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君
摘 要:艺术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艺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新课题。随着各高校美术专业的不断扩招,传统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在遵循提升美术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开拓和发展其创新能力的前提下,高校要明确提出培养高校美术专业实践与创新型人才的原则及方法,从根本上加强对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高校美术;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艺术创新
高校美术教育要始终贯彻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方法,这对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则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及综合素质。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掌握丰富的美术理论知识,充分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潜能,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体系及模式,培养专业型人才,为学生今后更好地步入社会做好规划、打好基础。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也就是说艺术是不同人对外界的不同感知,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作,是创作者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活动。美术作为艺术的一部分,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同样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人们常说,每一件成功的美术作品背后都有着一段故事,或悲或喜,美术的创作者把他们的真实感受通过再加工传递给观众。因此,每一件作品都有其独特的灵魂,这是作品的精髓所在。为此,高校美术专业教学加强了对学生实践与创新性的培养。
一、高校美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演变
在我国,艺术教育一般的教育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师徒关系的传授,艺术技艺和知识传习是以师傅教授徒弟的方式延续;另一种则是对第一种关系的递进和演变,演变为有专门的教授场所及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教学。无论教授方式如何演变,“乐教”在我国的艺术教育形态下是不变得,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尤其是德行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的美术教育可以追溯到1904年清政府,那时候的中小学开设图画和手工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人们逐渐重视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艺术感受力的培养,意识到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国为了适应全球化的人才竞争,对高校美术专业性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是一个急需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而艺术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艺术教育界有一个强烈的共识:艺术教育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二、美术专业实践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原则
美术专业实践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以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性,建立一个适合高校美术及艺术专业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体系,其构建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的成功经验,进行多方面探讨而逐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则:
1.充分重视教育主体——学生的核心地位,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该突出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新方法、新技术,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术拓展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
2.将实践性、创新性教学与传统理论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整体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形式等要素结合在一起,统筹兼顾,以实践教学及创新为主线,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及技能要素,对课程进行纵向及横向的整合,在理论与实践中互换互补,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传统理论教学中,使其真正成为一个整体。
3.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对美术与艺术设计人才的现实需求,增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原则
在保证基础性教学的同时,增加综合性及设计性教学的比例,将艺术最前沿的新知识、新内容补充到教学中,以开放的思维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4.对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质量监控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对落实教学大纲、专业知识培养计划及目标、教师职责考核及学生行为要求等情况进行全面监控,将质量监控贯穿于始终,以保证整个实践与创新教学过程可以围绕最初制定的教学目标平稳有序地推进。
三、美术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1.合理调整课程,加强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美术专业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创造性能力和专业素质方面有质的飞跃。专业课程要在基础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开拓性和创造性。就我国目前艺术设计学科所开设的专业课来看,大多数学校都是只注重对基础技能的培养。虽然一些课程已经进行了改革,但是这些调整都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延续。这些课程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教师要从创造性思维和思想观念上教育学生,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专业设计能力的培养,如图形设计、形态创意、设计管理、设计策略等方面知识的培养。在课程改革时,教师要注重我国民族文化对美术的影响,不应将西方的一些教育体制完全照搬过来。
2.配备专业导师,采用“课题制”教学模式
如果教学条件允许,可以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教学导师。通过这种导师指导的方式,学生不仅在专业知识水平方面得到了极大提升,也可以在自我生存、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等方面不断加强。一名合格的导师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让学生将知识进行合理整合、升华。另外,导师还起到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导师可以在掌握学生的基本能力后,指导学生在专业方向的选择和一些选修课程上做指导。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有特长的学生,避免出现我国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统一型人才”,更加适合社会的发展。在一些课程中,导师要组织学生相互合作,培养学生具备竞争精神,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和人际关系。
“课题制”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围绕“课题”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教师为主导的一种“主动探索式”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一个课题让学生进行学习、实践。在导师的帮助下,系统学习相关知识,并进行创作。这种教学模式能够适应市场的发展,通过一些有意义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课题设置,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的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社会,避免学生成为“纸上谈兵”的人才。
3.开展符合地域性的特色美术教育
艺术和文化来自于大众,来自于百姓生活,在当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如何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相结合是有待人们思考的问题。在美术教学中,既要保持中华民族中华传统的文化烙印,也要与世界的艺术文化进行良性的沟通和接触。我国不能一味接受外来文化和艺术,而抛弃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艺术。
中国国家地域广阔,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造就了不同的艺术学派,这些都是我国文化的优势。如西北的黄土画派、东北的长白山画派,这些都具有特色的地域性。因此,各地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地域文化,紧跟世界的文化发展,开设具有地域性的特色美术教育。
4.学生艺术综合性素养
学科教育是多元而复杂的,在对学生智力开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建立起学科间的整体性和相关性。如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论,这本教材就是结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主要艺术门类的特征,对艺术学科的内涵进行有价值的探索和新的诠释。新媒体艺术的产生成为对学生开展艺术综合教育的一种新方法。新媒体艺术将现代的媒体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体现出艺术的前卫性、交互性和参与性。通过在艺术课程中加入最新的媒体式教学,让学生可以主动学习、敢于创新、学会思考,创立终身学习的途径。
培养学生综合性的素养,不是要教师违背学科的知识教学内容,而是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调查、分析、试验、比较的能力,以达到培养专业性美术人才的目的。
5.增强校园环境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培养
目前,高校教育资源的获得是实施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载体。高校的教育资源往往包含学校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这些资源保障了学校在教育教材外拥有更广阔的资源。高校的美术教育要充分利用这些可待开发的教育资源,如学校的广播站、宣传栏、图书馆等,这一类别基本属于学校内部的资源开发和充分利用;还可以对社会资源、网络资源、自然资源加以利用,如美术馆、艺术工作室、公园等风景区,乃至各大自然景观等。更要抓住具有地域特色的资源,将其充分补充到美术教育中去,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性提供物质资源。
同时,在深入高校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上,应该从体制上进行教育的创新和改革,在保证艺术课程及基本课程的正常展开的同时,保证学生的综合教育质量。学校应鼓励学生开展更多的艺术活动,提升其艺术生活水平,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勇于带领学生去实践,勇于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教研科研工作,促进艺术教育健康发展,同时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实践精神和创新性技艺的专业性人才。
综上所述,高校美术专业实践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是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培养美术专业型人才所必经的教育途径,是促进我国美术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实践与创新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所谓文化创新,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改造,更是文化推陈出新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实践不断积累,将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发挥到极致,从而激发学生的艺术才能。这一过程是目前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经之路,因此,高校美术专业实践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艺术教育者进行探讨及研究,为今后高校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及实践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宏桃.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1(9).
[2]刘辉,方敏.沪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之借鉴意义[J].文教资料,2011(8).
[3]秦敬祥.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J].现代教育科学,2010(4).
[4]范丽娟.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能力[J].教育前沿,2007(2):31-32.
[5]吴本刚.在美术课改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