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涛+冯春久+陈颖
“人去楼空”,这是目前广大农村呈现出来的一个不争事实。一方面,大量的青壮年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留下来的大多是妇女、儿童、老人,种地便多数由留守的妇女和老年人来承担,也有一部分人家的土地流转出去,自己不再种地;另一方面,外出打工者挣到钱后,首要的任务就是翻新旧房,大部分是在旧宅外再新建住房,而且装修豪华上档次,但因为常年在外打工不居住,致使“空楼”四处可见。这两年,新型农村社区一个个拔地而起,但因缺少规划,加之没有产业支撑,入住率也不是很乐观。
未来,谁来种地?未来,谁还住在农村?对此,有人说这是城镇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尤其是随着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这些问题都将不是问题,大可不必杞人忧天。
诚然,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地方确实也在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方面做得比较好。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不能脱离实际,片面追求超大规模经营,盲目崇拜国外的大规模农场,要充分认识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因此,必须面对现实,认真审视当前“人去楼空”的现象,以一种与时俱进的规划理念和发展手段来应对,至少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无疑,城镇化将是最有效、最全面,也是最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的途径。但在具体的执行上,一定要统筹规划,努力把城镇化与二产、三产相容共生,一体化推进,尤其是要与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唯此,才能真正让农村不再大唱“空城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