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辉+卢宗凯+许勇
2014年,凯里市纪委监察局在深化信访精品工作的基础上,聚焦“三转”,突出主业,探索出一条依托“一个网络”、强化“两种关系”、建稳“三级联动”、坚持“四项”公开的“1234”工作方法,打造强监督、保民生的“阳光信访”。
“一个网络”
开辟快捷“阳光通道”
2013年,凯里市纪委监察局开通了“凯里公众监督”微信平台,通过发挥群众的监督热情,进一步扩大监督范围。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凯里公众监督”微信平台全面升级为一个全新、全方位、全智能的监督平台。其中的“公车查询”功能把全市596辆公务车辆的信息全部录入微信后台数据库,实现公务车辆先查证后监督投诉的新方式。新方式的运用,使群众不光能监督违纪违规现象,还能对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通过依托群众这个庞大的监督群体,运用“小微信”确保凯里市的“大公车”运行在阳光之下。
在运用微信平台的同时,凯里市纪委监察局还通过整合举报网站,实现信访群众可以随时随地运用电脑和手机通过“一个网络”进行投诉。
“两种联系”
编织牢固“阳光纽带”
与民生特派监督工作紧密联系。将民生特派监督责任区监督长与村级监督员作为凯里市各村“阳光信访”工作室的工作人员,负责做好群众的来访和对在责任区内开展“七必访”工作,使信访举报和民生特派监督工作有机结合。截至7月,共向群众“要”案件线索58件,其中结案3件、立案调查9件、初核58件。
与市群众工作中心、市直各部门纪检组的联系。市群众工作中心在信访调查中发现属于纪检监察范围的案件线索,转由凯里市纪委监察局办理。市纪委监察局在信访初核中发现的民生问题及时反馈给市群众工作中心并提交市信访联席会研究解决,形成工作互动,资源共享。在市直各部门纪检组的专项检查中发现案件线索,重点排查,突出“精、准”两字,并将案件线索统一登记受理,通过片区查办、协同办案等方式进行信访初核。
“三级联动”
构建和谐“阳光网络”
为把矛盾就地化解,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凯里市纪委监察局构筑了由村级信访群众工作室到乡镇信访群众工作台再到市级信访群众工作中心的三级垂直架构,实现信访举报纵向上下联动,为强效监督实现一片和谐的“阳光天地”。
在全市16个乡镇(街道)建立了阳光信访工作站,126个行政村建立了阳光信访工作室,并配备了126名村级纪检员,使“市、乡、村”三级信访举报工作窗口前移,信访举报工作接地气,形成了琐事不出村、小事不出镇、大事不出市,事事就地解决的工作机制。
“四项公开”
构筑满意“阳光方式”
公开信访渠道,给群众一个“阳光台”。将信访举报电话(12388)、“公众监督”微信平台和凯里市纪委监察局举报网站,群众来信、来访地址、受理范围、处理程序、领导接访日等受理渠道向社会公开凉“晒”,方便群众信访举报。
公开受理情况,给群众一颗“定心丸”。对实名举报者公开承诺:一般信访问题5个工作日内反馈受理情况,30个工作日内反馈办理结果;交办的信访件,3个工作日内交办,7个工作日内反馈受理情况,30个工作日内反馈办理结果,情况复杂的3个月内反馈办理结果。
公开办理过程,给群众一个“参与权”。通过走访、会议、通报等方式,将信访办理过程公开。对影响面较大的联名信、集体访,采取吸收群众代表参与、公开接受群众提供举报线索、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方式进行公开调查。在调查前,将调查时间、调查人员等情况在信访问题的辖区进行公示,公开接受群众提供调查线索。
公开处理结果,还群众一个“知情权”。对实名举报,处理结果一律向举报人当面反馈;对匿名信访,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对典型案例,公开曝光。通过公开处理结果,落实群众的“知情权”。(责任编辑/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