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再春
30年前的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拉开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30 年来,北京市在中央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奋力前行,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取得了优异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日前,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委改革办和前线杂志社联合召开“北京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研讨会”,来自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等单位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回望历史、研究对策。
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就是“按照党历来要求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正确对待外国经验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走自己的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上述精神的指引下,北京市从商业体制、产业链、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
早在《决定》出台的前一年,北京市就在西单、前门的国营商业企业试行承包责任制。在一年多试点的基础上,1984年6月,北京市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商业体制改革。从整体上看,北京商业体制改革的特点非常明显:一是以经济责任制为主旨,二是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精神的经理负责制,三是合理的工资改革与利润分成,四是服务质量的提高与经营模式的革新。
在商业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商业业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迁。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处田侠认为,1978—1991年,北京市的商业业态是以国有百货为主体的单一业态;1992—2000年,北京市的现代商业业态初步形成;2001—2010年,随着外资商业的大规模引进,北京市的商业业态各显强势,老字号、特色商业街成为展示北京独特商业文化的窗口,而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具有了一定的产业优势。
商业的繁荣发展,在一定的时空下就会形成商务中心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CBD,即商业汇聚之地。1992年,北京市提出建设CBD战略构想。2000年以来,北京市全面推进CBD建设。近10年来,北京CBD快速发展,已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吸引总部经济、聚集国际资源、推动要素流动、增强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北京市商务中心区管理委员会综合处处长刘秀芹说,CBD的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退二进三”、高端产业逐渐聚集、“腾笼换鸟”强化总部特色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通过“退二进三”,CBD区域由传统工业区转变为现代商务区;在第二个阶段,高端产业不断聚集,基本形成了以国际金融为龙头、高端商务为主导、国际传媒聚集发展的产业格局;在第三个阶段,通过“腾笼换鸟”强化总部聚集,CBD的主导产业集群程度得到了提升。2013年,CBD被认定为“北京市总部经济集聚区”和“北京市商务服务业集聚区”。
体制改革势必牵引产业变迁。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姜贵平以产业链理论为研究框架,对新形势下首都产业形势进行分析。他说,北京产业链发展已经开始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研发设计、品牌推广、营销、服务等环节的占比越来越大,2012年三次产业构成为0.8︰22.7︰76.5,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9.7%,数字电视、集成电路、移动通信、软件业、生物医药、高端制造装备、汽车等产业占比逐渐提升。
在农村集体经济方面,1993年北京市丰台区南苑乡开始产权改革试点,1993年至1994年先后在东罗园村和右安门村进行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随后,朝阳区、昌平区、通州区、大兴区、海淀区、石景山区等也先后进行改革试点和探索。截至2012年,全市累计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达到3823个,其中村级3804个,占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总数的95.6%。北京市昌平区委党校副校长陈天宝说,改革将股份制的制度机理引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将原来的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股份合作制。这样就把集体资产部分或全部折股量化到每个村民头上,参照股份制的治理结构成立股份合作组织,保持统一经营,实行民主管理,按股分红。换句话说,农村集体经济通过产权形态、分配制度及治理结构的变化,不仅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也保护了农民权益,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具有富裕农民、造福人民的直接作用。
历史地看,北京市的城镇化大致经历了一个曲折推进的过程。1978年以前,城镇化进程总体处于波动;改革开放以后,快速发展的态势明显。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秀茹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即高速发展、城市扩张和提升质量等阶段。高速发展阶段是1978年至1989年,城镇化率从55.0%提高到61.8%,年均提高约为0.6个百分点。在这个阶段,虽然城镇化率提升速度较快,但人口的流动受到户籍等诸多因素制约,城乡发展基本仍是二元体制,城市扩张速度比较慢。城市扩张阶段是1990年至2004年,虽然城镇化率年均增速低于上一阶段,但城市扩张的速度大幅提高。1990年北京市建成区面积为397平方公里,到2004年已经扩展到1182平方公里,是1990年的近3倍,年均增加56平方公里。提升质量阶段是2005年至今,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86.3%。在这个阶段,北京市实施以新城、重点镇为中心的城镇化战略,逐步构建“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着力从“人的城镇化”等方面提高城镇化质量。
今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指出:“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必须大力提高城市的治理水平,推进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使城市的运行更加安全高效。针对街道管理体制和社区治理方式,北京市民政局任国锋认为,要明确街道统筹辖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监督专业管理、指导社区建设的职责,赋予街道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监督评议专业部门的职权,组建街道城市管理委员会,提高街道的统筹协调能力;针对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公共设施管理,他建议有关部门要制定以属地为重点的城乡结合部管理办法,加快完成水电气热、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城乡结合部污水、违建等环境问题的整治,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
以人为核心,医药卫生的体制改革在所难免。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高路介绍,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践大体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不断调整医疗保障制度。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2002年试点,2004年开始全面覆盖本市所有涉农区县。目前,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以大病统筹为主,转变为住院与门诊兼顾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广泛关注了民生,有效减轻了参合群众的医药负担,极大缓解了参合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二是加快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即推进公共卫生均等化、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开展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鼓励社会办医等。三是进一步完善卫生管理体制机制。一方面,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大型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不断增加基本药物范围,方便群众就医;另一方面,率先实行按疾病分组付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四是医疗服务持续改进,进一步完善统一平台服务功能和优化预约诊疗服务流程,全市共有146家(其中三级医院66家,二级医院80家)医院接入平台提供预约挂号服务。
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崭新的城市战略定位,也是新形势下必须完成好的战略任务。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副处长董齐超说,近年来,特别是2009年“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北京市以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和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围绕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进一步打破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首都经济走上高端引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目前,北京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技术商品、信息集散地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在北京,一提及“科技创新”,很多人就会想到“中关村”。20世纪80年代,中关村地区的一大批科技人员走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办民营高科技企业,形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北京海淀区史志办党史研究室主任赵习杰认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给予后人很多启迪。首先,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兴起的源泉。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这使得中关村地区的广大科技人员摆脱了套在身上的精神枷锁,激发起科技报国的热情。其次,要着力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成功实践表明,政府与市场不是对立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最后,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电子一条街的崛起与兴盛的关键,是知识精英自觉进入市场经济,创办科技企业。虽然在创业之初,这些科技人员并没有办企业的经验,只是凭借热情与勇气。但是,他们具有敏锐的捕捉市场机会的能力,能迅速抓住国家大力推广电子计算机时机,将产业定位在计算机推广及电子技术等高技术方面,并取得巨大成功。
2009年,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此以后,在中央和北京市的支持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很多创新政策、措施在全国推广,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研究室尤泽东介绍,在搭建资源整合平台上,2010年12月北京市会同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共同组建中关村创新平台。这个平台下设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审批等9个工作组,19个国家部委以及北京市相关部门和区县派驻人员办公,初步建立起了跨层级、跨部门的集中统筹工作机制和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形成了中央与地方联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服务体系高效运转的格局。在政策先行先试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入贯彻落实“1+6”和“新四条”系列先行先试政策,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积极性。在人才建设等方面,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力推进人才特区和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加速聚集高端创新创业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