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刘奇+杨丽娜+刘琳
摘 要:思政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是培养高素质、全能人才的关键。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学生接触社会途径的丰富,思政教学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依托网络环境解决学生的思想、行为及政治立场上的疑惑,促进学生精神层次的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该文从网络发展与普及对思政教育的影响着手分析,结合目前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客观的结合实际分析了思政教育网络化与理论实践结合模式应用的现状及改革意见,针对如何优化网络环境下思政教学的发展展开了论述,阐述了网络化条件下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观念与措施。
关键词:思政教育 网络 理论实践 实效性 积极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c)-0153-02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兴起,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信息资源的共享等为思政教育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同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如何在网络化背景下应用理论实践结合模式开展教学,改善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关键。
1 思政教育受网络影响分析及创新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1 网络环境对思政教育的影响
1.1.1 网络环境对思政教育的正面影响
互联网的兴起,对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思政教育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一,互联网的普及拓展了思政教学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料,促进了思政教学方式、方法的多元化。第二,互联网的广泛性、便捷性、生动性促进了思政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促进了学生的德育体会,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例如,以故事片的形式宣传典型人物,身临其境的感受会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提升了学生的社会道德认同感,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提升。第三,互联网信息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趣,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政教育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增强了思政教学的实效性,更容易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在对大学生喜好调查中,发放调查卷300分,268人每天上网的时间达到5小时以上,只有十几个学生不上网或很少上网,可见大学生对于网络的喜好程度。因此,合理的、科学的开发互联网资源进行思政教育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提高是极有意义的。第四,互联网方便、快捷、交流面积大,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政教学创新,建立广泛的、普遍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的情感沟通,有利于教师随时的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纠正学生的一些偏激思想、不健康思想、不成熟政治观念,促进了学生思政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五,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丰富了思政教学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一方面,为教学提供了广泛的资料来源,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利用,使影、音、像等资料融合一体,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促进了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发展,有效的提高了思政的教学质量。
1.1.2 网络环境对思政教育的挑战
网络环境对思政教育又积极的影响,促进了思政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使思政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首先,网络的广泛性、大众性等致使信息发布失控,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网络环境发布不良信息,污染了网络环境,加之学生的社会经验浅,易受不良思想侵蚀,造成学生身心的不良发展,影响了学生思政道德素质的提高。其次,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致使一些犯罪行为隐藏其中,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社会认同趋向,易造成学生身心的扭曲和不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发展,致使思政教育面临很大的挑战。再次,思政教育的网络化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掌握更多的信息使用技术,促进自身的发展以适应现代化环境下思政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能有效的通过网络技术筛查学生思想行为动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思想等变化,以学生为主体、切合学生实际展开思政教育,提高思政教育水平。此外,教师还需注重个人德行修养,避免个人行为、思想等受网络各种诱惑的吸引,造成教师行为、思想上的失德,给学生造成不利影响,损害了思政教育的成果。第四,网络化丰富思政教育模式的同时对思政教育模式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如何通过思政教育使学生认清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接受社会的普遍道德观、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优秀公民,需思政教学者认真思考。
1.2 网络化与理论实践结合教学的必要性
实践是一切理论发展的基础,在互联网环境下这一论证依然有效。第一,社会实践是思想形成发展的基础,社会实践与思政理论的结合是网络时代对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第二,思政理论课以教材为主,课堂教授为核心,狭小的课堂空间无法适应现代化思政教学改革需求。思政教学的网络化、实践性有效的拓展了思政教学课堂,使学生的思想感受更为直观、丰富,增加学生的人生阅历,使其精神世界得到充实和发展,提高学生思政教学参与能力。第三,网络化与理论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网络化增进了学生的社会阅历,培养了学生从社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有利于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通过实践与理论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了学习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
2 思政教育网络化与理论实践结合模式的应用思考
2.1 当前思政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思政教育已展开了网络化教学,但网络化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的结合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思政教学网络化、理论、实践的不协调。一方面,过于重视实践教学,对于理论知识的关注不够,导致思政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思政理论知识无法对学生的实践形成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学生对于网络的应用技巧掌握的不全面、认识的不客观,容易在思想上对网络形成依赖,不利于思政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第二,轻课堂教学,重课外活动,教学对课外活动的过分重视导致了思政理论学习的滞后。第三,轻理论,重专业实践,即使专业的理论学习也跟不上教学进程,致使课外实践缺少有效的理论指导,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事业的拓展。endprint
2.2 思政教育网络化与理论实践结合模式的应用思考
2.2.1 提高教学网络化应用技巧
学生喜爱网络,不喜课堂的约束,思政教育就需从学生特点出发,有效的、正确的引导学生参与思政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依托网络平台传播正能量思想,教学生“学做人、学做事”,提升学生的精神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逐渐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避免学生一些不健康思想的滋生和一些偏激行为。其次,强化网络道德教育,以建立思政教育网站、开设论坛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念,增强学生的自律、自重意识,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和思政学习。再次,建立有效的网络舆论管理体系,化解网络危险言论对学生的影响,及时的掌握、变更网站主导信息,定时、定期的发布网络思政教育信息,并保证信息发布的真实、公正、客观。建立适当的网络舆论动态调查机制,制定网络舆论危机应对方案,多方面、多层次实施思政教育工作,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免疫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第四,重视互联网环境下的道德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网络环境下的构建、发扬,利用网络技术的优越性规范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使学生能够自律、自知、自强,提高学生的文化道路素养,使其才能与品质共同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2.2.2 思政教育网络化与理论实践的结合应用
在互联网环境下,思政教学应把握好良好机遇,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和能力的提升。首先,利用网络平台丰富教学手段,增进学生对思政教学的参与性、积极性。再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转变观念、统一认识,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精神基础。其次,丰富校园思政活动内容,利用网络发布相关的活动宣传、活动号召,使学生能够广泛的、积极的参与其中,实现思政教学的实践目的,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再次,结合《概论》、《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思政理论教学,积极的开展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教学,并利用网络的强大交流平台进行宣传、讨论,提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受益效果,确保网络化条件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顺利、完美,落实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第四,将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企业文化熏陶、改革开发观念等融入到思政教学过程,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有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认识,避免受舆论利用,头脑发热,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影响个人发展和社会安全。
3 结语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满足与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大学生思想受社会环境、网络环境的影响较为突出,如何在科技时代,结合思政教学的网络化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和落实。一方面,要立足网络时代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活动的影响,将思政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依托网络环境进行积极、有效的教育。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网络环境下的精神道德教育,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使思政教育在学生成才、个人发展上显现出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天禄.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如何渗透思政理论教育——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为背景[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69-73.
[2] 赫芳随,李建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教育教学新模式探索——基于江西省高校思政课网站建设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7):124-126.
[3] 王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与思考[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78-80.
[4] 田传信.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3(2):106-1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