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盛
走进彭水,一座镶嵌在乌江画廊美丽画卷上的玲珑小城,会让你觉得群峰之间的森林于绿浪之中吐纳着氧气,美丽乡村摩围山、周家寨、罗家坨,农村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人与环境的和谐,彰显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充分展示彭水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特色集镇、美丽乡村,同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切实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格局。坚持改善民生不懈怠,认真落实惠民政策,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提升保障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生态产业描绘美丽乡村
8月12日清晨,鹿鸣乡马金村村民曾广清只用了20分钟就吃上了早饭。“这两天天气晴朗,得抓紧时间把包谷收回来。”曾广清说,放在以前,做顿饭得耽搁个把小时,自从6年前用上了沼气,家里不再烧柴火,不仅省钱省时还省心,生活也变得更美好了。
“推广农村沼气应用,不仅能有效的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县农委负责人介绍,自2004年以来,全县已修建农村户用沼气3万余座,大中型沼气工程3处,养殖小区及联户沼气工程30余处,推广太阳能热水器8000余台,节柴炉、灶改造1万余户。
记者获悉,面对彭水被定位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县委、县政府更加坚定坚持生态保护不动摇,按照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并重的要求,严格实行“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着力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产业规模逐步扩大,集聚、带动效应不断增强。
为了进一步推进彭水新农村建设,县委、县政府着力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和效益增长的转变。据统计,截至目前,彭水培育了县级龙头企业16家、市级龙头企业27家、新型股份合作社60个、专业合作社439家,巩固发展6600个种养大户,家庭农场45个,切实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一批农业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支持。
共富新村照亮幸福生活
8月16日早晨,家住鹿鸣乡龙田共富新村,今年57岁的小学教师冉金建,迎着朝阳,托着鸟笼,漫步在新建的广场上。“每天早上,我都会与小画眉鸟逗上一阵,看着可爱的小鸟,听着动听的歌声,感到心旷神怡。”冉金建说,虽然住在农村,也能过上城里面的生活。他指着一幢幢“别墅”式鳞次栉比的新房说,村民家家户户,房间都宽敞明亮、装修华丽、陈设时髦、现代化的家电一应俱全。
彭水农村能有这样的变化,得益于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规划引领、特色彰显、宜居宜业原则,加快建设特色集镇和农民新村。稳步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引导搬迁农户自主向县内外城镇、景区附近、交通要道有序聚集。
彭水,处武陵山区,居乌江下游,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地理条件都十分恶劣。县委、县政府以实施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为契机,全力夯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积极引导居住在高寒山区、基础条件较差、生存环境恶劣的农民向城镇、集中安置点和条件较好农民聚居区搬迁,让农民移居到美丽乡村。
记者获悉,彭水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规划建设80个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力争把集中安置点建成一批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宜居宜业、苗乡风情的特色乡村。因此,彭水提速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已建成农村公路730公里、产业路200公里,新增、恢复蓄水能力320万立方米,实施生态农业治理1万亩、石漠化治理1.8万亩、水土流失治理35平方公里,有力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文明新风彰显乡村魅力
8月26日傍晚,桑柘镇青蒲社区村级活动中心的广场上,来自周围的老老少少们,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只要不下雨,来跳坝坝舞,已成为当地村民的一种生活习惯,这样既能锻炼身体、愉悦心情,又能增加乡亲之间的友谊。”村民胥成玲说。不仅如此,每当夜幕降临,在彭水39个乡镇街道的文化广场上都会准时上演村民自己的文娱盛宴。
彭水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秀丽的自然风光,打造彭水民歌、民间舞蹈、民间吹打等特色文化。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实施“环境立县、产业富县、开放活县、文化兴县”四大战略。
县委、县政府加快推进“文化兴县”战略,建设文明开放、文化繁荣、文脉彰显的新彭水,打造渝东南民族文化高地。截止2013年,全县有县级公共文化单位文化馆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9个,村村有图书室,有线电视用户49500户。
同时,还加快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推进广播电视台、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标准化建设,加紧实施文化惠民项目,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壮大文化产业,发掘、打造了一批民族民俗文化精品,固定举办“一节一赛”等文体品牌活动。
近年来,依托乌江画廊、阿依河、摩围山大旅游景区,按照“美丽乡村带动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促进美丽乡村”基本思路,着力在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等方面狠下功夫,精心打造都市人向往的魅力乡村。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凸显,农民经济条件改善后,对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型农村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这些要求,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让他们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