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卫成的“文化梦”

2014-11-28 15:02蒋芳霞华仁瞰
华人时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常州企业家公益

蒋芳霞++华仁瞰

如何称呼毛卫成,一句话还真概括不了,说他是企业家,没错,他是常州华音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说他是文化人,也是,他热心文化事业,做了大量工作;说他是慈善家,更对,他集多年经营税后利润,捐款1千万元,筹备发起成立华音公益文化基金会,支持常州地区16个公益文化团队,扶持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及地方文化的研究。不过,有一主线始终贯穿着他的不同身份,那就是矢志不渝地要圆他的“文化梦”———从当知青到文化站长,从办企业到任驻京办主任,再到成立文化公益基金会,他始终揣着一个“文化梦”。毛卫成这个“文化梦”,已持续了43年……

农民的枯燥生活,催生心中梦想

1969年,毛卫成被“上山下乡”大潮裹挟到了无锡宜兴。那时候,他和农民一样,面朝水田背朝天,顶着炎热的太阳,踏着烫脚的水,脚上爬着蚂蟥……劳作之余,没什么娱乐休闲活动,毛卫成无所事事,一时间陷入苦闷,盼望和想象着文娱活动的乐趣。后来,他被推举当上了公社文化站站长,那时工资30元,每月活动经费40元。深知农民生活枯燥的毛卫成,想方设法开展文娱活动,活跃农民业余生活。搞赛诗会,办黑板报比赛,组织宣传队……五年中,他组织了14支宣传队,参加地区文艺会演,搞得红红火火。农民十分欢迎,说这个常州城里来的小佬真能干。

他带着宣传队到田间村头演出,憨厚的老农咧开掉了门牙的嘴巴,抽着旱烟,脸笑得像绽开的花。看到此情此景,毛卫成深感群众太需要文化艺术了,梦想着以后有机会、有能力,为老百姓的文化活动做点事。

事业有成出国游历,圆梦有了底数

曾打算扎根农村一辈子的毛卫成,没想到回城在无线电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他干得出色,以后又当了科长、副厂长。

那时候,常州电子产业在全国很有名气,很早就开发出了电视机、洗衣机、收音机,很多企业都想到北京开辟一片新天地。电子局决定成立驻京专门机构做协调工作,为企业服务。毛卫成被委任为驻京办主任。

毛卫成的“文化梦”仍在心中萦绕。到了北京,他就以驻京办的名义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合作成立北京华音公司。毛卫成搭好这个舞台后,就请来“演员”,常州企业的各路人马“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热闹非凡。到1995年,这里聚集了12家常州企业。但由于“锣齐鼓不齐”,舞台难以为继。于是,毛卫成回到常州,成立了常州华音电子公司,继续为圆他的梦想打基础。当时有些效益不好的企业驻京人员纷纷“投靠”毛卫成,做电视机、做音箱,什么挣钱就做什么,做得风生水起。而毛卫成,平时依然过着相当俭朴的生活,不穿名牌,不用名品,一只60元的随身包,用了5年还不舍得换。他先后多次前往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学府研修,领悟人生真谛,提高文化素养。

事业兴旺,家境富足,儿子赴英留学,当了“海归”事业有成。毛卫成思考着如何实现“文化梦”。他想去“外面的世界”开开眼界、长长见识。他到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游历、考察。他发现,不少发达国家有许多民间慈善和公益基金会,政府想到没想到的他们都想到了,穷人没有食物,会有慈善基金会买好送到教堂;穷人缺少寒衣,也有地方领取……当然,也有做公益文化事业的。毛卫成心里有底了。

捐千万欢乐市民,“文化能”激荡龙城

2009年开始,毛卫成和一批热衷文化事业的志愿者达成共识,筹划成立“常州华音文化公益基金会”,他个人出资1000万元作为创始基金。以此为基础扩大规模,开始了公益基金的探索。

毛卫成推出的基金与众不同,有很多创新与特色,比如属于非公募公益基金,门槛设定为100万元;基金有专人负责,报销时要捐款人签字;只管投入、不管回收,不作任何商业运作;文化产业不涉及,只支持赚不了钱、没人投资而社会、百姓又需要的文化团体与活动;政府大力推动的不涉及,只做政府想到而没有精力去做的,或政府没想到但百姓需要的。

2010年,毛卫成决定长年资助常州市吟诵艺术协会弘扬传承国字号非遗,捐资帮扶中国常州网长青艺术团成立,向困境中的常州合唱团和市老园丁艺术团伸出援手,一批在他心目中占据位置的优秀群众团体,经过输液变得滋润鲜活。

几年来,毛卫成的华音公益文化基金会(筹)给社区发放了1000套广场健身音响设备,每套1000元,一套音响设备3个义工,可以给100个人带来快乐。今年又要发放1000套室内音响设备,已发了500套,里面有300首歌曲、300首伴奏,其中有市委宣传部推荐的20首精神文明歌曲、100首地方戏曲、100首伴奏和100首舞曲。还把这300首歌曲、100首戏曲印成歌本、制成U盘配套发放。2011年曾在常州大剧院搞了6场群众文艺汇演,让老百姓登上常州最高艺术殿堂;2012年和2013年又分别搞了8场和25场。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些活动中,数十万普通市民享受了艺术和欢乐。毛卫成说:“几万块钱,有人用它买一只世界名包,我用它换来成千上万人的欢乐。看到大家开心,我真的开心极了!”

梦成真引力强劲,“雪球”滚越来越大

毛卫成美梦成真、情动众人,许多企业家纷纷加入,公益文化基金“雪球”越滚越大。一位饭店老板要求为公益文化做点事,毛卫成立即为他联系由一批老知青组成的“长青艺术团”。正为经费发愁的团长喜出望外。没有办公室,老板马上找了3间房子,承诺当年办8场演出。一位叫周锷的企业家出资100万元,接受“吴地文化基金”,支持《吴地文化》杂志和吟诵协会;一位加拿大籍常州人拿出300万元,成立民俗文化研究基金,出版了一套10本的常州民俗文化丛书第一辑,今年还要出第二辑;一位姓姚的企业家出资100万元,成立了谱牒文化基金,支持出刊《谱牒文化》杂志,并支持建立“常州家谱博物馆”;一位姓江的女企业家出资100万元,成立博客文化基金……

加入这个行列的企业家还有一长串。按照“一个基金支持一个公益文化团队,打造一项公益文化”的初衷,现已成立了民俗文化基金、博客文化基金、吴文化研究基金、交响乐基金、民族乐器基金、合唱基金、长青艺术基金、四季艺术基金、锡剧研究基金、沪剧研究基金等共16个基金,京剧研究基金、越剧研究等基金也在紧锣密鼓筹备之中。基金总额从当初的1000万元扩大到现在的2200多万元。

“圆梦———记华音公益文化基金会(筹)发起人毛卫成”、“一人捐赠千万 欢乐十万市民———毛卫成纪事”、“毛卫成:我搭舞台你唱戏”……常州各媒体上关于毛卫成的报道,时常跳入市民的眼帘。

毛卫成没有在市民与媒体的赞许中陶醉,因为他的梦越做越大了。他认为,一千万元钱经十年、二十年的再打拼,可能会变成上亿、数亿的物质财富,实现更大的人生成功的价值,但什么都带不走。用一千万元设立文化公益基金滚动发展十年、二十年……可以创造出无价的精神文化财富留给后世,是更有意义的人生价值。

他目前至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让文化人出力、爱心人士出钱,在这个平台上共同创造与奉献文化成果,让全市人民共同享受文化成果;第二个是:希望能有一天,企业家不仅以创造财富为荣,也以纳税为荣,更以做慈善做公益为荣,在他们的名片上,不光有某某董事长、总经理,还有某某慈善基金、慈善活动的捐助者。

一花已引百枝开,春色满园岂有疑!这个“雪球”会越滚越大。毛卫成深信,常州市民也会相信!

(责编 冯春富)

猜你喜欢
常州企业家公益
常州的早晨
美丽的常州
公益
公益
对话“疫线”企业家
对话“疫线”企业家
公益
公益
30年,光阴的故事——企业家篇
30年,光阴的故事——企业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