟流域上游海拨2100 m以上至2500 m地段为农耕文化发展的村庄、农耕地、林地等阶地;在海拨1750 m以上至2100 m地段分布有多个大型滑坡体。滑坡体活动可提供的松散固体物质量为1.83亿m3,沟床堆积松散固体物质量为699万m3,堆积扇堆积的松散固体物质量为2805万m3,为大白泥沟的泥石流形成及长期活跃活动提供了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并且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小冲、切沟遍布整个区域,两岸崩塌、滑坡严重,一到雨季在河道内形成高挟沙水流或泥石流下泄。
1.2 项目概况
由于项目工程投资较大,项目拟计划采用分年度实施办法,分四年完成,第一年完成投资约占总投资的1/4,以修建沟道治理工程,控制流域沟道内泥石流发展趋势为主,稳定沟岸、沟床。
按照项目“分年度实施、投资大致平均分配”的原则,项目第一年实施了1号、2号拦挡坝工程及其它植物谷坊工程等。项目经过招投标管理,实行“法人制、监理制、合同制”等相关工作,于2012年1月开工建设,2012年4月竣工,2012年5月经项目主管部门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初步验收,验收意见为合格工程。
2 项目区工程损毁情况
2.1 工程损毁情况
2012年6月中、下旬,项目区因降雨多次发生泥石流,至2012年6月18日项目实施的两座拦挡坝工程已经淤满,22日、24日均下大雨并暴发泥石流,26日现场1号、2号两座拦挡坝工程已均遭泥石流毁坏。1号拦沙坝工程侧墙工程被全毁,门坎工程仅余左岸山边码头及约2 m长的实体基础,桩基础工程全毁;主坝工程几乎全毁,仅余两岸部分码头及坝体存在。2号拦沙坝工程门坎工程全毁;侧墙工程右侧墙被全毁,左侧墙工程完好保存;主坝工程主坝体被毁约65%,余两岸大部分码头及部分坝体存在。
2.2 降雨的情况调查
据相关资料,在大白泥沟上游无雨量观测站,在此使用最近的两个雨量观测点数据。新碧嘎村站为大白泥沟中游北测站,可代表中游雨量数据,石门村为大白泥沟南测,可代表中上游一带雨量数据。根据前后日数据来看可得出24小时最大雨量的区间值分别是:中游雨量观测点数据在 78.3~85.9 mm之间,中上游一带雨量数据在102.3~117 mm之间。降水量多日统计表如表1。
3 泥石流毁坝分析
3.1 工程质量问题分析
在2012年6月18日之前大白泥沟在暴雨激发下暴发了泥石流,在毁坝前泥石流已堆积满1号、2号两座拦沙坝工程,大坝工程均保存完好,并抵抗了初期泥石流的冲击,说明拦沙坝工程在主体的质量上能经受一定程度的检验。
3.2 气象因素分析
根据东川区的最大24小时降雨频率来对比看中上游一带雨量最大约相当于40年一遇的计算值。中游一带雨量最大约相当于12年一遇的计算值。从降雨资料来看,粗略分析大白泥沟是在暴发了相当于40年一遇降雨量的暴雨激发下而产生了泥石流,中上游一带雨量超过规范规定的设计计算用的30年一遇的设计计算值。
3.3 泥石流流量分析
分析原因是因坝库上游物源区两岸崩埸、滑坡造成的大量堆积物阻塞于沟内,使得泥石流形成阻塞溃决型泥石流,流量远大于设计值。大白泥沟的泥石流在有阻塞溃决的情况下其最大流量可达正常流量的5倍以上,因此形成灾害。
3.4 成因分析
通过现场踏勘调查,造成此次泥石流治理工程毁坏的主要原因是:因多日降雨,引发上游多个滑坡体下滑堵塞泥石流沟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于6月22日因暴雨而溃决并激发形成泥石流,泥石流冲击坝体并越坝而下,导致拦沙坝损毁。超越设计概率标准的暴雨、滑坡堰塞湖溃决是导致拦沙坝损毁的原因。
4 结语
(1)首期工程的安全稳定性至关重要。对于处于旺盛期的高频大型泥石流,应当加强治理工程系统性、配套性、全面性研究,应确保首期工程布置具有系统性、配套性的防治体系。
(2)适度提高泥石流防治主体工程设计标准的防治工程安全等级。泥石流防治工程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性,特别针对山区河流的泥石流防治工程,应适度提高泥石流防治主体工程设计标准的防治工程安全等级,建议对泥石流防治主体工程设计标准提高1~2等级进行设计和校核,至少按二等50年一遇的降雨强度进行设计和校核。
(3)应注意研究泥石流防治工程中的泥沙冲淤变化规律,防范上游淤积变化带来的下游冲刷而形成的危害。
(4)泥石流防治工程应充分考虑建设工程诱发的河道变化情况,应充分考虑工程的连锁变化趋势。
(5)泥石流防治工程的特殊性决定了防治工程的基础层面多处于松散软弱堆积层,其首期工程的基础坝位至关重要应循序渐进,宜选择在基础相对稳定或充分处理好基础,再逐步扩展防治工程。
参考文献
[1] 苏爱军,冯明权.滑坡稳定性传递系数计算法的改进[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3).
[2] 姜德义,王国栋.高速公路工程边坡的工程地质分类[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endprint
摘 要:本文主要以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作为研究对象,简单地描述了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特征,并对该区的泥石流的分布、危害和减灾措施作了一定的总结。
关键词:东川区 泥石流
中图分类号:TV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120-01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区概况
大白泥沟流域属中高山深切割地貌,上游2500 m以上为中高山高原剥蚀地貌,2100 m以上至2500 m为高原剥蚀阶地原貌,中下游2100 m至1550 m为侵蚀切割地貌,下游1550 m以下为侵蚀堆积地貌。大白泥沟流域上游海拨2100 m以上至2500 m地段为农耕文化发展的村庄、农耕地、林地等阶地;在海拨1750 m以上至2100 m地段分布有多个大型滑坡体。滑坡体活动可提供的松散固体物质量为1.83亿m3,沟床堆积松散固体物质量为699万m3,堆积扇堆积的松散固体物质量为2805万m3,为大白泥沟的泥石流形成及长期活跃活动提供了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并且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小冲、切沟遍布整个区域,两岸崩塌、滑坡严重,一到雨季在河道内形成高挟沙水流或泥石流下泄。
1.2 项目概况
由于项目工程投资较大,项目拟计划采用分年度实施办法,分四年完成,第一年完成投资约占总投资的1/4,以修建沟道治理工程,控制流域沟道内泥石流发展趋势为主,稳定沟岸、沟床。
按照项目“分年度实施、投资大致平均分配”的原则,项目第一年实施了1号、2号拦挡坝工程及其它植物谷坊工程等。项目经过招投标管理,实行“法人制、监理制、合同制”等相关工作,于2012年1月开工建设,2012年4月竣工,2012年5月经项目主管部门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初步验收,验收意见为合格工程。
2 项目区工程损毁情况
2.1 工程损毁情况
2012年6月中、下旬,项目区因降雨多次发生泥石流,至2012年6月18日项目实施的两座拦挡坝工程已经淤满,22日、24日均下大雨并暴发泥石流,26日现场1号、2号两座拦挡坝工程已均遭泥石流毁坏。1号拦沙坝工程侧墙工程被全毁,门坎工程仅余左岸山边码头及约2 m长的实体基础,桩基础工程全毁;主坝工程几乎全毁,仅余两岸部分码头及坝体存在。2号拦沙坝工程门坎工程全毁;侧墙工程右侧墙被全毁,左侧墙工程完好保存;主坝工程主坝体被毁约65%,余两岸大部分码头及部分坝体存在。
2.2 降雨的情况调查
据相关资料,在大白泥沟上游无雨量观测站,在此使用最近的两个雨量观测点数据。新碧嘎村站为大白泥沟中游北测站,可代表中游雨量数据,石门村为大白泥沟南测,可代表中上游一带雨量数据。根据前后日数据来看可得出24小时最大雨量的区间值分别是:中游雨量观测点数据在 78.3~85.9 mm之间,中上游一带雨量数据在102.3~117 mm之间。降水量多日统计表如表1。
3 泥石流毁坝分析
3.1 工程质量问题分析
在2012年6月18日之前大白泥沟在暴雨激发下暴发了泥石流,在毁坝前泥石流已堆积满1号、2号两座拦沙坝工程,大坝工程均保存完好,并抵抗了初期泥石流的冲击,说明拦沙坝工程在主体的质量上能经受一定程度的检验。
3.2 气象因素分析
根据东川区的最大24小时降雨频率来对比看中上游一带雨量最大约相当于40年一遇的计算值。中游一带雨量最大约相当于12年一遇的计算值。从降雨资料来看,粗略分析大白泥沟是在暴发了相当于40年一遇降雨量的暴雨激发下而产生了泥石流,中上游一带雨量超过规范规定的设计计算用的30年一遇的设计计算值。
3.3 泥石流流量分析
分析原因是因坝库上游物源区两岸崩埸、滑坡造成的大量堆积物阻塞于沟内,使得泥石流形成阻塞溃决型泥石流,流量远大于设计值。大白泥沟的泥石流在有阻塞溃决的情况下其最大流量可达正常流量的5倍以上,因此形成灾害。
3.4 成因分析
通过现场踏勘调查,造成此次泥石流治理工程毁坏的主要原因是:因多日降雨,引发上游多个滑坡体下滑堵塞泥石流沟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于6月22日因暴雨而溃决并激发形成泥石流,泥石流冲击坝体并越坝而下,导致拦沙坝损毁。超越设计概率标准的暴雨、滑坡堰塞湖溃决是导致拦沙坝损毁的原因。
4 结语
(1)首期工程的安全稳定性至关重要。对于处于旺盛期的高频大型泥石流,应当加强治理工程系统性、配套性、全面性研究,应确保首期工程布置具有系统性、配套性的防治体系。
(2)适度提高泥石流防治主体工程设计标准的防治工程安全等级。泥石流防治工程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性,特别针对山区河流的泥石流防治工程,应适度提高泥石流防治主体工程设计标准的防治工程安全等级,建议对泥石流防治主体工程设计标准提高1~2等级进行设计和校核,至少按二等50年一遇的降雨强度进行设计和校核。
(3)应注意研究泥石流防治工程中的泥沙冲淤变化规律,防范上游淤积变化带来的下游冲刷而形成的危害。
(4)泥石流防治工程应充分考虑建设工程诱发的河道变化情况,应充分考虑工程的连锁变化趋势。
(5)泥石流防治工程的特殊性决定了防治工程的基础层面多处于松散软弱堆积层,其首期工程的基础坝位至关重要应循序渐进,宜选择在基础相对稳定或充分处理好基础,再逐步扩展防治工程。
参考文献
[1] 苏爱军,冯明权.滑坡稳定性传递系数计算法的改进[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3).
[2] 姜德义,王国栋.高速公路工程边坡的工程地质分类[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