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元
山寨机必然消失已成为手机业内人士的共识。显然,对于迭代升级的中国手机产业来说,去山寨化是必然趋势。
深圳华强北。高科德数码广场一楼。陈丽(化名)站在狭小的柜台里,不失时机地向路过的顾客兜售手机。
小小的柜台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花哨手机—有Hello Kitty、机器猫、小蘑菇、韩国歌星鸟叔的卡通造型;有打上了大牌LOGO的,小巧精致;还有烟盒样式、名车款式、复古大哥大,甚至像蓝牙耳机一般小巧的手机。这就是山寨机。
陈丽从不讳言自家手机的山寨身份,“虽然是小牌子,但好看又便宜,质量也不差,就算当玩具也划算啊。”
但看的多买的少,尽管这些手机平均只有200元左右。越来越多在华强北经营山寨手机的商户都嗅出了“末路”气息。“这几年,山寨机厂商以每年200家的速度减少。”手机行业资深人士、联代科技COO周军林说。
隐形富豪
“山寨”出自广东话,有占山为王的意思。山寨机究竟该怎么定义,业内并无统一说法,通常指的是小品牌、甚至仿制名牌的手机,特点是价格低、品质差。
国内山寨机最早始于贴牌模式。在牌照稀缺的年代,有钱投入手机生产线的投资者,向有牌照的品牌支付一定的现金,贴上别人的标志,有些不守规矩的小作坊甚至直接冒牌。当时中国手机产业刚刚起步,消费需求巨大,但手机售价高昂,巨大的市场“鸿沟”使一批精明的商人看到了商机,这直接催生了山寨机的出现。
山寨机诞生于2002年前后第一代国产手机高潮期,爆发期却在2005年之后。2006年,台湾联发科(MTK)迅速崛起,专门生产手机芯片,能够把手机主板和软件集成,手机厂商只要购买这种廉价的MTK芯片,加上定制的外壳和电池,就可以自己组装手机。没有人能说清楚,鼎盛时期,深圳到底有多少家山寨手机厂商。
“几千家是有的,一些工厂可能是生产配件的,但是开出了一条生产线来组装手机,有些甚至是家庭作坊手工拼装,在这个行业里快进快出的人太多了。”手机行业资深人士、深圳某科技公司总监唐强告诉记者。
快进快出是因为利润诱人。许多山寨厂商既不缴税,也不用花钱研发产品,利用苛刻的成本控制和灵活的分销手段,使其销售价格仅仅是品牌手机的1/3到1/2。
“山寨机的厂商或许都是以模仿起家的,但也分三六九等,有做了十多年的,有一两年就转行的。有一些国人从不知道名字的厂商,他们的手机主要是外销,其中有很多隐形富豪,比如其中一家的年纳税甚至排在创维前面。”深圳市手机行业协会会长孙文平说。
山寨机风靡时,被誉为中国山寨手机中心的华强北,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高峰时每天人流量几十万。
最懂市场的一群人
虽起步于模仿,但山寨机厂商开始研究目标人群的特征及习惯,不断地在手机的外观、功能等方面推陈出新。一些生产者甚至比照国外品牌推出所谓的“概念机”。令人震惊的是,早在6年前,山寨机市场就出现了一种叫做“表兄弟”的产品,既是一款炫酷的眼镜手机,也是一款内存1G的MP3,在镜架上设置有三个播放按键。从外观看与谷歌眼镜很相似。
在功能上,山寨机也不输给品牌手机。超大高清触摸彩屏、高倍像素数码摄像头、高保真环绕立体音响、和弦铃声、MP3、MP4、智能手写、动画待机屏保、娱乐游戏、DV拍摄等等,很多功能甚至比品牌手机还要齐全,且更早面世。
在高科德数码广场,一位店铺老板说,山寨机最火的时候,这里的机型一个月换一次。“不得不承认,山寨机生产者其实是最懂市场的一群人。”酷派集团副总裁曹井升说。然而,山寨机的这些创新仍停留在较低层面,并没有涉及核心技术,如芯片、操作系统。
时常被人诟病的山寨机,最大的意义恐怕就是推动了整个手机产业链的完善。
正规品牌手机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而山寨机恰好相反,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手机生产和加工,所以对于完整的产业链有很高要求。山寨机在深圳的迅猛发展,使得与之相关的产业如雨后春笋,最终形成一条成熟高效的产业链。
在深圳及周边地区,遍布着液晶屏、电池、充电器、喇叭、耳机、手写笔厂商,甚至连摄像头镜片、防尘网都有专门的厂家。激烈的竞争让零配件成本不断降低。“手机背面的塑胶板,一般质量的2元左右,但有的企业可以做到一角,多么不可思议。”孙文平说。
山寨机必然消失
山寨机的辉煌,终于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而步入黄昏。“没了价格优势,山寨机就不行了。”周军林说。
在功能机时代,山寨机生产者能够把手机的成本压到最低,然后通过巨大的销售量来获得高额利润。但在智能机时代,整个市场格局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低价战略已失去效力。
2009年被看作是手机产业的分水岭,也被看作是山寨机由盛到衰的转折之年,功能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智能机成为主流。
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地区曾是山寨机的主战场,如今以小米、金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产品牌也积极布局三四线城市,最关键的是,曾经动辄数千元的智能手机,如今都降价到了1000元以内。周军林说,“同样低的价格,消费者肯定就不会选择山寨机了。”
在华强北,山寨机售卖柜台锐减。从前生意好的时候,陈丽的店铺每天光零售就达到上百部(不包括经销商订购),而如今一天十部都很难卖出去。
政府也出重拳打击。仅2010~2012两年间,深圳市就连续查处了一批涉假的大案要案,仅华强北商圈就有8200户山寨手机经营户退出市场。
更多的山寨机生产者选择了转型,从过去偷偷摸摸的生产,开始发展自有品牌。许多靠模仿起家的山寨机厂商早就把目光投向国外—印度、东南亚、拉丁美洲、非洲都成为它们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目标。在某些国家和地区,这些国产品牌甚至可跟三星、苹果等大牌相抗衡。更多的小山寨厂商则瞄准产业链的其他方向,比如充电宝、耳机等。
山寨机必然消失—这是多位深圳手机业内人士的共识。显然,对于迭代升级的中国手机产业来说,去山寨化是必然趋势。(编辑/张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