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林
人民网教育频道消息:2014年8月,我国最有影响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人民教育出版社联手广东省出版集团数字出版公司,共建基础教育优质数字资源,这意味着人教版新一代的“数字教材”将正式落户广东,为广大师生提供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创新解决方案。
《武汉晚报》9月15日消息,人教版数字教材或将在武汉和咸宁学校试点使用。华中师大校长杨宗凯描绘了将来中小学教室情景:师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老师用电脑改作业、学生用电脑做作业,用“动起来”的多媒体手段了解以往“躺”在课本上的知识,师生甚至可用3D打印机将作业打印出来。
类似的普及数字化教材的消息还有不少。
不少的教育人看到普及数字化教材的消息欣喜不已,认为教育的好时代到来了。但是,我们冷静思考,数字化教材就真的那么“好”吗?
所谓数字化教材,是指有别于传统纸质教材,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纸质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为适用于各类电子终端的互动性教材。我们不可否认数字化教材的优势: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所有的数字出版形式都具有经济性、便捷性和环保性的特点,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对学生与老师来说,数字化的内容不但表现力丰富,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减轻了书包的重量,甚至可以达到无书包、无学校、无教师就能学习的最佳状态。
其实,普及数字化教材有诸多忧虑。
使用数字化教材,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各种数字化阅读终端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辐射或者损害视力的状况,不利于正处于生长期的学生们的身体健康。而且,数字化教材受客观条件限制较多,如阳光、电等,纸质书籍却不需要依赖任何条件,可以随时随地阅读。
因为数字化教材,可能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借助数字化教材交流,无形中把他们关进了各自的“小房间”,不利于人与人面对面地交流,不利于身心健康。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数字化教材依赖症”:成天在网上查阅,成天泡在“数字化”之中,形成孤僻、自卑的心理。
数字化教材可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一个理化实验可能通过“数字化”来展示,一道几何题目可能借助“数字化”来完成,一首诗一篇文章,也可能会使用“数字化”的手段让学生来感受。这无疑对学生的想象力是一种变相的扼杀。
更重要的一点,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汉字,可能在数字化教材的普及中慢慢地淡去,学生对许多的汉字可能只能认读,却不能写出,更谈不上将汉字写好,写出书法水平了。如果炎黄子孙不能写自己的方块汉字,不知道是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但愿我不是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