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治晋的得失

2014-11-25 03:30十年砍柴
东西南北 2014年21期
关键词:本地人公道阎锡山

十年砍柴

阎锡山是一个异数。一个本地人统治一个省近四十年,只有在民国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才可能出现,任何大一统的王朝或政权绝无可能。历史给了阎锡山一个机会。

山西省是民国时期的“模范省”,美国的《时代》周刊曾对阎锡山治晋作过评价:“阎锡山实际上处在一个独立王国之中。尽管当时晋西南地区还存在粮食短缺,但阎锡山为1100万人带来了繁荣,在中国,他们最富裕,因而他便显得出类拔萃。”

和同时代那些在民国政坛上走马灯式的军阀不同,由于阎锡山长期统治山西,他得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理理论以及有充分的时间来实施。

阎氏自称奉行“公道主义”。1921年6月21日,阎氏在督军府进山召集山西学政各界及社会贤达24人会议商讨山西改革问题。史称“进山会议”,这个会议一直延续到1923年10月才结束。经过两年多的商讨,阎锡山推出了他的“公道主义”。“公道主义”带有浓郁的儒家“德治”色彩。阎氏践行其“公道主义”的方式,亦和古代一些儒家循吏的做法相似。

阎氏在三晋做的第一件大事是不遗余力地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从1918年开始,省府颁布了《山西省施行义务教育规程》,各地村庄腾庙宇办小学,办学成为考核各级官吏的重要政绩标准,办学经费来自政府拨款、乡绅捐助和村民分摊。1925年,陶行知实地调查后,如此评价山西的义务教育:“我们不能不佩服山西人民对于义务教育之忠实努力,自从民国七年开始试办,到了现在山西省100学龄儿童中已有70多人在国民小学里做学生了。山西之下的第二个省份(江苏)只有20%多。可见,真正实行义务教育的,算来只有山西一省。”

阎氏做的第二件大事是社会治理层面的,即推行他的“村本政治”,在全省搞“村政自治”。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曾到过太原受到阎锡山的盛情款待,阎对泰戈尔不无自得地介绍自己的治理主张。

从1922年开始,“村本政治”在山西全省推行。基本内容包括:设立编村,每一编村管百户人家,每村设村长、村副和村公所;村以下设闾、邻组织,以五家为邻,设邻长,五邻为闾,设闾长;另设村级组织息讼会、监察会和村民会议,并成立由适龄男丁组成的保卫团;制订村禁约(阎氏将其称为“村宪法”)规范村政。村长和村副由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村内居民年在二十岁以上者,均得参与村民会议,如村中习惯以每户出一人亦可。但有下列各款之一者,不得参与会议:品行不端营私舞弊确有实据者;贩吸鸦片金丹及含有吗啡等毒质者;窝赌及赌博者;窝盗及盗窃者;有精神病者;曾受刑事处分尚未复权者。”

阎氏所做的第三件大事就是大力兴办实业。也包括新兴的工矿业、交通业和商业。

和传统的儒士一样,阎锡山是主张“官师合一”的,自认为有教化百姓的责任。他一生主张“中的哲学”,即做好人,行中道。

当然,也有人认为阎锡山治晋的思想与实践都存在严重的局限性。1960年,阎锡山病逝于台湾,葬于阳明山。此时,他所主张的“公道主义”、“中道文化”,在三晋大地已成为被批评被扫除的“反动思想”。

在宋以后的中国,阎锡山是一个异数。一个本地人统治一个省近四十年,只有在民国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才可能出现,任何大一统的王朝或政权绝无可能。明清两代王朝为了维护统治,严格地推行流官和回避制度。而阎锡山这个有着儒家情怀的统治者,却能在近四十年的时间内,在人口一千多万、面积近1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尽管期间数次被战争打断)。明清两代那些有抱负的大官都没有这样的机会。而且山西是阎锡山的故乡,本地人治本地事,无论在前现代的熟人社会,还是现代的工商业社会,利大于弊,更有利于造福于本地。

历史给了阎锡山一个机会。

(杨柳荐自《南都周刊》)endprint

猜你喜欢
本地人公道阎锡山
本地人
本地人
独具匠心公道杯
这条规矩阎锡山坚守了38年
本地人,外地人
皱眉人
“匪首”阎锡山
“匪首”阎锡山
“匪首”阎锡山
请还我们一个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