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余体育训练环境的概念、特点及构成要素

2014-12-01 13:39刘昭姬战社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10期

刘昭+姬战社

摘 要:课余体育训练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多种要素构成。总的来说,构成课余体育训练环境的要素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两大类。本文主要分析了课余体育训练环境的概念、特点及构成要素。

关键词:课余体育训练;物质环境;社会心理环境

一、课余体育训练环境的概念

学校教育环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所必需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学校教育环境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而言,影响学校教育的所有社会环境如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家庭与社区条件等都属于学校教育环境;狭义上而言,学校教育环境主要指学校教育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制度与心理环境,如校园、校舍、教学设施、规章制度、校风、班风、课堂教学气氛及师生人际关系等。一般我们所说的学校教育环境,主要指狭义的教育环境。课余体育训练环境是学校教育环境的组成部分,是指与课余体育训练活动发生联系,并给予一定影响的各种客观条件的总和,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

二、课余体育训练环境的特点

课余体育训环境在课余体育训练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课余体育训练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与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课余体育训练环境对训练课的教学产生的影响更直接、更适时、更明显。从表面上看,训练环境处于训练活动的外围,是相对静止的,但实际上它却以特有的影响力,持续地干预着体育训练活动的进程,而且系统地影响着训练课的教学效果。训练环境之所以能在训练课教学活动中发挥这样的作用,主要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1.课余体育训练环境是一种特殊的动态环境

课余体育训练环境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需要,专门设计和组织起来的一种多维度、开放式、全天候的特殊动态环境。这一特殊环境的因素需经过一定的论证、选择、提炼和加工。因而,它比其他学科的教学环境更易集中、一致,并且系统地发挥作用,对课余体育训练活动产生影响。

2.课余体育训练环境可以及时进行调控

教练员在训练活动中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以及训练环境的变化,不断能动地对训练环境加以必要的调节控制,发挥其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的因素,消除消极影响因素,使训练环境朝着有利于训练活动顺利进行的方向发展。

三、课余体育训练环境的构成要素

课余体育训练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多种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社会心里方面的;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有室内的,也有室外的等等。总的来说,构成课余体育训练环境的要素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两大类

1.课余体育训练的物质环境

(1)时空要素。时空环境是由学校内部的时间和空间两大因素制约的特定环境。时间和空间在学校内部虽然具有较大的人为特点,但它们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课余体育训练活动的实现是以时间和空间(如训练时间、场地、器材等)作保障的,没有用之于课余体育训练的时间和空间就没有课余体育训练活动。在课余体育训练中能否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分配,对师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据研究,人一天中运动能力最佳的时间是在下午。因此,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科学地安排课余体育训练的时间,是课余体育训练环境的重要内容。

(2)设施环境要素。设施环境主要包括运动场所、运动器材等要素,它是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体育馆和各种体育场地,以及这些场所周围的环境。这些是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必备条件,对完成课余体育训练的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这些器材的质地、颜色、摆放位置都会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对诱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课余体育训练的社会心理环境

(1)人际心理环境。人际心理环境是指教学中的人际关系状况。它是由学校内部的各种人际关系构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课余体育训练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为人师表的状况,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非正式群体特点,团队精神,在与教师相处时产生的感觉,轻松或紧张度等)。这两种关系又构成了训练活动中的人际互动过程,直接影响着训练课堂的教学气氛、训练教学的反馈以及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和积极性,进而影响体育训练的教学效果。

(2)情感环境。训练教学的过程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所谓情感环境,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个体之间的情感状况,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建立的。由于训练课的特殊性,教师与学生是面对面的交流、手把手的指导,所以建立良好的情感环境对于顺利完成训练任务更加重要。

(3)信息环境。学校内部的各种社会信息和学校以外的各种社会信息构成了课余体育训练的信息环境。这些信息有时候可能会对体育活动造成负面的影响。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正确处理和运用各种信息,正确引导学生,从而提高训练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陪同.环境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2]田慧生.教学环境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3]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