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枭和恐怖分子的外宣战

2014-11-27 18:59朱江明
今日文摘 2014年15期
关键词:中间人毒枭拉登

朱江明

“警察要是到这里就等着吃枪子吧。”巴西里约热内卢的毒贩们骄傲地对央视记者这样说。

这是《东方时空》播出的“世界杯倒计时特别报道”中,《走进上帝之城》系列里的一幕。央视的记者和摄影师拍摄到了荷枪实弹且正在进行交易的巴西毒贩。把足以杀头的买卖,用如此坦然的方式报道出来,在国内媒体中还是首见。

不仅是毒贩,基地组织也和媒体保持着联系。他们有过公开的发言人,本·拉登还活着的时候,曾三次选择记者采访自己。

犯罪组织或者恐怖组织的首领通常是悍勇、但不乏聪明的人,他们挑选采访者时往往特别仔细,这也是组织里的军师、“白纸扇”们要考虑的问题。达成满意的采访,而不是当场打死某个记者才是最终目标。

本·拉登看重记者的政治态度,他挑选的英国《独立报》记者,曾公开批评过美国的中东政策和以色列在中东的武力行为。

英国籍巴勒斯坦裔记者阿特旺曾撰文批评沙特阿拉伯王室等中东政权腐败堕落,这和拉登对沙特王室的观点类似。

在成为世界头号恐怖分子之后,拉登不太挑媒体的名气。1997年,还没那么大的名气时,他倾向于选择更有名的媒体。CNN的彼得·阿内特,就是在那时候第一个采访了他。

知名度低的老大,更希望接受“名记”的采访,尤其是电视上能看见的那种名嘴。

名嘴可以提高组织老大自身的价值,还可以避免被军警冒名顶替前来捉拿(临时找到一个长得像赵忠祥的特工有难度)。如果记者曾经采访过老大的偶像,就更好了。

墨西哥毒枭伊斯梅尔·桑巴达曾接受《进程》周刊主编胡利奥·谢雷尔的采访,这位主编1971年采访过毛泽东和周恩来,是南美洲最有名的记者。专访是桑巴达主动提出的,他渴望自己能够成为和大国领袖一样级别的重要人物。在采访过程中,两人亲切地交换了意见,像媒体国和毒品国的两国元首一样在镜头前留下握手合影。

大多数的采访请求都是中间人负责联系的。这次央视记者就是通过贫民窟内的关系人找到的采访对象。中间人传话不力甚至反水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曾经全力对抗塔利班的阿富汗北方联盟司令、抗苏领袖马苏德将军就被中间人坑了。

马苏德的副手沙亚夫将军的一位抗苏战友,推荐了两名摩洛哥记者。结果这两位根本不是记者,而是基地组织的刺客,他们在相机内隐藏了炸弹。

拉登队伍的情报能力要强得多,介绍阿特旺去采访的,是拉登在英国办事处的代表。安排这次采访之前,基地组织几乎调查了这位记者所有的背景。

老大的警卫,往往会对采访者进行观察。马苏德将军的部下事后想起那两个刺客才发现,他们似乎不像一般记者那么喜欢与人交谈,只是当时大家都没觉得奇怪,毕竟他们是“沙亚夫将军的客人”。

恐怖分子的宣传需求是塑造自己的理想主义色彩,一般的角色设置是“革命者”或者“反美反霸权斗士”。

拉登过去宣称自己要抵制腐败堕落的宗教领袖、抵制美国对中东事务的干预、反对异教徒进入圣城。口号繁复、不易上口,还不如县政府“七个不行,六个不可以”好记,媒体根本不愿意刊登。之后他逐渐掌握了宣传技巧,只提反美反以色列,反而使不少中东媒体对其颇为欣赏。

他也学会了展示“艰苦朴素”:这位亿万富翁选择在一个山洞,睡的地方是一张行军床,食品则是奶酪、土豆和面包,怎么難吃怎么做,尽管在英国生活了多年,对恶劣饮食有一定抵抗力的记者阿特旺吃完就吐了。

接受央视采访的巴西毒贩,也颇有技巧地展示了其特别的生活方式。和好莱坞的坏人类似,他们言说的是另外一种逻辑:“有些人并不坏,只是没你们那么走运,生在这里罢了。”

毒贩提到自己想考个大学成为一名消防员,但生在贫民窟的他却只能当个毒贩,这让人一下子对他个人的恶感降低了不少,至于他之前杀了多少贫民,卖了多少毒品一下子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这正是他们想做到的——塑造自己,借重媒体的力量。

(何海荐自《博客天下》)

责编:天翼

猜你喜欢
中间人毒枭拉登
夹在妻子和弟弟中间,怎样当好中间人?
美国悬赏百万追踪拉登之子
《毒枭:墨西哥》续订第二季
石本鏆太郎:日本毒枭八年的丑恶史
无线网络的中间人攻击研究
《天盛律令》对买卖借典“中间人”的规制
本·拉登“遗嘱”的秘密
调解中间人制度探微
美特种兵进也门搜拉登
拉登攻击奥巴马中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