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技术时代下大学图书馆精神启蒙及知识揭示的重要性

2014-11-25 19:20魏海燕
黑龙江史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

魏海燕

[摘 要]大学图书馆是大学的精神与文化标尺,对一所大学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技术与手段大行其道的当下,重技术而轻文化,重手段而轻内涵的结构性认识正成为当今大学图书馆建设的一个误区与短板。技术升级不代表要文化转型,手段创新并不意味着要摒弃精神内核。处理好技术与文化,精神与工具之间的关系,以技术推广文化,以文化重启精神,当是大学图书馆深远发展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文化立意;精神启蒙;知识揭示

知识的传授不等于文化的积累。在信息与技术盛行的时代,图书馆越来越多地沦为技术的架构。大学图书馆缺的不是技术,而是精神与启蒙,少的不是手段,而是文化与内涵。图书馆不应成为信息的收藏库,却使文化与价值的核心淹没于海量信息之中。图书馆建设更不应该被当作技术手段处理,将现代阅读手段当作发展的至高目标,而忽略真正的阅读内涵。

在新的知识空间里,重新思考精神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实为图书馆深远发展的先行理念。技术可以前瞻,但如果前瞻缺少一种历史审慎的眼光,图书馆的发展很容易被一种工具主义所驱使,逐渐丧失其应有的文化传承之义。因此,重唤大学图书馆之文化启蒙的功能与意义,对于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文化立意与精神启蒙

在信息社会的“大数据”潮流推动之下,技术与手段正热议成为图书馆建设的主题,而对于图书馆的文化立意与精神启蒙的内涵建设却少有提及。

强化图书馆的文化立意功能,这是在技术受到追捧的当下日益突显与紧迫的切实问题。文化内涵建设被技术追逐所遮蔽在图书馆长期发展中实乃本末倒置。缺少文化吸引与人文关怀的图书馆只会逐渐式微它的文化传承功能,而沦为学生的自习与休息室。数据库的体系化发展则会弱化图书馆的实体空间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是,信息的获得方式与手段成为时尚与“显学”,但是通过这一便捷方式,我们获得的信息是否真正具有价值与内涵却少人问津。信息被大量快速地拉进了图书馆,但另一方面却显露出阅读内涵的空洞与匮乏。信息存储越来越海量,但与此同时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学生的阅读品味并没有随着信息的激增而相应提高。信息获取的方式是便捷了,但是留给人们思考与创新的空间却越来越少。信息来源四面八方,知识却难再系统化。知识被瓦解为碎片化、片面化的讯息。阅读的困顿并非技术就能够解决,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服务于图书馆建设无可厚非,但是舍弃内涵的建设却是图书馆发展理念的重大偏差。近年来,对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往往只作量化评估,却缺乏相应的质量评估体系,这些都突显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文化内涵建设是图书馆真正生命力所在,尤其对于大学图书馆而言。大学教育的成功与根本之处在于带给学生精神的教育以及文化的感染,在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在这一过程中,丰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启迪正是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关键所在,而大学图书馆在这其中担当重任。图书馆的精神品味必定与大学之风相称相连,两者相辅相承,相互促进。一所带有自己独特学风、校风的大学图书馆,其思想之风、品德之风可以使人在静心的环境下锤炼自己的心性品格,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之下静心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力与批判力,进而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没有这种办馆意识与胆略,那么建设起来的图书馆只是一座没有灵魂的建筑形式。

毫无疑问,图书馆以什么样文化精神为立意指导,进而决定着以什么样的知识元素进行填充。大学图书馆的文化体现着育人理念,以优良文化启发读者,以精神厚养来引导读者,是一座大学图书馆的灵魂。一种优秀的大学图书馆文化,足可以担当学生德育与美育的启发教育功能。因此,文化立意推动着精神启蒙的实现与达成。

技术理性被人们当作解决现实一切问题的工具与手段,这是随着现代化而不断加深并为之困惑的时代问题。大学教育往往强化知识的专业化与定向化,学科的纵向加深以及知识的精细化使得学生囿于自己的所学专业内,不断自我强化所学知识。但是学科知识如何转化为一种思考,一种全局观念,一种社会观察力与思考力,以及一种社会责任,一种关怀天下的情怀,这绝非一般学科意义上的知识所能企及与完成的。学生是否具有宽广视野,远大的思想抱负,坚定的人生信念,这种教育的培养不是学科化教育下能够锻炼出来的,而是需要思想艺术人文等多方面的启发。培养学生的宏观视野与开阔胸襟,这其实是我们现行教育最缺失的部分。

图书馆在学生的通识教育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不同于简单的课堂传授和教化,而是培养学生自我启发与涵养的能力。在丰厚的精神启迪之下,博古通今,抱负志识,学生的思想驰骋无不从这里起航。透过图书馆的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启蒙,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民族的自知,对世界的理解,对未来的探索,对自我的创新。无论是历史积淀,还是文化聚合,大学图书馆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大学的文化精髓源于大学图书馆。

阅读引导与知识揭示

大学图书馆要做到精神的启蒙者,起到精神启蒙作用,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馆藏什么样的书,用什么品质的书籍来启发我们的学生,并且通过何种手段来引导学生发现并阅读真正有价值的书,这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在大学教育环境下,大学的自主学习给了学生们十分广阔的学习与阅读空间,其读书行为与阅读选择一般是学生自我选择的结果,或者受课程老师的推荐与引导,参阅相关的书籍。但是学科的限制是显而易见的,大学很少就应该读什么书而专门开设一门课程。

在缺少指引的情况下,有没有一个引导机制来帮助学生进行一种系统化的阅读呢,还是任由学生根据大众阅读导向而自我选择?现在大学图书馆有一种不当的做法,即仿效公共图书馆或书店的流行做法,即阅读导向往往以借阅排行榜、畅销书排行榜为准则。其实,这种以大众阅读观感建立读书品性的做法是十分危险与不当的。

现时代的学生,缺乏的不是阅读信息量的问题,而是阅读分辨与判断的能力问题。也就是说,在众多信息中,学生应该具有的知识及信息分辨能力最重要。在学生知识寻求与阅读过程中,我们应当帮助其树立起一个“知识标杆”,使学生通过这个有效的知识标杆、阅读路径,来不断进行自我拓展、自我丰富、自我完善。图书馆开展的阅读引导工作,恰是起到这种知识标杆的作用。

阅读引导在大学图书馆工作中既是一个知识组织过程,又是一个知识揭示过程,其实具有很大的学问,需要馆员具备较强的学术功底与实践能力。知识的组织在图书馆工作链条中表现为采访——典藏——布架——反馈等环节。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传统工序,而是在这些环节中需要通过馆员的智慧及创造性的工作来完善细节与组织方式。知识的组织与揭示,需要馆员对相关学科与领域熟悉与理解,在专业书籍的挑选、学科动态的掌握,问题激发与带动研究方面要有创造性的工作。并且,通过知识的空间组织形态,能将各学科的背景知识,前沿问题、研究方向有组织地揭示出来。

这种系统性的工作首先取决于买什么样的书。近年来中文图书出版市场庞大,但真正具有学术性、思想性的书籍却少之又少,书籍质量良莠不齐,这就需要我们馆员对图书质量进行甄别与遴选。如果不从源头上为图书质量把关,阅读引导的导向就无从谈起。

典藏环节需要馆员对知识的边界有清晰判断与意识。哪些是通识类的书籍,哪些是学术性的书籍,应能了解采访意图恰当地对图书资源进行分流,与采访环节形成工作默契,并能根据学习方法与阅读品性动态分布资源的典藏空间。

布架是一个集中的知识揭示过程,布架设计本身就需要馆员具有较宽的问题域与知识域,较强的学术了解与学术功底。布架在这里强调的是将具有一定知识关联与领域关联的知识要素关联起来。通过一定的布架展示,能将一个时期的研究动向展示、揭示出来,即通过馆员的组织揭示,形成知识与研究课题的孵化器。馆员要以自身的学科素养与知识敏锐性,能够捕捉到学科的动向与问题热点,推送组织加工过的信息,即通过书架布置,就能使师生读者知道当前学科研究、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所在。

这种创造性的工作链接,就是通过采访直至布架等工作环节,向读者传达优秀的知识能量,向读者表达哪些问题是需要关注的。陈列在书架上的书,一定是有学科关联或社会关联的,而不是散落无章、单独纯粹的知识个体与片断。

综上所述,图书馆的建设发展要实现从精神启蒙层面到知识揭示层面的成功结合,所需要的努力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快”与“慢”。“快”指的是我们要通过技术更新,实现信息的即时捕捉。而“慢”则指的是我们不应该以技术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不能以读者的快餐式短期需求为引领,而是以特有的文化精神感染引领学生。精神的积淀与培塑过程是缓慢的,大学图书馆要有甘为精神之守的底气与耐性,能够甘守精神引领的担当。如果能从快与慢的两者关系中开展我们的大学图书馆工作,那我们的工作就有了积极而正确的方向。

猜你喜欢
大学图书馆
机遇与挑战并存:大学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策略及实践
机遇与挑战并存:大学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策略及实践
“大学图书馆发展趋势与服务创新论坛”综述
“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图书馆发展研究高端论坛”综述
引导研究性学习
电子图书在大学图书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关于大学图书馆情报信息职能的解读
关于大学图书馆情报职能的滞呆探究
MOOC模式对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