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孟佳,曾担任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支部书记,《北京教育丛书》编委会办公室主任,现任北京什刹海书院教务长,长期从事德育和教师教育等研究工作。
价值观是构成人精神世界的核心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当认可、维护和践行的共同价值理想和目标准则。在青少年学生中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成功的价值观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的人生方向,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注入理想信念和动力,为他们的精神世界奠基。
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简称“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新的突破口,在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管理和教育实践方面,还面临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作为一个区域,如何整体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石景山区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实践,取得了鲜活生动、特色突出、富有实效的教育成果,给我们以启示和引领。
第一,构建整体的育人环境,形成有效管理机制。
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学习有关的知识,关键是促进学生的价值观认同,并内化为比较稳定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所以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育人工程,重在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价值引领,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营造整体的健康成长环境。石景山教委在区级层面明确育人目标,把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区域教育总体规划,构建起一套氛围浓厚、执行有力的价值观教育的管理、实施与评价体系,形成了有效的工作保障机制,使核心价值观教育全方位地融入到学校教育中,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营造全员育人环境。
教师群体的日常行为和精神追求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的素质和思想意识往往决定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因素。石景山区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抓好区级管理核心团队和校级教师队伍的建设,全区学校有所侧重地为学生配备导师,古城中学的“三位班主任”的学生导师配备,为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身心成长有机融合提供了鲜活的经验;景山学校远洋分校依托家校社区三方和谐办学的管理模式,为学生构建了全员育人的成长环境。
第三,构建具体可操作的核心价值观课程体系,使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应该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明确具体、可操作的价值观培育目标,并转化为适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内容,使课堂教学都能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使核心价值观培育成为日常教育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体系。石景山区围绕核心价值观建设学校课程体系,使核心价值观教育常规化、系统化、科学化。如京源学校系统设计实施了体现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的中小幼一体化的德育课程体系,实现教育的连续性与系统性,学校的文化类、活动类、学科拓展类等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搭建了有效的实施平台。
第四,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实践,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很容易成为空洞的“说教”,很难进入学生的内心,所以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有效结合,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培育健康人格,才不会流于浅表和形式。石景山区几所学校的经验告诉我们,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策略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中感同身受、潜移默化,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栏目编辑 王雪莉 江泓 王宇华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