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震结合构造解释方法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2014-11-27 21:56曲方春
新媒体研究 2014年19期
关键词:断点

摘 要 井震结合构造解释已成为当今油气勘探开发研究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以往构造解释主要以早期的二维地震解释成果的基础,结合井钻遇断点开展断层、构造解释 ,断点的组合率较低,不能满足油田精细挖潜的需要。应用井震结合进行构造解释,同时结合相似系数、井断点引导、多窗口联动等技术进行综合研究,以求得最接近地下真实情况的构造解释成果,提高构造解释的精度,可搞清整体构造和断层特征,落实断层边部潜力,指导挖潜措施部署。

关键词 井震结合;构造解释;断点;相干体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9-00100-02

构造解释是所有综合地质研究的基础。近年来,三维地震技术蓬勃发展,应用三维地震数据进行构造解释与描述已成为行之有效的地下构造形态分析及描述技术。地震反射层位对比追踪是地震解释工作的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对断层进行解释,对于规模较大的断层,断点在剖面上的表现特征比较清楚,断层在剖面(尤其在变密度剖面)上断点位置、断层切割关系都十分清晰,断层位置容易确定,而对于微弱抖动的构造面和同相轴之间的细微变化,需要使用了折线、多线、环线、任意线等多种显示方式,检查和修正断层及层位的解释,同时结合井断点引导、相似系数和多窗口联动等技术,保证断层和层位解释的准确性。

1 层位追踪技术

1.1 确定成图单元

1.1.1 区域构造解释主要以油层组为成图单元

以大庆长垣为例,根据地球物理原理[1-2],以同相轴横向上能够连续追踪为依据,结合喇嘛甸、萨尔图油田各油层组地震波组特征,确定构造解释成图单元,地震响应与地质层位匹配关系不同,层位追踪对比方法不同,根据不同条件可划分为两类,一类(萨Ⅰ、萨Ⅱ、葡Ⅰ):地震反射同相轴较清晰,地震响应与地质层位对应关系好,可连续追踪;二类(萨0、萨Ⅲ、葡Ⅱ、高Ⅰ、高Ⅱ、高Ⅲ):地震反射同相轴可局部追踪,地震响应与地质层位对应关系较差,需结合井资料综合判断。

1.1.2 典型区块以砂岩组为成图单元

受地震分辨率和岩性横向变化的影响,砂岩组顶底面的地震特征不清晰,横向上不能连续追踪,需要从井出发,利用地震解释的油层组顶底面和断面做约束,井震结合忠实井点资料,落实构造形态(图1)。

1.2 层位追踪方法

在盆地沉积的不同时期,找出构造形成环境和地层沉积背景等诸多方面相同的地方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影响盆地沉积的因素很多,如物源供给、地层埋深和断裂发育程度等,所以通过野外地震采集及处理得到的地震资料,在地震剖面上反映地下信息的不同层位反射特征和反射品质也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的目的层,应用适合的对比方法,才能保证解释和合理性。根据以上信息,具体分为三类层位追踪方法:①根据地震地质层位标定的波组特征,利用地震剖面、水平切片,通过自动追踪和人工拾取相结合方法进行层位解释。②在地质层位精细标定基础上,参考波组特征解释结果,以手工拾取为主。③采用密井网下按照沉积单元厚度比例劈分地震时间域反射层位的

方法。

图1 萨尔图油田过井地震剖面

2 构造与断层解释

断层解释是构造解释的基础工作之一,其准确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到构造解释成果精度和油藏描述工作。解释过程中注重对细微变化的同相轴和微弱抖动的构造面进行识别。

2.1 井断点引导小断层识别

在解释过程中,大小断层要区别对待,应用井断点引导小断层识别(图2)。目前井网密度控制程度低,其发育及分布特征认识不清。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微小错开或是同相轴扭曲、振幅突然变弱等,具多解性,识别难度大。

图2 井断点引导小断层识别

2.2 相似系数体断层识别技术

通过计算空间和时间窗口中的三维分布道集得到任意一中心点的相似系数属性,这种地震属性至少部分的依赖于时窗内的地震道的振幅总合平方与时窗外地震道的振幅总合平方之

比[3]。相似系数属性包含两道或多道集的地震信息。在求和的过程中考虑到了反射界面倾角,这样可以防止相似系数峰值点被模糊。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相似系数属性对研究区目的层顶面断层识别效果要远优于其他地震不连续检测(例如相干和曲率等)手段。

2.3 多窗口联动断层解释技术

目前较为普遍的解释方法是单纯的二维剖面断层解释,需要后期进行繁复的断层组合工作,费时、费力、容易出现断层组合错误;然后较为先进的全三维解释技术还很不成熟,完全在三维窗口解释,有较多不适用性。因此解释工作中应用二、三维联动解释技术,在二维断层解释过程中,三维窗口实时更新显示断层,在其中可以清楚的观察到层面与断层以及断层与断层间的切割关系,验证断层解释的合理性,并对断层进行直接组合,提高了断层的解释效率和解释精度[4]。

3 应用效果分析

通过井震结合进行构造解释,精细刻画断层的空间分布,更加容易识别井间微幅度构造,提高三维构造模型精度,满足了油田开发调整的需要,通过精细开发地震精细刻画断层,精细识别出断距3 m小断层,断点组合率由85%提高到97%,深化了构造认识。

4 结论

1)在构造解释过程中,充分运用钻井、地震、录井、测井等资料,以合成地震记录为桥梁,对于界面特征、地层分布、断裂切割关系等识别,具有一定优势。断层解释过程中,相对于只用井断点组合,利用井断点作为引导,断点组合率得到提高。在断层重新组合方面,断层延伸长度改变、增加和减少更加可靠,因此对于构造解释,利用井震结合方法无疑是最好的手段。

2)开展井震结合精细油藏描述攻关,以“井断点引导断层识别技术”为主的精细构造描述技术,进一步深化了典型区块构造特征认识,开发调整应用见到良好效果。

3)对于老油田的外扩挖潜,应用井震结合技术可以降低风险,而对于构造认识不清,油水关系复杂的窄薄砂体,可以进一步展开研究工作,深化认识,提高油藏描述精度。

参考文献

[1]王永刚.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方法[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61-129.

[2]大庆油田精细地质研究与应用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02-311.

[3]李玉新.地震相干技术在断层与沉积相解释中的应用[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6,26(3):67-71.

[4]杨勤勇.全三维地震解释[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9,14(3):128-136

作者简介

曲方春(1986-),女,现工作在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三采油厂,助理工程师。endprint

摘 要 井震结合构造解释已成为当今油气勘探开发研究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以往构造解释主要以早期的二维地震解释成果的基础,结合井钻遇断点开展断层、构造解释 ,断点的组合率较低,不能满足油田精细挖潜的需要。应用井震结合进行构造解释,同时结合相似系数、井断点引导、多窗口联动等技术进行综合研究,以求得最接近地下真实情况的构造解释成果,提高构造解释的精度,可搞清整体构造和断层特征,落实断层边部潜力,指导挖潜措施部署。

关键词 井震结合;构造解释;断点;相干体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9-00100-02

构造解释是所有综合地质研究的基础。近年来,三维地震技术蓬勃发展,应用三维地震数据进行构造解释与描述已成为行之有效的地下构造形态分析及描述技术。地震反射层位对比追踪是地震解释工作的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对断层进行解释,对于规模较大的断层,断点在剖面上的表现特征比较清楚,断层在剖面(尤其在变密度剖面)上断点位置、断层切割关系都十分清晰,断层位置容易确定,而对于微弱抖动的构造面和同相轴之间的细微变化,需要使用了折线、多线、环线、任意线等多种显示方式,检查和修正断层及层位的解释,同时结合井断点引导、相似系数和多窗口联动等技术,保证断层和层位解释的准确性。

1 层位追踪技术

1.1 确定成图单元

1.1.1 区域构造解释主要以油层组为成图单元

以大庆长垣为例,根据地球物理原理[1-2],以同相轴横向上能够连续追踪为依据,结合喇嘛甸、萨尔图油田各油层组地震波组特征,确定构造解释成图单元,地震响应与地质层位匹配关系不同,层位追踪对比方法不同,根据不同条件可划分为两类,一类(萨Ⅰ、萨Ⅱ、葡Ⅰ):地震反射同相轴较清晰,地震响应与地质层位对应关系好,可连续追踪;二类(萨0、萨Ⅲ、葡Ⅱ、高Ⅰ、高Ⅱ、高Ⅲ):地震反射同相轴可局部追踪,地震响应与地质层位对应关系较差,需结合井资料综合判断。

1.1.2 典型区块以砂岩组为成图单元

受地震分辨率和岩性横向变化的影响,砂岩组顶底面的地震特征不清晰,横向上不能连续追踪,需要从井出发,利用地震解释的油层组顶底面和断面做约束,井震结合忠实井点资料,落实构造形态(图1)。

1.2 层位追踪方法

在盆地沉积的不同时期,找出构造形成环境和地层沉积背景等诸多方面相同的地方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影响盆地沉积的因素很多,如物源供给、地层埋深和断裂发育程度等,所以通过野外地震采集及处理得到的地震资料,在地震剖面上反映地下信息的不同层位反射特征和反射品质也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的目的层,应用适合的对比方法,才能保证解释和合理性。根据以上信息,具体分为三类层位追踪方法:①根据地震地质层位标定的波组特征,利用地震剖面、水平切片,通过自动追踪和人工拾取相结合方法进行层位解释。②在地质层位精细标定基础上,参考波组特征解释结果,以手工拾取为主。③采用密井网下按照沉积单元厚度比例劈分地震时间域反射层位的

方法。

图1 萨尔图油田过井地震剖面

2 构造与断层解释

断层解释是构造解释的基础工作之一,其准确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到构造解释成果精度和油藏描述工作。解释过程中注重对细微变化的同相轴和微弱抖动的构造面进行识别。

2.1 井断点引导小断层识别

在解释过程中,大小断层要区别对待,应用井断点引导小断层识别(图2)。目前井网密度控制程度低,其发育及分布特征认识不清。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微小错开或是同相轴扭曲、振幅突然变弱等,具多解性,识别难度大。

图2 井断点引导小断层识别

2.2 相似系数体断层识别技术

通过计算空间和时间窗口中的三维分布道集得到任意一中心点的相似系数属性,这种地震属性至少部分的依赖于时窗内的地震道的振幅总合平方与时窗外地震道的振幅总合平方之

比[3]。相似系数属性包含两道或多道集的地震信息。在求和的过程中考虑到了反射界面倾角,这样可以防止相似系数峰值点被模糊。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相似系数属性对研究区目的层顶面断层识别效果要远优于其他地震不连续检测(例如相干和曲率等)手段。

2.3 多窗口联动断层解释技术

目前较为普遍的解释方法是单纯的二维剖面断层解释,需要后期进行繁复的断层组合工作,费时、费力、容易出现断层组合错误;然后较为先进的全三维解释技术还很不成熟,完全在三维窗口解释,有较多不适用性。因此解释工作中应用二、三维联动解释技术,在二维断层解释过程中,三维窗口实时更新显示断层,在其中可以清楚的观察到层面与断层以及断层与断层间的切割关系,验证断层解释的合理性,并对断层进行直接组合,提高了断层的解释效率和解释精度[4]。

3 应用效果分析

通过井震结合进行构造解释,精细刻画断层的空间分布,更加容易识别井间微幅度构造,提高三维构造模型精度,满足了油田开发调整的需要,通过精细开发地震精细刻画断层,精细识别出断距3 m小断层,断点组合率由85%提高到97%,深化了构造认识。

4 结论

1)在构造解释过程中,充分运用钻井、地震、录井、测井等资料,以合成地震记录为桥梁,对于界面特征、地层分布、断裂切割关系等识别,具有一定优势。断层解释过程中,相对于只用井断点组合,利用井断点作为引导,断点组合率得到提高。在断层重新组合方面,断层延伸长度改变、增加和减少更加可靠,因此对于构造解释,利用井震结合方法无疑是最好的手段。

2)开展井震结合精细油藏描述攻关,以“井断点引导断层识别技术”为主的精细构造描述技术,进一步深化了典型区块构造特征认识,开发调整应用见到良好效果。

3)对于老油田的外扩挖潜,应用井震结合技术可以降低风险,而对于构造认识不清,油水关系复杂的窄薄砂体,可以进一步展开研究工作,深化认识,提高油藏描述精度。

参考文献

[1]王永刚.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方法[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61-129.

[2]大庆油田精细地质研究与应用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02-311.

[3]李玉新.地震相干技术在断层与沉积相解释中的应用[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6,26(3):67-71.

[4]杨勤勇.全三维地震解释[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9,14(3):128-136

作者简介

曲方春(1986-),女,现工作在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三采油厂,助理工程师。endprint

摘 要 井震结合构造解释已成为当今油气勘探开发研究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以往构造解释主要以早期的二维地震解释成果的基础,结合井钻遇断点开展断层、构造解释 ,断点的组合率较低,不能满足油田精细挖潜的需要。应用井震结合进行构造解释,同时结合相似系数、井断点引导、多窗口联动等技术进行综合研究,以求得最接近地下真实情况的构造解释成果,提高构造解释的精度,可搞清整体构造和断层特征,落实断层边部潜力,指导挖潜措施部署。

关键词 井震结合;构造解释;断点;相干体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9-00100-02

构造解释是所有综合地质研究的基础。近年来,三维地震技术蓬勃发展,应用三维地震数据进行构造解释与描述已成为行之有效的地下构造形态分析及描述技术。地震反射层位对比追踪是地震解释工作的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对断层进行解释,对于规模较大的断层,断点在剖面上的表现特征比较清楚,断层在剖面(尤其在变密度剖面)上断点位置、断层切割关系都十分清晰,断层位置容易确定,而对于微弱抖动的构造面和同相轴之间的细微变化,需要使用了折线、多线、环线、任意线等多种显示方式,检查和修正断层及层位的解释,同时结合井断点引导、相似系数和多窗口联动等技术,保证断层和层位解释的准确性。

1 层位追踪技术

1.1 确定成图单元

1.1.1 区域构造解释主要以油层组为成图单元

以大庆长垣为例,根据地球物理原理[1-2],以同相轴横向上能够连续追踪为依据,结合喇嘛甸、萨尔图油田各油层组地震波组特征,确定构造解释成图单元,地震响应与地质层位匹配关系不同,层位追踪对比方法不同,根据不同条件可划分为两类,一类(萨Ⅰ、萨Ⅱ、葡Ⅰ):地震反射同相轴较清晰,地震响应与地质层位对应关系好,可连续追踪;二类(萨0、萨Ⅲ、葡Ⅱ、高Ⅰ、高Ⅱ、高Ⅲ):地震反射同相轴可局部追踪,地震响应与地质层位对应关系较差,需结合井资料综合判断。

1.1.2 典型区块以砂岩组为成图单元

受地震分辨率和岩性横向变化的影响,砂岩组顶底面的地震特征不清晰,横向上不能连续追踪,需要从井出发,利用地震解释的油层组顶底面和断面做约束,井震结合忠实井点资料,落实构造形态(图1)。

1.2 层位追踪方法

在盆地沉积的不同时期,找出构造形成环境和地层沉积背景等诸多方面相同的地方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影响盆地沉积的因素很多,如物源供给、地层埋深和断裂发育程度等,所以通过野外地震采集及处理得到的地震资料,在地震剖面上反映地下信息的不同层位反射特征和反射品质也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的目的层,应用适合的对比方法,才能保证解释和合理性。根据以上信息,具体分为三类层位追踪方法:①根据地震地质层位标定的波组特征,利用地震剖面、水平切片,通过自动追踪和人工拾取相结合方法进行层位解释。②在地质层位精细标定基础上,参考波组特征解释结果,以手工拾取为主。③采用密井网下按照沉积单元厚度比例劈分地震时间域反射层位的

方法。

图1 萨尔图油田过井地震剖面

2 构造与断层解释

断层解释是构造解释的基础工作之一,其准确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到构造解释成果精度和油藏描述工作。解释过程中注重对细微变化的同相轴和微弱抖动的构造面进行识别。

2.1 井断点引导小断层识别

在解释过程中,大小断层要区别对待,应用井断点引导小断层识别(图2)。目前井网密度控制程度低,其发育及分布特征认识不清。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微小错开或是同相轴扭曲、振幅突然变弱等,具多解性,识别难度大。

图2 井断点引导小断层识别

2.2 相似系数体断层识别技术

通过计算空间和时间窗口中的三维分布道集得到任意一中心点的相似系数属性,这种地震属性至少部分的依赖于时窗内的地震道的振幅总合平方与时窗外地震道的振幅总合平方之

比[3]。相似系数属性包含两道或多道集的地震信息。在求和的过程中考虑到了反射界面倾角,这样可以防止相似系数峰值点被模糊。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相似系数属性对研究区目的层顶面断层识别效果要远优于其他地震不连续检测(例如相干和曲率等)手段。

2.3 多窗口联动断层解释技术

目前较为普遍的解释方法是单纯的二维剖面断层解释,需要后期进行繁复的断层组合工作,费时、费力、容易出现断层组合错误;然后较为先进的全三维解释技术还很不成熟,完全在三维窗口解释,有较多不适用性。因此解释工作中应用二、三维联动解释技术,在二维断层解释过程中,三维窗口实时更新显示断层,在其中可以清楚的观察到层面与断层以及断层与断层间的切割关系,验证断层解释的合理性,并对断层进行直接组合,提高了断层的解释效率和解释精度[4]。

3 应用效果分析

通过井震结合进行构造解释,精细刻画断层的空间分布,更加容易识别井间微幅度构造,提高三维构造模型精度,满足了油田开发调整的需要,通过精细开发地震精细刻画断层,精细识别出断距3 m小断层,断点组合率由85%提高到97%,深化了构造认识。

4 结论

1)在构造解释过程中,充分运用钻井、地震、录井、测井等资料,以合成地震记录为桥梁,对于界面特征、地层分布、断裂切割关系等识别,具有一定优势。断层解释过程中,相对于只用井断点组合,利用井断点作为引导,断点组合率得到提高。在断层重新组合方面,断层延伸长度改变、增加和减少更加可靠,因此对于构造解释,利用井震结合方法无疑是最好的手段。

2)开展井震结合精细油藏描述攻关,以“井断点引导断层识别技术”为主的精细构造描述技术,进一步深化了典型区块构造特征认识,开发调整应用见到良好效果。

3)对于老油田的外扩挖潜,应用井震结合技术可以降低风险,而对于构造认识不清,油水关系复杂的窄薄砂体,可以进一步展开研究工作,深化认识,提高油藏描述精度。

参考文献

[1]王永刚.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方法[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61-129.

[2]大庆油田精细地质研究与应用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02-311.

[3]李玉新.地震相干技术在断层与沉积相解释中的应用[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6,26(3):67-71.

[4]杨勤勇.全三维地震解释[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9,14(3):128-136

作者简介

曲方春(1986-),女,现工作在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三采油厂,助理工程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断点
一种高精度光纤断点检测仪
断点
非线性决策函数下的图像边缘断口修复
用Eclipse调试Python
一类无限可能问题的解法
基于Visual Basic的程序错误及调试技术
APS控制策略在300MW火力发电机组中应用
基于Bootstrap的响应式网页设计中断点研究
浅析系统调试与测试方法
手筋集装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