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水 旧味不散

2014-12-01 06:09许诺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饮食历史

许诺

《旧味——中国古代饮食小札》是一本谈吃的书。具体说来,是一本选择吃的角度,以小品文的笔法,叙说点评中国人是如何一路吃过五千年的。这本以吃为切入口来谈历史的小书,生动简洁别致有趣,如同游园小憩时品味简素新奇的茶点,或是登山途中遇见了猪头肉、老烧酒。

饮食,说的直白点就是“吃”。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演进,朝代更迭,与这些大事件相比,“吃”似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话题。然而,无论王胄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任你太平盛世还是战乱连连,人们没有一天能离开饮食的。饮食文化的发展也最能反映历史的变迁。

儒家扬言治国平天下,以忧天下为己任。由于口号高洁,于是蒙得官位。可是在老百姓看来,不过是“千里做官,为了吃穿”而已。因此“吃”字在中国,不单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也更是政府的一等要务。所谓改朝换代,大抵是由胃——人体内这个怪异的器官鼓捣的。世间的胃饱饱的,就使那类“王天下”的品种很失望,因为他们没法发动群众喽。他们期盼天旱水灾,最好出现易子而食的口实,以便他们加速启动“济苍生”的工程,实现“澄清宇宙之志”的梦想。所以在先秦诸子文献里,在唐诗宋词明清话本里,写吃,或以吃字来喻事明理,是一个惯常的手段。周礼呀,礼仪呀,礼数呀,说穿了不过是在吃吃喝喝时的一系列等级。

《旧味——中国古代饮食小札》的作者,对于政治似乎不大感兴趣,笔下所写,一派“文化味儿”。比如餐与饮的等级,食材的选择,火候的拿捏,以及吃的地域之差、季节之别,外交与私谊的吃,日常闲暇的吃,节典礼仪的吃,肉食者的奢靡吃,草食者的凑合吃,文人雅士的奇思妙想的吃……都无不打上特定时空的文化品相,当然也是特定时空的政治风尚。

走进中国饮食的世界,一方面在趣味中沉迷流连不休,一方面则太过沉重。美食是属于庙堂侯门的,尽管我们的饮食源远流长、活色生香,但摆在普通百姓饭碗里的永远只是最普通的食物而已。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肉食是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难得之物。即便在盛唐时期,家贫者也只能“唯食盐饭而已,或家中无食,则虚中竟日”。

把生活过得灿烂,只是少数人的特权,中国历史上有一些人,吃饭对他们而言,不过是为求不死。观音土都可以吃,还有什么美食可言?

也许,历史就是一出不散的盛宴,人物走上走下,场景变来变去,月亮还是那轮月亮,江山还是那座江山。青山依旧在,夕阳几度红。潮起潮落,秦汉魏晋远去了,花开花谢,唐宗宋祖也远去了。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多么渺小,不管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不变的是人类世世代代的吃吃喝喝。

中国饮食文化的流传是潺湲有序的,很多食物,不能说来源于某朝某代某人之手,这是民族集体的智慧。有些饮食风俗,也是分分合合,譬如三餐制。先秦时代,为适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活习惯。早餐在七点左右,吃得多些,因为要应付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称为大食;下午三四点再吃一顿,因为天快黑了,不能再去劳动,所以吃得少些,称为小食。但到了三国时期,生产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江南地区,大家农活重,吃两顿饭身体吃不消啊,于是很多人只得改吃一天三顿饭,第一餐为朝食,也就是早饭,通常在天刚亮时;第二餐为昼食,在上下午交替之时;第三餐为飧食,在下午四五点之间。这是华夏饮食习俗的一个进步,可惜到了两晋,由于诸多原因,又倒退回去,直到北宋,平民的一日三餐才基本成为定律。

先民陶器中的野菜,秦汉铜鼎里的鱼肉,魏晋南北朝的酒气与隋唐碗底的黍粟,宋元食俗连同明清一代代前人唇齿间的往事,随风而去。写下这一切,仿佛品尝悠悠岁月的万般滋味。一幕幕花开花落,一场场席终人散,成就了中国古代饮食小札,时光流水,旧味不散。

猜你喜欢
饮食历史
老人饮食应如“羊啃草”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新历史
健康饮食
别样饮食
清淡健康的饮食是预防橘皮纹的关键!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