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安平 金可文
拥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名石“贵州青”和四十八寨歌节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柱县,充分放大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势,着力经营“贵州省文化先进县”、“中国观赏石之乡”名片,快速提升文化“软实力”,让文化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硬支撑”。
高瞻布局打造新名片
提起天柱,人们首先会想到“重晶石”、“黄金”等闪亮的经济名片。而如今,另一张名片——“文化天柱”正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近年来,天柱县先后出台《关于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邀请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重庆意境旅游规划设计中心、湖北中鲁古建园林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等知名设计单位对天柱文化产业发展布局进行高端规划设计。
与贵州大学、香港大学孔子学院、厦门大学等高等学府共谋天柱文化产业发展大计,提出了“一城、一园、一江、一山”的发展思路。重点围绕凤城、三星岩文化产业园区、金凤山、清水江布局文化产业项目,建设鉴江、朗江15公里水景长廊,着力打造广场文化升级版。
围绕清水江,做好水文章,大力推进“侗苗文化旅游圈”建设,加强对古村落、古宗祠、古民居、古渡口、古歌场以及民俗、民间技艺的保护、挖掘和开发、利用,大力开发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民俗体验等诸多项目,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打造清水江旅游文化升级版。
临摹他人不如原创自己
天柱县文化产业发展在经历临摹复制期后,渐渐进入原创发展活跃阶段。
围绕奇石文化、宗祠文化、木商文化、考古历史文化、矿产文化、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等领域,天柱县积极将文化元素融入招商引资、民族文化旅游等产业,力促文化产业上档进位。
2010年,成功举办“首届贵州·天柱奇石文化节”,展出奇石5000方,精品石500方,规模之大、品位之高,全国少有。经过多年的打造,奇石产业逐步成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产业。
天柱县委书记江朝伦说:“文化产业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只有与关联产业配套联动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在对全县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科学布局的同时,天柱县还深入挖掘侗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一批重大项目带动工程的实施,充分释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红利。
天柱县正在投资兴建和拟建的文化项目有总投资2800万元的三星岩文化苑,总投资5000万元的便桥头奇石文化街以及淘金文化展示与体验、百姓宗祠文化建筑群、四十八寨歌会传承基地建设、白市辞兵洲侗苗文化影视拍摄基地、金凤山景区及金山溶洞建设项目、白市水电站淹没区精品民居抢救修护建设等10余个,努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
既要拼资源也要拼内涵
天柱县积极探索市场运作模式,成立县文化旅游投资开发公司,专门负责全县文化旅游产业投资融资和开发经营。重点围绕文化旅游、饮食娱乐、主题公园等编制文化产业项目库,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文化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四星级天柱大酒店、东方国际大酒店、便桥头文化街、三星岩文化产业园等重量级文化产业项目。
今年5月,天柱县正式启动的天柱三星岩文化产业园,以文化交流、旅游观光等为主要功能,项目总占地2100亩,总投资达50亿元。这是该县文化产业开发的大手笔之一,是产业升级的又一成果。
贵州琦石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总投资5000万元,在天柱建设的便桥头文化街项目已经正式运行,并打造成奇石古玩、酒店、饮食、娱乐等休闲文化产业集群,与三星岩文化产业园、金凤广场构成三足鼎立又遥相呼应的文化产业带。
企业数量做减法,产业效益做乘法,天柱民族文化“瘦身”提质,从拼产值拼资源转向拼品牌拼内涵。过去,尽管全县涉文企业、个体户近1000家,但企业小而散,没能实现关联产业配套联动,难以提升文化产业附加值。如今,引进龙头企业后,通过有效挤拼致使小散企业锐减,全县涉文企业仅存26家,个体户581户、社团9个,但产值却远远超出此前的1000家,产业效益产生乘法效应,文化产业占GDP比重逐年提升。
产业力量催生文化新活力
近年来,天柱县委、县政府经济“硬实力”文化“软实力”两手同时抓,经济与文化一路同行。文化元素的活跃和文化力量的迸发,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随着投资8280万元建设的县体育文化产业园、金凤文化广场等文体设施,投资2800万元建设的全省县级规模最大的道德讲堂三星岩文化苑,投资2100万元建设县多功能影剧院、县民族文化博物馆等多个重大建设项目的相继完工,天柱县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群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每年投入430万元宣传文化事业经费,催生各类群众文化活动队伍180余个,群众文化红红火火。
该县在2013年“天柱春晚”文艺选拔、“最美天柱人”评选等系列文化活动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创新思路,整合资源,积极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充分利用春节、中秋、社节、四十八寨歌节等民族节日与“月月乐”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和文艺选拔活动。既有充满现代气息的歌舞、相声、书画大赛,又有传统特色浓郁的板凳龙、阳戏、勾镰等表演,5.6万平方米的金凤广场,百面锣鼓响、百支唢呐吹、百名歌手唱,每到这时,天柱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仅去年,在天柱成功举办的“全州八运会”、全省广场舞大赛、全省摄影展、湘黔四十八寨歌节等重大活动,成为有影响、有深度、品位高的精品文化活动。
在县城,文化惠民文艺演出年均开展200多个专场,让成千上万的群众乐在其中,市民“喝杯小酒,搓搓麻将打打牌”的旧时闲暇生活,被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所取代。
在农村,板凳龙、阳戏、莲花落、花鼓等许多在民间沉淀了上百年的文化,一个个先后被挖掘出来,各种形式的文化生活也悄然兴起,群众文化活动遍地开花。(作者单位:天柱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彭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