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乐 姚自茹
?眼关键词?演人教版,麦克劳-希尔版,明治维新,日本形象
?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9-04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一个标志性事件,不仅使日本摆脱了殖民危机,迅速成为东方强国,同时改变了亚洲传统政治格局,震惊了欧美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因此,中美两国教科书对日本明治维新都做了大量描述,各自构建了日本的形象。
日本明治维新对日本而言无疑是成功的,关于这一点,两版教科书中都做了具体说明,构建了相同的日本形象即成功的日本现代化形象,这也是两版教科书中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基本形象。
人教版在选修一日本明治维新的单元导入中,就肯定了其成功的现代化形象:
为了改变遭受侵略的命运,实现富国强兵,一些有识之士推翻腐朽的幕府统治,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开始在日本实行改革。他们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发展工业,建立近代化国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命运,迅速崛起为东方强国。
麦克劳—希尔版教材在《挑战下的东亚1800—1914》第三课目《现代日本的兴起》导入语中也写道:
在19世纪中期,美国强迫日本对西方国家打开大门,在萨长联盟推翻将军后,明治维新开始了,日本进入现代工业社会。
萨长联盟领导者不相信西方,但他们很快意识到日本要生存一定得改变,新领导者开始了改革,使日本转变为现代工业国家。
明治维新的具体措施是日本现代化形象的具体体现,为此两版教科书都从描述日本向西方学习入手来阐释日本的现代化。在经济方面,人教版的描述为:
政府首先从西方国家大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了一些规模大、技术先进的“样板”企业,以供私人企业效仿;还修筑铁路、架设电报线、组建轮船公司,加紧建设近代交通通信事业,为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社会文化方面,人教版主要观点是:
明治政府大力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即所谓“文明开化”。许多日本学生被派到欧美国家留学,很多西方的著作被翻译成日文,让更多的日本人认识和了解西方文明。……明治政府还按照欧美国家的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在生活习俗方面,明治政府也大力推进西化。
军事上“1873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仿照欧美国家建立于一支常备军。”
与人教版对日本现代化形象的表现方式不同,麦克劳—希尔版教材更加突出日本对美国的全面学习,无疑是美国中心论在起作用:
明治政府着手研究西方政治体系。伊藤博文率领一个代表团到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学习他们的政府。
明治政府对工业进行补贴,提供培训和外国顾问。
一个新式全民教育于1871年建立,采纳美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引进外国专业教授并送学生留学国外。
西方时尚和文化变成流行,明治政府第一届内阁被称为“舞会内阁”,因为部长们喜欢西式的舞厅。新一代的男孩和女孩开始模仿欧美年轻人的衣着、吃饭习惯、发型和社会习惯。美国的棒球运动得到推广。
由此可以看出在塑造日本现代化形象时,麦克劳—希尔版教材强调了美国对日本现代化的影响,把自己顺带塑造成了日本现代化的有功之臣。
虽然两版教科书都强调了明治维新的成功,然而由于中美经历的不同,塑造现代化形象的侧重点又有微小的差别,即人教版教材强调的是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命运,显然有一种把日本视为镜子的反思意识。而麦克劳—希尔版教材则只是强调了明治维新使日本进入现代工业社会,转变为了现代工业国家的这种现实。
日本明治维新的主体是下级武士,塑造日本现代化形象当然也离不开对日本武士形象的塑造,中美教材对日本下级武士的塑造也存在极大不同。
由于中日都有过被侵略的经历,为此人教版教材对日本下级武士的反抗斗争作了肯定。从素材选取上来看,人教版教材主要选取了德川时期日本的社会等级制度、闭关锁国政策、工商业的发展、大盐平八郎起义、黑船事件、《日美亲善条约》、尊王攘夷、倒幕运动及戊辰战争,并附有大量相关图片。显然人教版教材选取的素材对政治方面较为侧重,所涉及的社会经济方面素材也是主要为了政治服务,以压迫反抗的阶级斗争为主线贯穿素材始终。从具体阐述上看,与素材相呼应,人教版教材在日本现代化主体形象中又塑造了一批富有责任心的武士形象:
随着日本民族危机加剧,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幕府统治者采取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的政策,引起许多有民族责任心的武士不满。……1863年,高杉晋作在长州藩组织“奇兵队”抗击西方侵略者。……面对西方列强的强大压力,也为了削弱日益强大的反对势力,幕府对尊攘派进行了严厉镇压。
面对幕府的残酷镇压,下级武士继续坚持斗争,并把矛头转向了德川幕府。
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
麦克劳—希尔版教材武士选取的素材主要围绕锁国——开国——锁国来展开,其中也蕴含着开化与反开化斗争,有锁国政策、佩里来行(即黑船事件)、神奈川条约(即《日美亲善条约》)、萨长对开国的排斥、下关战争、萨长倒幕等。在对日本下级武士的具体描述中,麦克劳—希尔版教材写道:
反对对外开放在两个南部武士地区尤其强烈,一个是萨摩藩,一个是长洲藩。在1863年,两藩协定强迫将军结束对西方关系,造反组织很快呈现弱点,他们没有与西方军事交战的经验,当长州军队对着西方在下关海峡的船开火,西方人反击,长州防御工事崩溃。……这一事件使得萨长联盟更加坚定不能向西方妥协,当将军不能采取强硬态度对待西方人,萨长联盟领导者计划推翻将军的统治。endprint
这种描述显得日本武士多少有点保守愚昧的味道。然而推翻幕府统治后,萨长联盟领导者很快意识到日本要生存一定改变,新领导者开始了改革。这样综合来看,麦克劳—希尔版教材塑造的是逐渐开化的武士形象。结合日本史实,麦克劳—希尔版教材对日本武士形象的塑造似乎更为确切。
从中美教材对日本武士形象的素材选取和内容表达上,我们可以看出中美史观的差异,我国坚持的是革命与阶级斗争史观,而美国却是文明史观。在描述过程中,我国与这一时期的日本有着感同身受的经历,而美国明显没有这种感受,对日本武士形象的塑造更为客观。
两版教科书在对日本现代化形象的塑造中都涉及现代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又以现代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主,然而两版教科书对其关注的重点却差异很大。
人教版教科书对日本现代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集中在政治军事方面,重点描述了日本现代化过程中的军国主义残余,而麦克劳—希尔版教材侧重的是工人的工作环境和女权。人教版教科书写道:
教育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才,但是,日本教育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的思想,封建色彩十分浓厚。
尤其是“封建色彩十分浓厚”一句基本奠定了日本改革不彻底的形象。随后在军事改革中写道:
日本军队称为“皇军”,所有的日本军人都要接受武士道教育,要求必须效忠天皇;它只向天皇负责,不受内阁干预。
此外专门在“历史纵横”里对武士道做了解释,尤其是强调了封建忠君思想。最后对日本的现代化做了一个评价:
明治维新大大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逐渐转变为一个封建色彩比较浓厚的资本主义国家。
人教版教材对日本现代化过程中富有的军国主义形象塑造完成。
麦克劳—希尔版教材对日本现代化的负面影响保持中性态度,塑造了另一种日本现代化负面形象:
多数新式教育的内容体系受西方影响,然而,许多仍然强调对家庭和社会忠贞的品德,尤其强调对天皇忠诚。
明治维新带来的社会变化也有不好的一面,一些在煤矿和纺织厂的普通工人被粗鲁的对待和剥削。工人们一天在难以置信的条件下工作20小时。长崎的煤矿工人在54度高温下从事劳动,一旦他们逃跑,就会被射杀。……日本进入现代社会并未完全与传统价值观相分离,传统价值观基于对家庭和社区的忠诚仍然在新式学校宣传。……1889年日本宪法为传统日本价值观提供了法律依据,限制男性的投票权。1898年的日本民法典降低个人权利,并将女性置于家庭角色中。
琢磨一下,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或许跟我国历史教材强调革命与阶级斗争,而美国的教材侧重民主、法制与人权有一定的关联。
明治维新使日本成功实现了现代化,国力稍稍强盛后,日本便开始对外开疆拓土,虽然明治六年征韩派下野,但这并没有阻止日本的扩张步伐。人教版关于日本的扩张定性为侵略,并以此塑造了日本疯狂侵略形象:
1872年,日本渗透到日本和中国台湾岛之间的琉球群岛,迫使琉球国王宣称自己是日本的藩属。……两年后,日本借口有遇海难的琉球水手在台湾被害,派军队侵入台湾。……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了琉球,把它变成日本的冲绳县。……日本还仿照‘黑船事件,派军舰侵入朝鲜港口。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94年,日本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打败了中国清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从中国割得台湾和澎湖列岛,获得了两亿两白银的赔款。从此,日本开始侵入中国,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日军占了八国联军总人数的大部分。在此期间,朝鲜实际上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相对于人教版围绕日本扩张塑造的疯狂侵略形象,麦克劳—希尔版教材只是比较中性的描述这一事实,至多算是塑造了日本的扩张形象:
日本人的殖民扩张计划开始于近邻,在1874年,日本宣布控制了琉球岛,这个岛原属于中国,两年后,日本海军强迫朝鲜对日开放港口贸易,中国逐渐引起日本注意。19世纪80年代,中日关于朝鲜对抗加剧。到1894年,日本赢得了两国间的战争,在结束战争的协定上,中国承认朝鲜独立,还将台湾、辽东半岛及具有战略性质的海军基地旅顺口给日本。……1904年,日本惊人的发动对俄国旅顺港海军的袭击,该港俄国1898年从中国取得。……战争后,俄国同意1905年恢复和平,归还辽东半岛、库页岛南部给日本。
麦克劳—希尔版教材中并没有谈明治维新对美国有什么影响,而维新后日本的扩张却引起了美国的警惕,在第三标题加入帝国主义行列中有一个小标题为“与美国的关系”,主要描述的是美国对日本扩张的反应,可以视为麦克劳—希尔版教材对日本扩张形象的延续:
一些美国人开始担心日本在东亚地位的上升,日本不满美国限制移民。1907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与日签署协定停止日本向美国移民。
与美国不同,明治维新对中国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教版中有如此评述: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震惊更是空前。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东亚文明主导者的中国,竟然被经过明治维新开始强大起来的岛国日本打败,这一事实使中国人在备受痛苦和屈辱的同时,开始进行反思。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像日本那样学习西方,变法维新,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变法维新运动由此拉开序幕。
由于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成功实现了现代化,也使得日本成为了中国维新变法的榜样:
他(康有为)主张向西方学习,特别是要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使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参政,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改变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日本对待中国变法的态度可以从“梁启超也化妆出京,逃亡日本”,“谭嗣同拒绝了友人要他出走日本的劝告”中窥出一二,无形中透露出一丝对中国变法的虚假同情形象,如果再加上散见于人教版教材中的“(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以及“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阵地”,那么这一形象就更加明朗了,分明是打着同情变法的幌子,行干涉中国内政之实。围绕明治维新时期的人教版塑造的干涉中国内政的日本形象是麦克劳—希尔版教材中所没有的。
综上可知,围绕日本明治维新,两版教科书在对其整体形象塑造上都认可了日本现代化的成功,这也是其最重要的价值事实,然而由于叙述立场不同,二者选择的历史与历史事实的重合角度大不一样。这是历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也应引起学生的注意。
【作者简介】李天乐,女,蒙古族,沈阳市第八十八中学教师。
姚自茹,男,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日本近现代史专业硕士。
【责任编辑:王雅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