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彬
课程改革十几年,每所学校在“改”的道路上都留下了不一样的印记。
2011年,我来到第四小学,工作三年,最大的收获就是:我愿意成为一名争做、实做课程改革的校长。
第四小学是在全旗、全市,甚至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搞课程改革较早的学校。2007年起步,2008~2010年依托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博士的“有效教学”理论,形成了独特的“先学后导”“3521”教学模式。如今,课改成果初步显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学校也在课程改革中逐渐发展起来,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一名校长,近三年在接近、参与课改的过程中,我不断学习,对课程改革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感受到课改的艰难与坚守。
寂寞的行者
社会每一项改革的推进都会遇到很大的阻力,课程改革也是如此。因为它挑战和颠覆的是传统,是人们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东西。大家不想改变,更准确地说是懒于改变,因为大家更习惯于在“现状”中前行。因此,翻开中国教育的历史,在教育教学中,在课程改革中,真正作出贡献的,最终成为专家、教育家的人,都是在多年的寂寞坚守中取得成功的。在中国现有状况下,真正想做课程改革的人,必将成为寂寞的行者,在孤独与坚守中行走,必将面对更多的质疑与反对声,必将拿出更大的勇气与决心,甚至是“必死之心”,才能将课程改革进行到底。
某小学教师到学校来听课,三至六年级所有主要学科教师和主管教学的领导、校长都来了,全校学生放假。从组织形式上来看,学校的决心很大。听课交流后,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对学校的课程改革非常认可,感触很深,决心回校尝试改革。在临走前,这个学校一位领导的话让我对这所学校失去了信心。“我们是窗口学校,如果搞课改,学生成绩下降了怎么办?我们没办法交代呀!在我们那里,我们必须要考第一的。”我想,他们回去后一定不会进行课程改革,仍然会用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因为他们对课改没有深刻的认识,害怕改变现有的东西。两个星期后,他们的校长给我打电话,只字不谈教学改革的事,只是说,我们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比较好,其中有一个游戏环节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咨询一下这个活动怎么搞。结果和我想象的一样,他们很难迈出这一步,他们的理由很充分,他们的顾虑很多。这就注定了他们走不上课程改革这条道路,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少了一个伙伴。
还有一个外旗县的中心校,决心很大,多方联系,邀请我校的领导和教师去他们学校讲课。校长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很重视此事,做了精心的准备,并邀请当地教研室教研员参加。示范课后,当地教师没有同讲课教师进行深度交流,讲座后教师没有兴奋的眼神,没有渴求的欲望。由于时间的原因,讲座没有做完,主办方没有延迟的想法,听课教师散会后全部离场,没有问题,没有追问。只是走的时候,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向我们要了一些他们认为的“档案”材料。回来后,没有电话,没有交流。我想,在课改的路上又少了一个同行者。因此,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们终究会是一个寂寞的行者,孤独地前行。
一把手的决心
对于课程改革这件事,如果学校的一把手没有足够的决心是很难进行的。校长要冒着“被贬”的决心才能把课程改革进行到底。如果你什么都不做,维持现状,至少没有毛病,学校发展可以求稳。如果你做了,没有协调好,上级会不满意,家长、教师、学生都会不满意。因为你挑战了传统,你是他们眼中的“特立独行者”。这样,课改的负面影响就会出现。这时,校长需要做的就是坚持、协调、争取理解。同时把课改带给学生的变化通过学生告诉家长,把课改的成绩向社会展示,争取各方面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支持。
周边某市一所初中,前几年在课改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面。每年来校听课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校长和教师去外面做讲座的出场费不菲。因为当时教育局的局长很支持课改,在课改过程中也给了学校一些支持政策,对不愿意改革的教师使用了一些“特殊手段”促进课程改革。几年后,局长换了,新局长对课程改革持中立态度,导致原来推进课改时的一些潜在问题爆发,原来就反对课改、不想进行课改的人找回了“自信”,结果是课改校长“下课”,这所学校回到了从前,没有人再提这所学校的课改,也没有人再去参观,这所学校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的举措成了昙花一现。由此可见,在课程改革中,一把手的作用很大。北京、上海的许多名校,为什么能走在中国教育的前沿,除了一些必要的因素,“一把手”在这里面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痛苦的煎熬
课程改革一路走来,教师在不断改变和与自己的对话中蜕变,像涅槃的凤凰,得到重生。
传统的教学,教师习惯于备课、讲课,把课堂讲得满满,把学生累得昏昏。要想进行课改,首先是改变自己。然而改变的过程是最痛苦的,因为“这样教书,我已经教了十几年”。课程改革是一个累活,需要教师做很多的事情,需要对学生不断培养和训练,需要教师更多的坚持和坚守。因此,在课改的初期,教师是非常累的,不仅仅是身体的累,更多的是心累。因为他要否定自己,改造自己,重塑自己。这几年的课程改革,我和教师们一起,摸着石头过河,在激流处勇进,在暗礁处迂回。在一次次痛苦之后,我们终于看到了成果。学校的有效教学被认可,教师成了小有名气的“名师”,来学校听课的外校老师越来越多,邀请我校领导和教师讲学的学校也越来越多,教师在“痛苦与煎熬”之后,终于获得了幸福的喜悦。虽然这不是我们的追求,我们的追求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方法,但被认可也是一种动力,被认可也是一种成功,这使我们有更大的勇气和信心走下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管前面的路有多远,我们第四小学的全体教师,必会坚定自己的信念,并肩前进,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自己坚守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