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林训明的传奇人生

2014-11-28 22:25赖晨
华人时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中油罗莎黄豆

赖晨

林训明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只身漂泊到巴西的穷移民,成为巴西大豆与石化巨擘,被誉为巴西乃至全球华人企业家的楷模。他的事迹被美国《时代》周刊等大众媒体广为报道。那么,他是怎样成功的?又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呢?

14岁开始养家

林训明原名林炯明,浙江温州人,1921年2月出生于北京。林训明幼年便展露出聪颖的天资和勤奋的习性,在同辈儿童中出类拔萃。

父亲辞世后,正在读初中的林训明只好辍学,开始自立并肩负起养家的担子。14岁时,他进入江苏农业银行镇江分行做练习生,4年金融生涯对他以后经商帮助很大。1939年,母亲逝世,18岁的他入中国植物油公司(“中油”)温州分公司当职员。因为林先生常以“人无信不立”的古训自律,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终生信念,故改名为林训明。

抗战胜利后,总公司迁往上海。他工作出色,很快就升任为这个全国同行业中最大公司的最年轻主管(主任核稽)。

在“中油”12年的历练,他对本专业了如指掌,造就了坚强的性格和勇于开拓的品质。

1949年,他随着“中油”迁到台湾。林训明与“中油”公司副总裁张德成商量后,向公司递上辞呈,先同张德成一家到意大利罗马,因赴美签证未成,退而转赴巴西。

漂泊到巴西

林训明于1951年来到巴西,落脚南大河州首府愉港市。举目无亲,两手空空的他,通过“中油”张德成介绍,在一家华人开设的油厂当协理。1953年,他的未婚妻王丽君从香港来巴西与他完婚。1953年,林训明在“中油”的老上司朱孔惠也来到巴西,朱原任“中油”财务总监。从此,林训明有了稳定美满的家庭生活和事业助手。

巴西当时黄豆很少,厂里派林训明到乡下买豆。林训明那时还不会说葡萄牙语,他携新婚妻子王丽君迁居巴西唯一的黄豆产地———圣罗莎(意为圣玫瑰)城。当时的圣罗莎不过是巴西西南一隅的蕞尔小镇,生活条件很艰苦,连家常吃的蔬菜也没有,因为当地农民不种菜。林训明夫妻只好自己种菜、做豆腐。

林训明在这里一干便是7年。他平易近人,谦恭求教,挨家挨户看货谈买卖。在黄豆收获期,有些商人竞相杀价收购,但林训明体恤豆农们的辛苦,不忍看到他们被盘剥,他不仅不杀价,有时还提价,他想的是“做生意不能只为自己赚钱,还要为对方考虑”,不做一锤子买卖。

巴西国家银行在圣罗莎镇开了一家分行,但当时巴西没有农贷制度,农民也害怕到银行借钱。林训明有金融经验,便主动帮助银行建立了农贷制度。他动员农民接受农贷扩大生产,还开车送豆农到圣罗莎的银行办事处签合同、领贷款。结果,巴西银行圣罗莎分行门庭若市,营业场所一再扩大仍不敷发展之需。就这样,既发展了黄豆生产,又让银行业务大振。他获得了豆农的友情和信任,以自己的“诚”、“义”之心加上不知疲倦的劳动,使工厂的原料源源不断。

做大豆文章

圣罗莎镇有家小油厂,老板是德国人。有一年黄豆上市时,老板没钱买豆,工厂冒不了烟,老板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热心肠的林训明找到老板,表示愿意替他借豆开工。德国老板起初不相信,谁知林训明利用自己在农民中的信誉,竟然借到了大量黄豆。工厂开工了,老板很感激,邀请他合作办厂,林训明便成为油厂的股东。

1955年,德国老板弃厂去里约热内卢经商去了,就把整个厂盘给了林训明。这个名叫“高乔”的小植物油厂总共只有7个工人、1个职员,4台榨油机,日处理黄豆7吨。然而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企业,为林训明奠定了后来成为“黄豆大王”的基石。

因为农民信任林训明,黄豆如潮水般涌入“高乔”油厂。原来厂里愁原料,如今却是黄豆泛滥成灾,林训明为此十分苦恼。不收吧,对不起农民兄弟;收吧,不要说工厂用不了,连堆也没地方堆。

林训明决定出口。当时的巴西有四大黄豆出口商,要出口就要和他们竞争。林训明采取“合纵”策略,团结了多家小油厂,同四大公司较量了好几回,终于争到了出口权。

当时巴西政府规定,出口1万吨黄豆,要给国内油厂2万吨。林训明迎接挑战,他收购了3.6万吨黄豆,只出口了1.6万吨。这一年他包揽了全巴西的黄豆出口。

良种实现多赢

巴西黄豆原来是10月下种,翌年5月收获,而此时恰好是雨季,给豆农带来很大的损失。林训明帮助农民改良豆种。他从美国引进良种,一公斤一公斤地发给农民试种。良种当然比本地品种好,农民一试种便推广开了。因为所引入的品种在11月下种,翌年4月便可收获,这样就避开了雨季,缩短了2个月的生产周期,为一年两熟创造了条件。农民开始豆麦两熟,解决了当时的缺粮问题。而且新豆种的含油量比本地品种高得多。巴西农民笑得合不拢嘴,林训明的威信更高了。

林训明还从国外引进良种猪,在巴西办了个良种猪场。他从大学请来一位教授,用了8-9年的时间,把全巴西的猪从肥肉型改变为瘦肉型,而且只要100-120天就可长到100公斤左右,让农民养猪成为一宗有利可图的事业。

巴西原来用黄豆喂猪,现改为豆饼喂猪;原来习惯吃猪油,现在普遍吃豆油。豆饼、豆油消费增加,直接刺激了黄豆的生产。改良猪品种,对巴西农民、消费者而言是一项多赢的事情。然而对林训明而言,办种猪场是桩赔本的买卖,明知赔本,林训明仍乐意去做,他说:“为了巴西人民,我赔点钱算什么!黄豆生意赚钱,补一点就是了。”

“豆油王”·“石化王”

“高乔”油厂原来只榨毛油,榨出后交给省城大厂再生产。后来,省城大厂老板看到林训明的事业蒸蒸日上,出于嫉妒,突然撕毁合同,拒绝收购其毛油了。

林训明说:“你不要,我自己炼。”只用了不到6个月时间,林训明便建起一家小型炼油厂。不久市场看好,油价大涨,林训明赚了一大笔钱。又把别人办不下去的工厂买回来,加以整顿改造后再开工。林训明很快拥有3个榨油厂和两家炼油厂。1960年,他正式成立巴西植物油公司(“巴油”)。1972年,该公司的日榨油量从7万吨发展到5000万吨,成为世界闻名的豆油王。1975年,林训明的“巴油”公司被评为全巴西出口额最大的民营企业,受到盖泽尔总统颁令嘉奖。

1988年12月,林、朱两家正式友好分家———平分集团财产。由朱孔惠子女保留业务已相当稳固、成熟的油脂、豆奶粉、食品、包装等工厂及国外贸易公司;林家则接管不被看好的一摊———石化、农业、畜牧、林业等部门。

然而,这一选择却成了他辉煌事业的新的转折点。67岁的他不减当年的锐气,对企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组。第一步,将南大河肥料公司的资产和农牧公司的二万公顷土地出售,逐步从多元经营转向专攻新兴的石化产业;第二步,在石化类中,将聚丙烯公司的股份出售,专事以聚合物为原料的深加工;第三步,洽购HlMONT旗下化纤织物公司的全部股份,实现独家经营。

这一调整,显示了林训明的慧眼独具。进入90年代以后,聚合物深加工业果然显现出极为广阔的发展前途,特别是在巴西市场,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于是,他的石化事业在巴西境内外都得以迅速扩展,到1993年初,聚合物的深加工能力已从1989年的1.4万吨增加到3.4万吨,无纺布的产量居全巴西第一位。而且,按照“一年一厂”的计划,石化公司还在国外建立了多个分厂。公司傲然跻身于巴国大企业行列。

慈善家·赤子心

成功后的林训明努力造福社会。为增加儿童营养,他在巴西首办了豆奶粉厂,为穷人、学生和孩子提供了营养丰富而廉价的方便食品,这个厂的技术和规模,在当时也是世界一流的;为保护环境,他购地造林;他慷慨资助慈善医院、巴西妇女防癌协会和一些文化团体……他有句名言:“我认为企业家对社会有责任”。

巴西人民感谢林训明在巴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贡献,更推崇他慈善为怀的高尚精神。南大河州当局授予林训明“荣誉高乔人”称号;圣罗莎市和愉港市都正式接受他为“荣誉市民”。

“身在海外,心系祖国”。功成名就的林训明说自己现在最大的追求就是为发展中巴两国的友好交往做好事。他牵挂着巴西的发展,更牵挂着祖国的进步。

林训明多次回国考察访问。他还组织巴西侨界、商界发展对华贸易。每次中国代表团赴巴西考察,他都积极参与,真诚相助,并同中国许多领导人结下深厚的友谊。1993年,江泽民主席、朱镕基副总理相继出访巴西,也同林训明亲切会面并合影。李鹏总理访问巴西,他参与接待。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化工部组织了7名专家考察团前往巴西,主要同他的化工企业接触。他对祖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

林训明关注家乡的教育,更眷恋少年读书的学校和师友。

1985年9月,离别家乡30多载的林训明偕夫人王丽君女士回乡省亲,走访少年就读的母校———瓦市小学,拜访已80高龄的启蒙导师吴玉英、吴文屿两位先生,还深入校园、课堂与小学友亲切交谈,勉励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学校以最隆重的仪式,热烈欢迎老校友的归来。他慷慨解囊,欣然决定,分别在自己少年曾就读的三所学校,设立以其母亲命名的“芝苑奖学金”。

2001年12月,林训明亲笔写信于母校,“遥深驰念”之情,关切询问“芝苑奖”助学功效,婉约告之自己年事已高,事业已移交子女接班,希望在沟通中将“芝苑奖”继续发扬光大的深情厚意。

(责编 刘德东)

猜你喜欢
中油罗莎黄豆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业绩承诺屡次泡汤润邦股份凭啥更高溢价收购
罗莎琳·萨斯曼·耶洛
神秘邮件
数黄豆
两只羊的故事(上)
“中油平台”正式上线旨在打造联动生活平台
黄豆枕头
浊流中的一粒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