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望海潮》教学述要

2014-12-01 05:33徐礼诚陈玮玮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海潮柳永杭州

徐礼诚+陈玮玮

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四的第二单元是宋词单元,是夯实中国文学基础、深入浸润民族文化的重要课程。教师在执教该单元课程时,应当投入最大的精力去备课,以最充沛的热情组织好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宋词,理解中国文学,理解中国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9日前往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所说:“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这一单元的第一首词是柳永的《望海潮》,向来被认为“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文学和文化的感染力都很强,课堂教学中可抓住以下五个要点。

一、知人论世,掌握柳词的三个关键词

柳永是中国词史发展转变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其词作在词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价值。把握柳词风貌的主要特点,对于学生的阅读鉴赏很有指导和启发意义。概言之,柳词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俗。耆卿长于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这一点,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有个定论:“骫骳从俗。”这种俗,主要指俚俗,不高雅。虽然耆卿也有《西江月》(调笑师师最惯)这类格调低俗之戏笔,但考察《乐章集》,这种俚俗正是主流。宋初重文抑武,歌舞升平,朝野多欢,柳词中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与雅正中和的诗教传统差之不止毫厘,却因此深受广大市民的推崇,以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语言方面,柳词常用富有表现力、亲和力的口语入词,易于理解,虽然李清照讥之为“词语尘下”,却正好从反面说明了柳词的用语通俗。

第二,慢。柳永之前,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离首即尾;而耆卿大量创制慢词长调,其最长的慢词《戚氏》长达212字。由于词的体制扩大了,词的内容含量及表现能力也水涨船高,这也就给了读者更多的阐释和赏鉴空间。

第三,忧。柳词中常飘荡着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女子的痛苦心声,其实这也是耆卿自己忧愁情绪的一种外露。柳永少有才名,据地方志记载,他青少年时代就与其兄三复、三接一起被誉为“柳氏三绝”。然而,其政治生命坎坷,科举屡屡落第,得不到上层文官集团的认同,如袁行霈教授所评价的那样,“属于士大夫阶层的浪子”。这种“盛名满京华”与“九关齐闭”的巨大反差沉重打击了词人,逼迫他无奈地吟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高自期许的心性受到社会现实无情地绞杀,个人的社会价值不得实现的忧苦烦闷伴随着耆卿一生,也贯穿了其词的始终。

二、市井题材,民众和乐折射盛世太平

北宋都市经济的高度繁荣和崇奢竞侈的消费文化,是柳永创作的独特背景。耆卿屡举不第,不得不在各大城市漫游干谒,即便是考取进士之后,也只是辗转各地做地方官。他一生中较长时间地居住过开封(汴京,当时首都)、长安、会稽、杭州、扬州、苏州、金陵等地,对城市的经济生活和民俗民风都有较深入的了解,因此其词常滞笔于市井题材,反映民众和乐的太平盛世。鲍鹏山《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论及柳词在内容方面的开拓时就评价说:“他的一部分作品虽沿袭传统题材写男女恋情、歌情舞态,却颇有新鲜气息,感情表达坦率真挚,富于市井气。他的另一些词,还描绘出当时都市的繁荣华丽,这类题材可以说是前人从未触及的。”

课文《望海潮》上阕写杭州繁华,下阕写西湖胜景,穿插着政通人和的画面,巧妙地抓住杭州典型的城市布局和景物特征加以描摹,酣畅淋漓地展现了杭州太平盛世时的都市风貌与风土人情。清人编《词林纪事》时依然认同罗大经的附会之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起投鞭渡江之志”,侧面说明了此“词人盛世之黼藻”,今天读来也依然让人发出欣赏清明上河图般的感叹,不禁令人神往。

三、铺叙点染,平缓节奏攒聚密集意象

柳词长于铺叙,充分借鉴了前代赋体文学的艺术经验,教学中当引导学生具体感知这一手法。铺叙就是铺陈叙说,把事、情、景等被言说的内容铺展开来,进行充分周到的叙说。作为一首慢词长调,《望海潮》形象地展现了“耆卿词铺叙展衍,备足无余”的一面。开头三句总说钱塘的“形胜”“繁华”,开门见山,入手擒题,后文便围绕“形胜”和“繁华”层层铺叙,分别从风景、人口以及城市经济的角度赞美钱塘。下阕,通过描绘美丽的西湖,进一步丰富了民众游乐的背景。整首词层层铺展出杭州城繁花似锦、民殷财阜的气象,节奏平缓,脉络清晰,恰似一篇微型游记,美不胜收。

陶尔夫、诸葛忆兵在其《北宋词史》中提及:“词中点染与铺叙手法相结合,又是化虚为实、寓情于景这一艺术手法的深化。”《望海潮》不仅铺叙手法比较突出,其点染之表现也是教学中特别值得关注的,两种手法的融汇攒聚起密集的意象,共同表现出绝佳的艺术境界。

点染,本是中国画的基本技法,自刘熙载借来评价耆卿《雨霖铃》后在文学批评界得到推广。点,即点示所要抒写的人物情事;染,即用景物环境来渲染烘托。词中有点,等于诗中有了诗眼。在《望海潮》中,“形胜”“繁华”二词点明了词的主旨,之后便着力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烟柳画桥”,状街巷河桥之美丽;“风帘翠幕”,绘居民住宅之雅致;“参差十万人家”,述整个都市住户的繁庶;“云树”三句视角从城中移至郊外,江堤上树木葱郁,犹如雨雾;“怒涛”二句渲染钱塘江大潮的壮阔雄威;“市列”三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杭州的繁华富庶。整首词点染结合,先总后分,情感蕴藉幽微,体现了词之为体的审美特质。课堂上可利用多媒体出示贺铸的名作《青玉案》进行进一步阐释说明: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与《望海潮》相同,此词也点少染多。上阕点句为“锦瑟华年谁与度”,之后三句渲染华美的深闺和独处的境况。下阕点句为“试问闲愁都几许”,之后的三个比喻句用烟草、风絮、梅雨三种意象表现了愁绪的繁多纷乱,“无计可消除”。

四、对话教学,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作为单首诗词的教学,“主问题式”对话教学的好处是对话内容集中,师生的注意力可以充分聚焦于某一主问题,教师可以就主问题引导学生做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从而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深层意蕴。

在《望海潮》的教学中,因学情不同,有两种“主问题式”教学模式可供选择。

其一,“诗眼”模式。教师先要求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找出该词词眼,“形胜”“繁华”。再点拨学生从铺叙和点染的技法赏析词中之景和景中之情,师生在共同讨论中逐渐打开这一幅宏伟壮丽的画卷,完成鉴赏任务。该模式秉承传统,知识点的讲析和学生鉴赏力的提升都能稳扎稳打地进行,较为适合古诗词鉴赏力一般的班级。

其二,“点金”模式。取“点铁成金”之意,课文最后那一番进献孙何的阿谀之词,确是一条略显庸俗功利的尾巴,教师可在对背景略加说明的情况下,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全词的领悟,改写最后两句话,使全词的主旨或格调为之一变,另出己意。

该模式探究性质强,对师生的要求都很高,较为适合古诗词鉴赏力好的班级。教师可把主问题定位为“改写尾句,因词中之景生发己之情志”,引导学生通过“卒章显志”,了解词之主旨后开始指名选读部分学生的改写,并结合词的主体部分师生共同进行分析、点评,这样,投赠词的格调被改变或升华了,学生也在更高的参与度中完成了对词的鉴赏和审美。

五、拓展阅读,文本间性丰富课文认知

茱莉亚·克里斯特娃在阐述“文本间性”理论时曾说:“任何一篇文本的创作都像一幅语录彩图的拼集,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其意在强调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如果在阅读某个文本时,通过更多的文本来进行比较、分析、梳理,那么可以在总结中不断丰富对目标文本的理解,阅读将更有广度、深度和厚度。

作为一首并不是最能体现柳词风格的投谒之作,《望海潮》的教学如果扣住了其画面美、音律美和铺叙、点染的手法,那么鹄的既明,功夫就落在射艺上了。仅有一阕《望海潮》是远远不够的,后一篇《雨霖铃》的教学也许会让学生更多地沉浸于悲情风味和虚实映衬的意境中,而无法跳出情境细味其铺叙、点染的技巧。因此,在执教《望海潮》收束之后,还是应该补充若干描绘繁华阜盛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的柳词以丰富相应认知的。这样的词作有《早梅芳》(海棠红)、《木兰花慢》(古繁华茂苑)、《破阵乐》(露花倒影)等,现举这首以苏州为绘景对象的《瑞鹧鸪》为例:

吴会风流人烟好,高下水际山头。瑶台绛阙,依约蓬丘。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娥画舸,红粉朱楼。

方面委元侯。致讼简时丰,继日欢游。襦温裤暖,已扇民讴。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当恁时,沙堤路稳,归去难留。

苏州、杭州,同样是公认的人间天堂;《瑞鹧鸪》《望海潮》,同样是“图将好景”的柳词佳作。通过课堂上的比较鉴赏,学生可以发现其中的诸多相似。

比如:都是铺叙都市繁华的优美双调。《望海潮》上阕多视角、多层次地描写杭州的城市风貌,突出其繁华富庶,下阕将西湖风光与世俗民情融为一炉,尽显太平气象。而《瑞鹧鸪》铺排的内容和结构为:上阕重点写杭州城的风光。“吴会风流人烟好”领起铺叙。“瑶台绛阙,依约蓬丘”呈现幻美自然景色。“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名句点示都市盛大风貌,“苏杭熟,天下足”,杭州城亦是一派繁荣昌盛景象。“触处青娥画舸,红粉朱楼”具体染出世情和经济之一隅,藉此窥豹全貌。城阙、市井、画舸、朱楼,随着镜头的推移,杭州美景由远及近,逐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层次感非常明显。下阕重点放在写人,展衍百姓之和乐、社会之和谐。两首词都用自然风光与世情风俗互衬,同时也渗透着词人对都市繁华与功名利禄的些许迷恋。

又如:都是着意雅化的投赠之作。虽然两词分别被用以拜谒苏、杭地方长官,免不了歌功颂德,但是词中主要是对承平气象的热情摹写,“格调不高的尾巴”不改其雅词本色。逐一分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和“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两句,会发现柳词中阿谀的成分从来就没有那么露骨,耆卿采取了用典的方式去进行雅化。“凤池”取典南朝谢朓“兹言翔凤池,鸣珮多清响”句,代称禁苑,暗含期待孙何被召回皇帝身边、更得重用之期盼。而“济川”出自《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句,以此比喻辅佐帝王、赞颂苏州太守不久能够被朝廷用追锋车疾驰征召、在更高的平台施展才华。两首投赠之作被写得雍容华贵、毫无矫作之意,这倒也算是唐时庸俗的“行卷”风气在耆卿手中的一种救赎了。

这样,在对《瑞鹧鸪》的“似曾相识”之中,学生对柳词,对《望海潮》的体认就进了一层,以后重晤柳永的其它都市词和投赠词,也许就多了一份自如和自信。

猜你喜欢
海潮柳永杭州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柳七官人寻花问柳觅新词
在海边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杭州龙井茶园
爱你最后的方式
杭州旧影
柳永的词
一个人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