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综合
近几年,“山寨”一词近乎于泛滥地被主流或是非主流的媒体竞相解读。无论人们对于山寨的观感或态度如何,山寨这个充满草根情怀的词语,从一种经济现象已然成为一种社会文化。
面对铺天盖地的“山寨”浪潮,欢欣鼓舞者认为这是草根阶层堂吉诃德般对主流霸权的无畏挑战;恨之入骨者惊呼这是中国创造力缺失和知识产权意识严重缺位的集体病态。
山寨已经在悄然间渗透了中国人生活的每个角落,但山寨就像“小三”,没有社会地位,很难扶正,甚至有山寨企业在做大后将市场不得不拱手让人。
山寨溯源
各种观点不一而足,但在众声喧哗的背后,对于什么是山寨缺乏明确的梳理、对于山寨产生乃至大行其道的原因缺乏理性的反思、对于山寨现象所涉及问题缺乏体系化的思考,自然地有建设性的问题解决途径也就无处寻觅。这种制度建设的空白仿佛更加印证了中国山寨大行其道背后的创新危机不仅仅存在于技术层面更存在于制度层面的。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最早出现在深圳手机市场,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这种文化的另一方面则是善打擦边球,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引起争议。
山寨文化的中国式崛起,如同一部中国传统武侠小说:先是以非常规手法游走于主流圈子的边缘,然后逐渐坐大,最终向正统势力发起挑战,甚至取而代之。
山寨文化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的一种现象。它的衍生物,将打破手机的束缚,而扩展到数码相机、鼠标、键盘等等方面,它的副产品同样可以在相关行业引发结构性震荡。
这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炮火,山寨文化在抄袭与超越的羊肠小道上一路狂奔,尤其是挣脱了牌照的束缚,握紧了低成本高回报的福祉之后,它摧枯拉朽的震撼力与病毒营销的感染力,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行业潜规则,建立了以山寨文化为基础的价值序列。而且,山寨文化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式山寨。
山寨便宜,中国人好面子,又想东西便宜,又想功能多,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山寨产品。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能山寨?这没办法,中国自古可能就有这种习俗,从古玩的赝品就可以看出。而且山寨的一般都是比较有名,有地位的人或者事情。中国人对人的崇拜的风气很重,更多是羡慕别人的出名,高高在上,而自己不能及,所以山寨版就多了。
追捧原因
不过,如今提到山寨一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山寨手机了。山寨文化一路被哄炒起来,且不断地蔓延其在生活中的落脚领域。如今的山寨,已俨然发展为市场经济现实下一支野蛮生长的文化异军。
其实、山寨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早已存在。说白了就是冒牌、仿制、模仿。在现实生活中,免不了这种事情的发生,一篇文章东拼西凑的现象太多啦。手机、数码相机等都普遍存在这种山寨情况。对于这种现象能维持至今,而且生活中比比皆是,是社会不得不承认的现实。
山寨在中国早已有之,不仅仅局限于手机。那英刚刚出道时以“苏丙”的名字发行翻唱苏芮歌曲的专辑;苏-27国产化的产品叫歼-11;华为之于思科;还有我们的和谐铁路等等。早期的国产机走的都是一种类似山寨的路线,只不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成功地回避或者解决了法律的约束,发展得都还不错。山寨的形式早有,只不过在一个娱乐的年代,被人们幽默地加了个名字,似乎摇身一变成为一种文化,是文化就容易招致批评。
山寨更是一种经济现象,恰恰说明了竞争多元性的合理性。当某种技术壁垒随着时间以及技术普及被突破后,垄断便千疮百孔不攻自破,价格自然回归合理,这种合理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大多数购买者其实知道山寨的东西不如正品东西质量可靠,价格优势极大提升了其性价比,吸引了受众,甚至不仅具有正品类似的外形,还有更多的附加功能,有时更会和时尚这些词汇联系起来,它的受众也并不局限于中低收入“草根”人群。
但是,任何事物不会永远保持现状,山寨的两个极端是灭亡和发展。如果一味只追求利益,这个领域将来必定鱼龙混杂,演变成盗版、水货、翻新机等等卑劣手段,直至自取灭亡;在时下这样一个经济下滑的契机下,主流的大经济实体都承受着不小压力,山寨如果能保持不触及法律底线,适当的政策引导,突出其创新、学习、DIY的因素,将早期“来路不明”的资金投入到光明的领域,取自身之发展,谋自主之品牌,或许能洗净身上的污点,缔造一个成功的企业。
“消费者早就对各种形式的垄断深恶痛绝,可是又奈何不得。追捧山寨,就是一种无奈的反制。”价格垄断尤其是那些并非依靠技术创新形成的垄断,的确可恶。此前,针对正版光盘价格奇高,曾有种说法“正版有多黑,盗版就有多狂”。但打破垄断、使消费者得到合理的价格,前提必须是合法竞争、维护他人正当权益。
转正门槛有多高
山寨电子产品发源于深圳。在深圳,山寨手机从研发、生产、设计到包装都有着完善的产业链。作为全国最大的手机集散地,深圳的“山寨机”内销国内各地二三线城市,外销中东、东南亚、南亚等地。
山寨手机在获取实际效益的同时,也经历着因为山寨之名而不被承认的尴尬。使山寨手机走出山寨,走上自主创新之路,使山寨军成为深圳建设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一支生力军。这个问题曾经引起深圳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注。
据了解,福田区是深圳山寨手机的集聚地,据业内估计,约有1000多家山寨手机厂商聚集在福田区,山寨机曾占据全国手机市场1/4份额。
在深圳手机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孙文平看来,以往的政策对于山寨手机行业来讲,门槛确实过高,“以前如果要获得手机许可证,必须有专门的研发设计部门,有全国销售、售后系统等,对于山寨小企业来说,第一条就已经不可逾越了。”
制造一款山寨手机只需要一两百万元,而山寨生产厂商不需要将产品送检,还会节约一二十万元的检验费用和时间。因此山寨手机上市后,便宜的价钱冲击了正规手机市场。
“如果门槛降低,同时做好售后服务就可以让山寨手机商‘转正的话,很多手机商是相当愿意的。”孙文平表示,对于能够引导转正的手机上,政府可以对其加以扶持。对于不能“转正”的才采取坚决打击,肃清市场。对于如何打击不合格山寨手机的问题应从手机的终端着手。
山寨产品并不是完全的盗版和剽窃,只要没有明显侵权,应该对山寨企业实行分类监管,鼓励有实力的山寨企业加入“正规军”。
近年来也有山寨企业走上转型之路。在手机领域,天语代表了一种成功的国产手机发展历程。正是因为重视和坚持研发设计,为自己赢得了转型所需的硬实力,曾经背着“手机山寨王”名声的天语手机走在转型队伍的前列,不仅建立了研发中心,进军3G高端手机领域,还得到华平、高通和微软等业界顶级企业认可。
天语这样的例子不多,但不是没有。
山寨之痛
随着山寨的发展,山寨产品并不局限于电子产品,几乎涵盖了所有制造业。一些做大了的山寨企业也终于尝到了恶果。
一些中国企业,在早期建立品牌时,喜欢榜山寨文化,希望能够蹭到一些市场。但现在这种策略可以说已经宣告破产了,几桩典型案例很说明问题。
历时5年的阿迪达斯状告阿迪王侵权案,最终双方取得和解。和解协议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被告阿迪王(包括经销商、区域代理商、加盟店)不得继续在产品、包装物、宣传材料上使用含有阿迪王三角标LOGO和“阿迪王”标识的商标;二是阿迪王的所有店铺不得出现和三角标和“阿迪王”字样。若出现违约,须赔偿300万元。
这意味着,阿迪王苦心经营的品牌及渠道,一夜之间拱手相让。未来产品LOGO仅有英文标识,不知道还能否被市场认可。另一个饱尝山寨之苦的品牌则是乔丹体育。2011年时,乔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顺利过会,拟登陆上交所。但就在公司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时,却被正主美国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告上法庭,最终导致暂停上市,错失发展良机。
此后,乔丹体育决定以恶意诉讼损害名誉为由,反诉迈克尔·乔丹,为这桩知识产权案增添了几分戏剧性色彩。对于这桩案子,明眼人一看都知道怎么回事,乔丹体育要想从山寨洗白,恐怕非得放弃乔丹之名了。
其实,类似的山寨行为在中国品牌身上屡见不鲜。这些知识产权纠纷见证了中国山寨品牌转正之难,即使企业能够辛勤耕耘、做大乃至行将上市,都得在知识产权这道门槛上败下阵来。
在这方面,另一个有山寨嫌疑的中国国产品牌李宁可以作为表率。李宁公司于2010年时更换了商标LOGO和品牌口号。原LOGO被诟病为模仿耐克,而原来的口号也被认为与阿迪达斯的雷同。不过,像李宁这样在知识产权方面有先见之明的中国企业毕竟在少数。
2012年,历时多年的真假“伊莱克斯”案终于落槌,法院判定,来自欧洲的伊莱克斯有限公司胜诉青岛伊莱克斯电器有限公司及其授权生产商和经销商。青岛伊莱克斯电器有限公司被判改名,并赔偿人民币28万元。
真假“伊莱克斯”案虽然尘埃落定,然而该案并非国内第一起山寨企业案,也绝非最后一起,山寨伊莱克斯其实是中国众多企业的一个缩影,有关山寨企业的争议还未结束。随着中国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可以预见,将有越来越多的山寨品牌要么消亡,要么走上转型之路。
但转型这条路,注定不会轻松。
山寨没有未来
山寨型企业没有未来。迄今为止,全球尚未有“因为善于山寨别人而成为令人尊敬公司”的先例。
山寨型企业的国际化风险非常大。山寨型公司靠专利侵权起家,没有属于自己的专利,在法制健全的国家,这类企业很难有立足之地。在中国,山寨之所以泛滥,很大程度上因为中国尚未形成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还很薄弱。而成熟的国际市场不同,在中国受到庇护的山寨型公司,一旦走出国门,很容易遭遇知识产权壁垒,
先说技术。把中国企业与国际企业比较,我们发现二者有一个明显的差异,那就是国际企业基本上都是技术主导型企业,技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成为企业成长贡献最大的力量。这类企业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产品创新能力强,通过不断推出领先产品推动企业发展,苹果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而中国企业大多属于营销主导型企业,产品多为追随型产品,即别的企业推出之后跟进生产,这类企业产品力不足,对营销的依赖性偏高。
再说品牌。很多人这样问:为什么阿迪达斯、耐克的鞋子比李宁、安踏贵得多?因为它们比李宁、安踏的鞋子好得多吗?答案是:此乃品牌附加值不同。虽然海尔被认为是最具知名的中国品牌,但是在国际市场上海尔仍然难与真正的国际品牌抗衡,这是海尔产品没法像三星、西门子那样卖得贵的根本原因。可以说,中国企业一日不突破品牌瓶颈,则一日不可能成为受人尊敬的国际企业。一旦企业被贴上山寨的标签,则永远不可能成为受人尊敬的品牌。低价策略或许能让企业风光一时,绝对不可能让企业盛行一世。事实上,“山寨+低价”的营销战略,让企业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位置,未来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
山寨行业正缓缓谢幕,其背后,则是我们的世界正在发生的深远变化,山寨的黄昏是制造业的警钟,是对一种模式的否定!(编辑/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