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莉华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以和为贵是传统文化在中国外交中的集中体现;热爱和平、珍视和平是中华民族以史为鉴得出的客观结论和深切感受;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做出的正确判断,也是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担心中国会走上“国强必霸”的道路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中国的军费开支与国民生产总值相比是合理、适度的,是与维护国家安全需要相适应的;中国的军事政策和措施完全是和平的。中国在海外没有军事基地、没有一兵一卒;适度的国防能力和威慑手段是中国维护自身安全、地区安全乃至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中国梦;国防建设;和平;发展
自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凝聚几代中国人夙愿的梦想不仅引起中国民众的强烈共鸣,也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一些国家开始担心崛起的中国难以摆脱“国强必霸”的传统模式,在国际舞台上采取咄咄逼人扩张的态势,甚至影响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2014年3月22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荷兰、法国、德国和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和欧盟总部。习总书记的欧洲之行展现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魅力和风采,其访欧期间发表的一系列讲话精神及时、准确地向国际社会传达这样的信息:中华民族是以和为贵的民族,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对世界贡献,而不是威胁。为什么中国梦注定是追求和平的梦?
一、 以和为贵是传统文化在中国外交中的集中体现
一个国家采取何种外交政策是受国家的传统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和制约的。“战争源于思想”,如果我们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瀚篇章,就会发现,“以和为贵”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追求的一种理念和精神境界。早在西周时期,著名思想家就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国语·郑语)的思想,指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多样性的统一,没有差别的单一性事物“同”如不和另一事物相“和”,就不会产生新鲜事物。换句话说不同事物只有互相结合才能产生百物。史伯此言意在批评周幽王“去和而取同”,疏远直言进谏的正人贤臣而听信与自己意见苟同的小人的谗言必将导致社稷的灭亡。到了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史伯的思想,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孔子的弟子有子更是提出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在孔子和其弟子观念中,以和为贵、以和为美主要强调“和平”“和解”“和睦”“和谐”“和乐”“和气”等。并且,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流派中,以和为贵、讲善修睦不仅限于儒家,而是见诸于各家流派。这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经过数千年积淀已经由最初的指导君臣和处理国家政务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则演变成指导中国外交和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历史上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交往是中国延续、传承这一传统文化思想的力证。早在公元前100多年,汉代的张骞就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中华文化。唐代是中华文化交流史上空前活跃时期。中国与世界70多个国家建立友好往来关系。在唐都长安,云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节、商人和留学生。密切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声明远播。到了明代,1405至1433年,航海家郑和更是七次拍漂洋过海,足迹遍及东南亚、非洲东海岸的数十个国家。无论是古道丝绸之路的足迹,还是郑和七下西洋播撒的和平友谊的种子,都向世界昭示着,和平、交流和互鉴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的内涵,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会见与中国存在领土纠纷的印度政府代表团时向国际社会承诺,中国政府将“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几十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历了国际风云变换的考验,显示的强大生命力。为推动国际社会的和平、安全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和平共处原则指导下,中国与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与世界大多数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并向世界庄重承诺,中国不干涉他国内政,永不称霸,永不扩张。
二、热爱和平、珍视和平是中华民族以史为鉴得出的客观结论和深切感受
到了近代,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坚船利炮之下,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欺凌压迫之苦。无数仁人志士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历经百年的艰难求索,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和平、充满光明和希望的新中国。为了独立、民主和平的新中国的诞生中华民族付出了惨重的伤亡和代价。血的教训永远积淀在中华民族记忆里,使中国人民对侵略行径、对战争和杀戮深恶痛绝,对和平环境倍加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访德期间的演讲再次强调了这一点。他说:“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100多年间,中国社会战火频频、兵燹不断,内部战乱和外敌入侵循环发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堪回首的苦难。仅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就造成了中国军民伤亡3 500多万人的人间惨剧。这段悲惨的历史,给中国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饱经沧桑的中国,对和平和发展倍加珍惜、期待和执着坚守。“中国人历来讲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
三、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做出的正确判断
在当今时代,世界经济日益呈现出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趋势,国与国之间相互依赖逐渐加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造成战争的代价和成本增加,战争收益和成本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使国家更倾向于通过协商、对话来解决彼此间的分歧,以寻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我们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维护和平,才能让自己受益,让他国受益。
四、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的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和美好蓝图,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习总书记在访欧期间表示:“中国有13亿多人,只要道路正确,整体的财富水平和幸福指数可以迅速上升,但每个个体的财富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提高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深知,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提高13亿多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中国要聚精会神搞建设,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一个是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
总之,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我们根据对历史、现实和未来客观判断得出的正确结论。
中华民族是讲诚信的民族,言必信、行必果。冷战结束后,高举和平发展旗帜、不断前行的中国再次用自己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真正扮演者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解决国际问题中秉持公正、客观态度,不畏强权,不采取双重标准,按照事情的是非曲直独立做出判断,为国际热点问题和地区冲突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迫使一些国家不得不将朝核问题、伊核问题和叙利亚等问题回到和平谈判和协商对话的轨道上来。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积极支持联合国的维和事业。从1990年至今,中国先后参与联合国的20多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人员2万多人,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中国维和人员的足迹出现在长期动荡和战乱的柬埔寨、刚果(金)、利比里亚、苏丹、黎巴嫩、海地、东帝汶和波黑等国家,中国维和人员和世界其他国家维和人员一道给饱受战争和颠沛流离之苦的民众带来和平和希望。中国的蓝盔部队在维和行动中展示了中国军队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高度评价中国的维和部队:“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充分体现了中国热爱和平、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中国秉持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倡导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和包容的。在与世界其他国家交往中主张不同文明和平共处、积极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一贯反对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更不会像某些国家那样打着所谓民主人权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为了反对某些大国谋求世界霸权,以武力威胁地区和世界和平的企图,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中国不断借助多边外交和双边外交的舞台,化解分歧、凝聚共识,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一道来推动国际秩序向和平、公正和民主方向发展。中国与很多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对于对中国崛起怀有疑虑的大国,中国更注重扩大与他们的经济交流、文明对话和战略互信,增进彼此了解,消除误解、增强信任,实现国家间关系的互利共赢。
作为一个拥有14个陆上邻国、6个海上邻国的大国,中国对周边外交十分重视。中国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实行“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近些年来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围绕南海问题,与日本围绕钓鱼岛问题争端频现,与中印仍存在边境领土争端。一些大国出于遏制崛起中国心理,别有用心地介入中国的外交争端、偏袒其中一方,试图通过加大亚太军力部署和强化军事同盟关系来遏制中国,从而使上述领土争端解决更加复杂化。台湾的和平统一,疆独和藏独分子的猖獗活动都有大国势力幕后插手。在这些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中国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冷静、克制,在解决这些争端问题时并没有恃强凌弱,而是努力争取通过协商谈判来解决矛盾,化解分歧。譬如,在南海问题上早在2002年中国就与东盟各国签署《南海各方行动宣言》,中国承诺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争端。在争端解决之前,努力保持克制,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和扩大化的行动,并本着合作与谅解的精神,寻求建立相互信任的途径。
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一些国家以中国国防开支不断增加,且缺乏透明度为由担心中国了会走上“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对中国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事实表明,这些疑虑和指责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首先是中国的军费开支与国民生产总值相比是合理、适度的,是与维护国家安全需要相适应的。例如,2013年美国军费开支为6 820亿美元,占GDP比重为4.4%,中国军费为1 660亿美元,仅占GDP比重为2%,这一比例远低于美国和俄罗斯。
其次,中国的军事政策和措施完全是和平的。中国在海外没有军事基地、没有一兵一卒。作为拥有核武器的大国,中国与国际社会积极推动核裁军,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目前中国的核武器规模仅维持在自卫所需的最低水平。而且,与拥有大量核武器,主张实行先发制人核打击政策的美国和俄罗斯不同,中国从拥有核武器的那一天开始就郑重承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承诺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最后,适度的国防能力和威慑手段是中国维护自身安全、地区安全乃至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尽管中国政府多次向国际社会重申,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传统逻辑,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但是仍有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和行为存在误判和歪曲,甚至为了一己之私恶意炒作中国威胁论,别有用心地宣扬强化军事同盟关系是为了“促进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和平崛起”。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视和平,但是我们的和平发展道路有原则、有底线。2011年习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也就是说,在事关“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等问题上中国将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中国不挑事,也不怕事”的原则。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维护自身安全、地区安全和世界的和平。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