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祥
[提要] 我国的土木工程事业蓬勃发展。这就要求土木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减少对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降低能耗,改进施工技术,以缩小与国际标准的差距。
关键词: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施工设计环节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20日
土木工程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了使土木工程试验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就必须实现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土木工程设计环节、土木工程材料以及土木工程施工环节三个方面,对土木工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一、在土木工程设计环节实现可持续发展
设计环节是土木工程的首要环节,要制定长期有效、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在设计方案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土木工程设计方案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使用价值、建筑结构设备使用和设计标准之外,也要考虑建筑工程的经济、和谐和美观。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方案编制中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将环境因素引入方案的设计中。合适的设计方案要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可以在方案中适当的加入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功能。
(二)做好技术衔接工作。土木工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做好技术衔接工作。土木工程的设计环节包括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基础设计等等,要对专业设备、结构、土建方面的技术进行衔接,统一各环节中的应用参数。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要在设计环节中贯彻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理念。要消除设计人员的设计误区,使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能够就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在设计环节中要让每一个设计人员都能够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尽可能应用新的科技成果,对资金的投入进行良好的控制。
二、在土木工程材料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选择关系到土木工程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土木工程中使用的土木材料主要有沥青混合料、沥青、高分子材料、混凝土、砂浆、水泥、砌体材料、钢材和木材,等等。这些材料的生产、使用和回收都要造成较大的能源和资源耗费,并且产生较大的环境污染。因此,在土木工程建筑材料的选择方面,要尽量选择能源耗费量小、回收利用价值高、环境污染较小的材料。
(二)注意建筑材料的节省。建筑材料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钢材和混凝土,使用塑料钢材、不锈钢钢材和高强度抗震钢材,不仅能够使建筑结构的抗腐蚀性和抗震性得到提高,又能够有效地节省建筑材料。特别是智能型混凝土、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的使用更是推动了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诊断的功能,能够对混凝土材料内部的损伤进行预报,提高结构自我检测的安全性,混凝土结构更加耐久和安全,用料更加节省。
(三)尽量使用生态建材。随着土木工程技术的进步,生态建材的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的进展。生态建材与一般建材相比,在使用、制造、加工、废弃和回收的过程中具有更小的环境影响,其环境协调性更高,甚至具有修复环境和净化环境的功能。在土木工程中使用生态建材在保证建筑材料性能的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当前使用的比较广泛的生态建材有无毒高效粘粘剂,无有机挥发物散发的水性涂料,可调湿、防远红外和防霉的无机内墙涂料,等等。
三、在土木工程施工环节实现可持续发展
施工环节是土木工程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尽量减小对环境的破坏,不要对周围的人文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在开挖建筑基础时的扬尘和噪音、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拆除工程时产生的废气和粉尘都会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设计环节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尽量避免这些问题对周围环境产生过大的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到减少资源的浪费,包括电力资源、施工材料、水资源,等等。可以安装小流量的器具和设备,或者安装水循环设备来降低施工期间对水资源的浪费;安装节能型施工机械、声光传感器控制灯具、节能灯具和设备,并对施工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以降低施工期间对电力资源的浪费;做好施工材料的采购、仓管工作,尽量减少包装和搬运,采用先进的操作工艺,以降低施工期间对施工材料的浪费。在施工期间应该做好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工作,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例如,可以多使用含有可再生成分或可再生的材料和产品,从而减少对原始材料的使用量。也可以通过循环利用资源,做好材料的回收工作来减少对材料的浪费。可以在施工期间建立废物回收系统,对拆除时得到的材料进行重复利用或回收,以节约填埋和企业运输的费用,提高企业收益的同时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结语
土木工程事业要在新时期取得良好的发展,就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良好的把握和处理,通过各种手段将土木工程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推动土木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唐军军,王艳菲.关于土木工程走可持续发展的简单讨论[J].硅谷,2011.15.
[2]徐文毅.水立方多面体空间钢架结构与ETFE膜结构探讨[J].武警学院学报,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