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鹭芸
在爱美的女性眼中,她是一个掌控全球规模最大的流行饰品生产基地、引领时尚潮流的“饰品女王”;而作为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她因向全国人大提交议案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被称为“议案大王”;当在家中的餐桌上,老公默默吃完那半个她吃不下的玉米时,她就是一个再也普通不过的幸福女人。她就是新光控股集团董事长周晓光。
16岁时,周晓光第一次看到火车,惊奇得不得了,之前她无法想象世界上还有这种交通工具。作为一个出生在贫困山区的农家女,她只上到高一就因为交不起学费辍学了。从此她开始在全国各地走街串巷卖小商品,一干就是30多年。现在,她是一个拥有数千名员工的集团负责人,拿到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毕业证。2013年,她入选福布斯亚洲商界权势女性50强。
睡在火车座下的“货郎妹”
在饥饿阴霾笼罩的1962年,周晓光出生于浙江诸暨,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父母都是农民,后来又给她生了5个妹妹1个弟弟。
父母每天拼死拼活地干活,全家仍然吃不饱肚子。在周晓光的记忆里,春天是饥荒的代名词。家里最艰难时,她早晨还躺在被窝里,就能听到父母边忙碌边小声说:“粮食没了,明天还得去借。”
“从小学、初中直到辍学,我一直都交不起学费、书费,尽管每学期只需要两三块钱,但父母却无处可借。那时的贫穷你们无法想象,我却刻骨铭心。”周晓光说,她总是班里最后交钱的学生之一,“老师每天重复,明天如果再不带钱来,你就不要进教室了”。常常是每天一上课,周晓光先在门口罚站,10分钟以后再进去。
尽管如此,女孩子爱美的天性却改变不了。十四五岁的一天,周晓光路过村里的供销社,看到柜台里摆着一双款式新颖的黑色平绒鞋。“卖3块钱,相当于当时20斤大米的价格,那时每人每月分到的口粮只有6斤大米。”那双鞋勾起了周晓光有生以来最为强烈的占有欲。为了得到它,她把自己一个学期的所有周末都奉献给了大山:采草药,回家晒干再送到镇上卖。积攒到两块钱的时候,她说服奶奶借给自己一块,把鞋买回了家。但一走山路,鞋子美观远大于实用的缺点暴露无遗。看着母亲心疼得流眼泪,她这才开始明白那些钱不该花。
周晓光从小就争强好胜。跟同龄男人一起干同样的活,总是她先干完。男人能挑100斤,周晓光就挑120斤,从来没有落后过。那时的农村,生产队规定男女同工不同酬,付出一样的劳动,女人只能拿到男人的一半工分。周晓光一次次找生产队长理论,却没有结果。于是,她暗下决心:“如果以后有机会自己做点事,我一定要比男人做得好。”而改革开放给了她这个机会。
当时,明目张胆地做生意还是非法行为,周晓光和很多做小买卖的人一样,流动奔波,以免被当成投机倒把分子。为了省住宿费,她白天摆地摊,晚上不是在嘈杂的火车站就是在晃动的车厢里度过,“整天忙着收拾整理、上车下车”。有时坐火车没有座位,她就在座位底下铺一块塑料布,钻到座位下面睡觉。“鼻子离上面的座椅不过几厘米,让人有种窒息的感觉。但只要能让身子平躺下来,已经是最好的享受了。闭上眼睛,瞬间就能入睡。有时候还睡在行李架上。”
那时还没有商品交易市场。有一次在哈尔滨,周晓光在人多的地方摆地摊,刚铺上塑料布就被工商局的人抓住了。当时没有身份证,她能拿出的只有生产队的一封介绍信。看到是个南方小女孩,工作人员私下里对她说:“我们下午5点下班,等我们下班以后,你就可以来摆摊了。东北夏天晚上9点才天黑,你还有3个小时可以卖东西……”
“一个人在外地拼搏,舍不得花钱买东西吃。中午摆摊饿了,就买几个便宜的烂苹果,把坏了的部分挖掉,当作午饭吃。而最苦的是却是精神上的孤独,那时候经常一个人晚上躲在被窝里偷偷地流泪。”周晓光回忆说,正是那段艰苦的岁月激发了她骨子里的勤劳、坚强和百折不挠。
“饰品女王”
那以后的7年间,周晓光拿着一本中国地图,沿着公路、铁路往前走,南到海南岛,西到云贵川,北到黑龙江,7年之间,竟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足迹遍及浙江以外的17个省市自治区,也赚了2万元。1985年,跑遍三江六码头的周晓光嫁给了卖绣花样的东阳人虞云新。不久,两人拿出所有积蓄,在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里买下了一个面积1平方米的固定摊位,专门经营小饰品。夫妻俩一个负责去广东进货,另一个负责在义乌看摊。几年下来,他们就在义乌最好的住宅小区买了新房,在市中心买了店铺,生意越做越好。
出来闯世界时想要的几乎都实现了,孩子也出生了,但周晓光好强的性格丝毫没有改变,她决定创建自己的企业。1995年7月,夫妻俩拿出700万元投资开办了第一家工厂——新光饰品厂,厂名取自己和丈夫名字中的一个字。此后3年里,产值连续翻番,并逐渐在全国建立了自己的产品销售网络。2000年5月,新光产品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的国际珠宝饰品展上火了一把。来自亚洲、美洲、欧洲50多个国家的70多个客户被吸引,4个展位挤满客户,带去的8名翻译不够用,又临时请了4名。一些客商在会场等不到下单,索要了资料再赶到义乌面谈。周晓光打破了由韩国人和中国香港人称霸饰品市场的局面。
饰品行业的特点是周期短、更新换代快,没有强大的设计开发能力根本无法在市场立足。在事业上升期,新光每天要开发100多款新产品。在15年的发展过程中,新光产品内销占60%,外销占40%,出口全球70多个国家,90%以上都是打自己的品牌,周晓光的净资产也达到15亿元。施华洛世奇公司曾派专机邀请周晓光到奥地利总部考察。公司第四代掌门人施华洛世奇先生说,新光是他全球最大的客户,采购量比欧洲人和一个国家的所有企业都要大。
由于小饰品行业竞争激烈,恶性竞争难以避免。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周晓光往往采取淡然处之、不予理会的策略。“我坚信,只有跳出新光,才能成就新光。从整个义乌经济发展的全局来看,仅靠一两家企业做大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产业人气的聚集,才能形成气候,带动整个行业共同兴旺发展。”
每次出国参展回来,周晓光都会把所见所闻告诉同行,她相信别人跑得快,自己会跑得更快,“独木难成林”。1998年,义乌一家企业面临破产,百般无奈之下向周晓光求助。虽然自己的公司刚起步,周晓光还是借出100万元,帮该企业渡过难关。家人不理解,周晓光说:“也许有了这100万,这个企业就站起来了,没有这100万,这个企业就从此消失了。企业倒闭受害的不止是企业主一个人,还有上下供应链中的客户、企业的员工。如果能救活企业,它生存下来就对社会、对许多人有益。”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创建于1995年的新光集团已经成为集饰品、地产和投资为一体的民营企业集团,目前拥有21家全资子公司及控股公司,总资产超百亿元。
“目前,饰品、地产和投资是集团的三大主要产业。其中,集团的主业饰品已由我的儿子虞江波全权负责,地产这块则由我的丈夫虞云新负责,我除了把握公司整体的方向外,现在更多的精力会花在投资领域。”周晓光对记者如是说。
以饰品起家的新光,在饰品行业的优势自然不言而喻。更让人期许的是,自周晓光儿子虞江波开始负责新光饰品以来,他不仅很好地梳理了企业的内部架构,也重新调整了企业的未来布局。在虞江波的构想中,未来新光饰品的销售将变得非常立体,会涉及电子商务、电视购物、高端定制和实体专卖店等多种渠道。同时,他还在谋划着上市,由此给企业带来更广阔的伸展空间。
在房地产领域,万厦与新光两家房地产公司均已成为当地行业龙头企业。先后开发了义乌时代广场、财富大厦、国贸大厦,以及东阳国际建材装饰城、上海城隍庙福佑门小商品市场等涉及多地的住宅和商业地产项目。
至于新光集团在投资方面的举动,更吸引外界的眼球:2005年,由新光集团牵头,联合其它行业龙头企业创办的浙江富越控股集团成功收购了上海的“美丽华”,不禁让国内商界为之震惊;而新光集团增持武汉上市公司中百集团的股票,也相继引起了媒体的广泛报道;就在记者采访周晓光的前几日,周晓光又以浙江富越控股集团董事长的身份,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共同签订了“天山天池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资开发合作”协议书。按照合作开发协议,双方要在2016年新疆承办“全国第十三届冬运会”前,投资120亿元,把位于阜康县境内的美丽的天山天池景区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可见,如今饰品、地产和投资这三大板块犹如三驾马车,各显所长,共同带领着新光集团飞驰前行。
坚守着那份“家文化”
“在企业家圈子里,周晓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倒不是生意本身,而是一个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景象:一直到今天,周晓光家族28口人,大家同住一幢房,同吃一锅饭,其乐融融,宛若天成。在宗族观念已经分崩瓦解的当今中国,这种近乎古典的景象让无数人羡慕不已。”财经作家吴晓波如此评价。
吴晓波称道的,就是周晓光和她家族一直执着和坚守的那份“家文化”。
让很多人难以置信,在位于浙江省义乌市青口区的新光集团总部,这个汇聚着全球时尚最前沿的饰品王国内,竟然会存在如此传统的中国式大家庭。在新光集团总部的顶楼,住着周晓光和她家人组成的30多人大家庭,这个大家庭平日里没有争吵、和谐相处。在餐厅的两张大圆饭桌上,一到开饭时间就坐满人,饭后,全家人又陆续坐到沙发上看电视或聊天,遇到周末孩子们从学校回来,这里更为热闹。“每天都像在过节!”周晓光一脸幸福地向记者表示。
“我们这个大家庭,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事实上,我的兄弟姐妹在其他地方都有房子,但是他们都觉得住在这里温暖、热闹、舒服。在这个家里面,上上下下从来不比能力、不比贡献,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自发坚守着对这个家的那一份责任。我作为大姐来说,我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不但能树立在家人中的形象,也能提高亲和力。当然,我这样做也是为姐妹们起表率作用,让每一个人都能这样。”周晓光这样对记者说。
的确,如此温暖、和谐的“家文化”,不但流淌在这个大家庭内,也会感染到每个与之有过接触的人。每当有朋友到来时,周晓光都十分乐意把朋友带来吃一顿“家宴”,向朋友介绍一下家人,让客人感受属于这个大家庭独有的那份温暖。或许,这个事例更为直观。2007年的暑假,周晓光的几个北京朋友的子女们来到这个大家庭“体验生活”,这些孩子们年龄从6岁到15岁不等,一共住了半个月。回去后,孩子们都写了作文,他们在作文中这样写道“这里的大哥哥和同龄小朋友,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与相互忍让”、“在这个大家庭中,我感觉到了兄弟姐妹的友爱”、“我觉得这里特别温暖”……
今天,周晓光家族不但一直坚守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家文化”,他们还想让它一直传承下去。2009年,周晓光家族发起成立了“家族理事会”,制定了《新光家族宪章》,希望可以进一步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编辑/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