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多++冯蕾++李勇泉
摘 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导致了城市用电量的迅速增长,尤其是中心城市,情况尤为显著,电量需求无法供应。因此,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采取110 kV和220 kV城市变电站,甚至是500 kV城市变电站来满足电量需求。
关键词 变电站建设;效益比较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9-0081-01
近年来变电站的建设要求更高,更为复杂,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可供选择的站址可能仅有一处,且面积狭小,这使得变电站的设计和布置非常困难,户内站应运而生。
1 城市中心220 kV全户内变电站建设要注意的问题
在城市中心建设220 kV全户内变电站,由于其选择站址特别困难,建设规模较大,一般要安装3~4台180MVA或者240MVA的主变压器。另外还需安装相应的220 kV及110 kV全封闭组合电器(简称GIS)、站用接地变、10 kV配电柜、10 kV并联电容器和电抗器,以及10 kV限流电抗器等。同时还有大量电气二次盘柜,蓄电池等,电气设备之间有许多有机的电气联系。因此城市220 kV全户内变电站设计时很复杂,涉及问题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控制噪声
主变压器和并联电抗器一般噪声水平在70~75dB。而城市中心变经常在变电站围外就是居民楼,环保要求的噪声水平≤45dB。
1.2 电气设备散热
变电站的电气设备在运行时全部都会发热,有些电气设备散热量很大,如主变压器每台最大发热量在700 kW左右。并联电抗器和限流电抗器每组发热量也在40~80kW左右。户内安装电气设备如此大的发热量要排到户外,散热的工程量很大。
1.3 设备安装检修的运输通道
变电站内有大量的电气设备户内安装,需要建设很庞大的变电楼。既有的电气设备要满足安装与检修时能运进运出。设备的运输通道设计很复杂,通常不但在站区设运输通道,而且在楼内为了运输,也必须设运输通道与吊物孔,需要很大的建筑空间。
1.4 电气设备的连接
变电站内大量的电气设备之间均有联系,电气设备的布置合适与否,对其连接是否顺畅关系密切,如主变压器与110 kV及220 kV GIS之间均有连接。理想的方式是GIS通过SF6气体绝缘管(简称GIL)与主变压器的油漆套管直接相连。当布置不合理时,需采用高压电缆相连,效果不好,还增加投资。
1.5 配电楼的建设问题
由于变电楼很庞大,且安装设备品种大多不规律,结构形式复杂,给变电楼的建设提高了难度。
1.6 节约占地和建筑物
由于变电站所处位置位于寸土寸金地段,甚至会由于占地偏大,无法选址,因此节约占地意义重大。另外城市变投资很大,有部分是建筑投资,必须注意减小变电站的建筑面积和体积,以降低工程造价。
2 两栋配电楼方案的优势
2.1 有效地控制变电站的噪声
变电站的噪声源是主变压器和电抗器,电抗器布置在户内一般不会传到站外。主变压器本体布置在户内,有效控制了本体的噪声。散热器布置在两楼间,散热器的噪声水平≤55dB,通过防火墙与对面楼的阻挡,可以将围墙外的噪声水平控制在45dB以下。
2.2 很好地解决通风问题
主变通风采取本体在室内、冷油器放在室外的布置方案,大部分热量散到室外。室内布置的电气设备由于每一个房间进出风均很方便,采用隔栅进风,轴流风机排风,具有投资小、散热效果好的效果。
2.3 简化运输通道
由于两栋配电楼设计,建筑物厚度大大减小。同时二层设备采用汽车吊装运输,配电楼内不须设通道和吊孔即可实现全部设备运输。
2.4 电气设备的连接
由于两栋配电楼布置灵活性较大,既有设备之间连接均不采用高压电缆。
2.5 配电楼结构简单
采用的两栋配电楼均为单框架结构,简单、易于实施。
3 两栋配电楼与一栋配电楼的方案比较分析
3.1 技术比较
通过以上对全户内变电站的分析,可以得出两栋配电楼方案与一栋配电楼相比,技术上由以下优势。
1)能更好地控制主变压器的噪声水平,满足环保要求。
2)能很简单地实现主变室、电抗器间等房间的通风散热,大大减小进风隧道、出风管道和风机房设备,通风简单可靠。
3)运输通道畅通。
4)电气设备布置清晰,连接合理。
3.2 经济社会效益比较
两栋配电楼方案与一栋配电楼方案比较,有如下经济与社会效益优势。
1)由于两栋楼方案楼内不设通风隧道与管道,不设运输通道与吊物孔,另外在布置上更有利于取消冗余面积,提高建筑利用率,其建筑面积和体积可减小1/3以上。
2)由于两栋楼的占地面积之和小于一栋楼,同时两栋楼方案的道路面积,也小于一栋楼方案,因此可有效的减小站区总占地面积。
4 结论
传统意识上认为在城市中心地建220 kV全户内变电站应该是一栋楼,而我们通过以上对两种方案的比较分析,以及多年的实践,证明两栋楼的全户内站是一个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俱佳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廖怀东,李建平,关健.变电站接地网腐蚀机理及材料选择[A].全国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与接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
[2]王渊明.220 kV变电站紫外电子光学探伤仪测试技术应用[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优秀论文部分)[C].2011.
[3]杨伟.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在机场变电站中的应用[A].2001-2002年度电气技术论文集[C].2001.
[4]云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500 kV宝峰变电站管型母线制作QC小组,云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500 kV宝峰变电站管型母线安装QC小组.提高500 kV宝峰变电站管型母线制作、安装质量[A].全国第第24次质量管理小组代表会议成果汇编[C].2002.
[5]安波,吴志力.基于LonWorks总线技术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A].第三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
[6]李淮海,吴恩杰,朱黎.对提高变电站供电可靠性综合措施深层次的探讨[A].华东六省一市电机(电力)工程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
[7]陈景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现状及发展[A].河南省冶金企业创新与和谐发展研讨会——暨技术经济年会论文集[C].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