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昊
[摘 要]燕国有制作优良甲胄的传统,《考工记》中称“燕之无函也,非无函也,夫人而能为函也”。春秋战国时期的皮甲大多有犀牛皮所制。而燕国纬度偏高,气候偏寒,其气候并不适合犀牛的生存。本文试对当时的燕国的气候环境进行分析,从气候环境角度对于燕国造甲技术的鼎盛的形成原因进行些浅要的论述。
[关键词]《考工记》;燕国;甲胄;地壳位移
《考工记》作为记述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的典范,开篇就将各种工艺,分为“须国工者”和“不须国工者”。而“不须国工者”主要就包括“燕之无函也,非无函也,夫人而能为函也;”(1)“不须国工者”顾名思义就是不需要国工,一般人就能完成的技艺,“燕之函”就是其中的重要工艺,由此可见当时造甲技术在燕国其为兴盛,几乎已经达到了“夫人而能为函也”的地步。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达到这“夫人而能为函也”的地步一方面固有“燕近强胡,习作甲胄”(2)的原因,另一方面不可避免需要大量的制甲原材料。而当时用于制甲的原材料,我们也能够从《考工记·函人》和目前的考古资料窥知一二。在《考工记·函人》有“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3)的记载。“犀”者,郭云:“形似水牛,猪头,大腹,庳脚。脚有三蹄,黑色。三角,一在顶上,一在额上,一在鼻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椭,好食棘。亦有一角者。”刘欣期《交州记》曰:“犀出九德,毛如豕,蹄有甲,头似马。”(4)兕者郭云:“一角,青色,重千斤。”《说文》云:“兕,如野牛,青毛,其皮坚厚,可制铠。”《交州记》曰:“兕出九德,有一角,角长三尺馀,形如马鞭柄。”是也。(5)可见当时造甲材料主要是犀牛皮和兕皮,从先秦考古实物也可以得到证实。学界曾以湖北荆门包山楚墓出土皮甲胄的甲片为例,对于先秦时期的甲胄进行了整体研究,对于皮甲胄的材质也认为大体为犀牛皮等材质。(6)如果燕国造甲技术兴盛,在当时交通条件下,单纯依靠外来运输大量的犀牛皮原料几乎是不可能的,燕国如果需要的犀牛皮原料,只能依靠本地提供或者是大部分本地提供,这也就是说当时燕国地区必然存在大量犀牛,这些犀牛为燕国繁盛的造甲业提供了原料保障。从文献角度也能证明春秋战国时期今河北、河南、山西一带存在这为数众多的犀牛等亚热带动植物。《诗经》就有“取兕匪虎,率彼旷野。”的记载。《国语·晋语》记载:“羽、牦、齿、革则君地生也。”(7)。另外同样在《国语·晋语》里也有这样的记载:“吾失君唐叔,射兕与徒林,殪为大甲。”“兕”就是犀牛,能射与“徒林”中,更说明当时犀牛的大量分布(8)。
燕国,位于今北京、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大体位于北纬40度到北纬45度之间。温带季风季候,年最低气温在零下15度-25度之间,年平均温度只有7度-12度。犀牛在我国自1922年已经基本灭绝。我们可以从世界其他地区现存犀牛的生活习性、气候要求推测古燕国犀牛对于生活习性、气候要求。今犀牛主要分布于非洲和东南亚热带亚热带地区,生性喜欢温热,喜潮湿。而犀牛作为典型的喜欢温暖气候的热带亚热带动物,肯定不太适应现今的北京、河北北部、辽宁西部的气候,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短短2000年犀牛的生活习性是不可能发生太大的变化的。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的发生变化的是只能是当时燕国的气候,我们可以推测当时燕国的气候远远比现在温暖湿润的多。但目前在古燕国地区并未发现有皮甲,南方的楚国却时有发现。(9)众所周知,皮甲极易腐烂,而在湿热的楚国保存下来,这明显不合常理。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当时北方的燕国比南方的楚国更为潮湿。
葛全胜先生在《中国历朝气候变化》中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气候的提出了“暖期”和“冷期”的概念,暖期时北方地区降水大多增加,气候温润,南方地区则降水相对较少,气候冷干。冷期则南方地区降水大多增加,气候温润,北方地区则降水相对较少,气候冷干。(10)这种观点刚好可以对当时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我们推测当时燕国地区气候出现异常,进入“暖期”,一时气候温暖湿润,气候环境十分适合犀牛等动物的生长繁衍,而大量犀牛的存在为燕国繁盛的造甲业提供的大量的制甲材料,最终形成“燕之无函也,非无函也,夫人而能为函也”(11)的繁盛局面。
燕国有繁盛造甲业,郑玄提出“燕近强胡,习作甲胄。”的理由来解释(12)。然而解释过于牵强。春秋战国时期的皮甲大多有犀牛皮所制,而燕国气候并不适宜犀牛的生存。本文大胆推测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生态气候环境与现在的气候存在巨大差异,当时燕国气候温暖湿润,气候环境适宜犀牛的生长繁衍,大量犀牛的存在为燕国繁盛的造甲业提供的大量的制甲材料,最终形成了燕国繁盛的造甲业。
注释:
(1)《周礼注疏下》,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版,第1523页。
(2)《周礼注疏下》,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版,第1524页。
(3)《周礼注疏下》,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版,第1596页
(4)《文渊阁四库全书全书·经部二一五·小学类》,晋郭璞注,宋邢昺疏,1985年版,第221-222页。
(5)《文渊阁四库全书全书·经部二一五·小学类》,晋郭璞注,宋邢昺疏,1985年版,第221-222页。
(6)杨泓:《古兵札记三题》,《文物》,2012年,第六期,第45-55页。
(7)《国语》,《晋语》,左丘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92页。
(8)《国语》,《晋语》,左丘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84页。
(9)杨泓:《古兵札记三题》,《文物》,2012年,第六期,第46页。
(10)葛全胜等:《中国历朝气候变化》,科学出版社,2011版,第48页-49页。
(11)《周礼注疏下》,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版,第1523页。
(12)《周礼注疏下》,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版,第15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