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子年
文章开始,我们一起重温一个发生在十几年前的故事。
2002年11月的一个清晨,四川新财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海忠在西藏甘孜的河边等待拍摄日出的最佳光线,三四个孩子好奇地走过来。因为临行前在朋友的建议下为沿途可能遇到的小朋友准备了小礼物,所以袁海忠分给他们每人一根铅笔、一块大白兔奶糖,小朋友拿了礼物后就回到村子里去了,袁海忠也没当一回事,“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或许就是为了一块糖,整个村子的小孩子都跑了出来,我们穿着防寒服,很多小朋友只穿单衣,小家伙们光着脚板踩着石子路、流着鼻涕”。
“两大包大白兔奶糖、三大把铅笔眨眼间被分个精光,最后又把车上自己吃的苹果也分给孩子了。”多年之后,让袁海忠始终难以忘却的,是这帮孩子的眼神。“他们看我的眼光近乎呆滞,好像我是外星人,他们长期不与外界接触,对外面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在这里,你很难想象一块糖和一支铅笔的价值,是如此巨大”。
轻而易举的小小付出,却能够使别人获得巨大的快乐和幸福,这让袁海忠唏嘘不已,由此也让袁海忠和他任职总经理的四川新财印务有限公司开启了回馈社会、创造幸福的公益之旅。
当公益成为一种习惯
成都的福利院、老人院经常会出现袁海忠和新财员工的身影,给福利院买洗尿布的烘干机、买空调,给老人院买洗衣机、买彩电,“都是他们急需的东西”,除此之外,袁海忠和四川新财还一直捐助家庭贫困的学生以及特殊人群。“我们会拿出每年销售收入的1%?2%,用来做公益。”
或许身处地质灾害易发区,袁海忠及新财员工更能体会灾民的苦痛,遇到灾难时,他们一定是在第一时间出现。5·12大地震后,除了以私人身份捐钱捐物,以及作为总经理照顾员工,身为四川省浙江商会的常务副会长,袁海忠还协助浙江省旅游局赴川应急处理工作小组进行浙江游客的搜救工作。喜欢旅游的袁海忠对四川的路非常熟悉,游客走什么路线、多长时间到达哪里,他有丰富的判断经验,加上在当地经商多年,与各方面联系熟络,这些在搜救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整个搜救团队的努力下,2000多名浙江游客死伤的仅有十来名,搜救工作完成后,袁海忠拿着相机,又只身进入灾区。
“现在有个灾有个难的,员工们也都主动发起捐款捐物,主动要求‘上前线。去年都江堰泥石流,我们也去了受灾的村子,捐助那里的孩子。”
实践“授人以渔”
2008年秋天,袁海忠和壹基金创始人李连杰曾有过一面之缘,两人聊了一个多小时,那之后,袁海忠对公益、对慈善有了新的目标。
“有一些捐助,暂时解决困难是权宜之计,长久之计是解决‘生存之道。”袁海忠几年前就琢磨,“把古有的农耕文化和现代的商业经验相结合”。在四川经商的浙商有30万人,他想把浙江成功的案例和想法多和灾区农民交流,帮助他们从生产者变成经营者。
带着这种想法,袁海忠跑到受灾的村庄中跟村民聊天,山沟里有什么资源,适合养什么、种什么,怎么样能赚钱。
他帮村民们规划一个蓝图,如果村民接受这种思路,袁海忠就给他们一笔启动资金,然后委托当地政府、村委会参与指导,帮助特困户脱困。“帮山里打造几个生态养殖的品牌,收购后提供给浙商的饭店,先帮着做一段时间,打出名堂来就会有人慕名来收购……久而久之,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的时候,就不只是一户两户能脱贫了。”在袁海忠的设想中,这绝对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现实有一点点无奈,这种方式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但袁海忠始终觉得,这样才会让公益的意义变得更深远。时至如今,他不仅依然坚持这种想法,而且仍旧寻找合适的项目、时机去实践。
行走的力量
业内很多人都知道,袁海忠是摄影迷,每年都会忙里偷闲,安排几次采风。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袁海忠在路上享受的不仅仅是摄影的快乐,还有做有意义的事情带来的成就感。“我觉得跟兴趣结合在一起,做起公益、慈善来会更用心吧。”
袁海忠和新财,就这样一路行走,一路向善。
2012年,袁海忠捐了“长征路”上的四所学校,改善学生的生活设施;2013年,发现凉山州木里县宁郎乡小学的学生们特别渴望有书包、校服,袁海忠就组织员工一起采购,因为是深山老林,还特意买了内衬带绒的校服,因为十月份大雪封山,运输过程也及其艰难……袁海忠的大部分捐赠项目,都是在摄影、探险的路上发现的,因为亲自寻找,因为用心,捐赠都非常有针对性。
采风选择的路线上经常会遇到一些偏僻的乡村,他们很可能是大部分公益、慈善机构都无法发现、无法及时提供帮助的,由此,袁海忠在行走中又萌生了新的想法——能不能在浙江商会里成立一个慈善基金会,让更多的朋友参与进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一个人、一个公司的力量非常有限,我可以组织企业家跟我一起每年寻找一些项目,亲自参与援助,相信大家的响应度会非常高。”
袁海忠,用行动证明“浙商”的另一个名字是“责商”,祝福他的行走队伍越来越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