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庆余
摘 要:文章为落实全国建材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JCZY1308号),从我国水泥行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分析了水泥工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当前水泥行业从业人员的现状以及建材职业教育基本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水泥工业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及培养目标定位提出了参考意见。
关键词:水泥行业现状;职业教育
1 水泥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经济建设基础性原材料行业,中国水泥工业在近二十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3年,全国水泥产量达到24.1亿吨,同比增长9.6%,占世界水泥产量40亿吨的60.25%。全国熟料产量13.6亿吨,同比增长5.6%。截止2013年底,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累计1714条,设计熟料产能达17亿吨。另外,随着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如井喷式的建成,带动了水泥生产线设计、建材机械的制造和安装等行业的发展,我国水泥生产线的设计、制造和安装行业走出了国门,目前我国占领了非洲80%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设计、制造、安装,特别是总包项目,就连水泥行业的国际巨头拉法基在亚洲的水泥项目也基本上由我国的公司设计和承建,这充分说明我国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设计和建设方面已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但是在单机设备的制造和局部工艺优化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我国水泥行业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大企业集团已经开始形成。就我国水泥行业来讲,熟料产能排在前十位的水泥企业熟料产能达8.669亿吨,占全国熟料产能的51%,熟料产能排在前二十位的水泥企业熟料产能达10.48亿吨,占全国熟料产能的61.65%。也就是说,目前的水泥行业越来越向集团化、规模化、大型化发展,而不是单个企业的向前推进和发展。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水泥行业目前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和挑战。一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水泥产能迅速膨胀,近年水泥产量已出现严重过剩局面,导致水泥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下滑;二是目前我国水泥技术装备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在质量、能耗、环保等经济技术指标方面距离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三是水泥行业产业集中度仍然偏低,多数水泥企业集团只停留在规模的扩张上,管理的整合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水泥行业面临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大课题。
2 水泥行业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水泥工业要实现由大变强,实现调整转型的目标,关键在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必须造就一支素质高、技能强的技术人才队伍。然而目前水泥行业技术人才队伍总体水平不高,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匮乏的问题,其数量和质量均远远不能适应行业发展需要,严重影响了水泥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水泥行业作为传统建材行业,一般地处较为偏僻的山区或城镇郊区,虽然近年在技术和环保等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在人们的观念中仍然有技术含量低、工作环境差、生活条件艰苦的印象,加之近年来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在工资待遇方面对技术人才也失去吸引力。因此大学毕业生大多不愿意进入水泥企业工作,许多水泥企业成熟的技术人才也存在流失现象。尽管随着水泥工业大型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用工数量在明显减少,但是水泥行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不容乐观。
一方面水泥行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在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在新型干法水泥企业中,有较多是由原来的立窑企业发展而来,大部分人员是原有企业职工,有少部分管理和技术人员是从新型干法水泥企业“挖掘”而来,从高校和社会招聘的高层次人才相对较少。目前水泥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知识能力落后和年龄偏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水泥企业普遍存在技能人才不足的现实问题。受社会观念及大学扩招带来的影响,以及水泥企业自身吸引力不足的原因,水泥企业难以招聘到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充实一线的技术工人寥寥无几,这就造成生产一线缺乏较高层次的技术工人,企业只能从社会招聘学历层次低、没有专业基础的人员充实生产一线。部分水泥企业工人操作水平达不到技术要求,设备的自主维修力量差,一些设备大修任务只能包给专业队伍进行。技术工人水平对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造成较大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大降低。
3 对水泥工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水泥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特别是建材职业教育的支持和发展。然而目前建材职业教育的发展还远远不能适应水泥行业发展的需要,第一,传统建材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多数职业学校的建材专业面临不断萎缩的局面;第二,水泥生产技术快速发展,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职业学校在课程开发、教学条件、教学方式等方面相对滞后,传统的培养方式不能适应企业用人要求;第三,在师资力量方面,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一般为大学毕业生直接承担专业教学,与工厂接触较少,对生产装备、工艺过程了解不深,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所以在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达不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第四,水泥企业和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合作方式上未能实现有效对接,企业和学校沟通渠道不畅,二者对一体化培养技术人才模式重视不足,探索不够,在合作共赢方面未形成成功的模式。
面对以上问题,建材职业教育应当转变观念,加快自身改革,努力跟上水泥工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笔者认为要发展好建材职业教育,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 在专业特色上,要树立为行业服务的思想
水泥行业的发展需要大批专业性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近年来国内大多数建材院校注重向规模化和综合性发展,为拓宽学生就业面,在专业课程体系上过于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反而逐渐失去了专业特色。例如原来的硅酸盐工程(或水泥)专业大多改变为宽泛的无机材料专业,没有把水泥行业作为重点就业方向来培养,造成培养的学生专业性不强,不能更好地适应水泥企业专业化的需要。笔者认为建材院校要突出建材专业特色,培养知识结构上更专的人才,才更易得到企业的认可,才能更好发挥技术人才的作用。
3.2 在培养方向上,向技术型、应用型方向转变
企业需要的人才大部分是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建材职业教育应更加重视贴近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培养大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技术不断进步,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服务企业,必须不断加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建立与企业生产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模式。特别是要注重学生实习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应企业生产需要,受到企业欢迎。
作为一所省属技工院校,我校(山东工程技师学院)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学校,近几年来我校积极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对一些校内不完全具备实习条件的、行业性强的专业,如硅酸盐工程(水泥、玻璃、陶瓷)等专业难以有效实施。这类专业开展一体化教学模式,因为校内不可能完全具备实习条件(仅可能有限的模拟某些生产场景和操作过程,还要投入大量的开发成本),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借助与企业合作,把学校课堂更多的搬到企业生产一线,到企业一线进行专业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工学结合,实现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3.3 在培养模式上,实现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共同培养
建材类专业行业性、专业性强,社会整体需求量不会太大,为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需要建材院校与企业加强沟通合作,在人才培养的方向、数量和方式等方面实现有效对接,达到人才培养的效益最大化。职业学校具有较为雄厚的师资条件、完善的实习条件,良好的育人环境,在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等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企业可以在师资培训、教学改革和学生技能实习等方面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支持,并且在生源、资金方面为学校提供帮助。可以说,校企合作是双方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有效方式。《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3.4 校企合作需要企业提高认识,把人才培养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
在目前建材行业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职业学校在生源、办学特色、实习和就业等方面的需要,往往是学校对合作的愿望更加迫切,对建材企业而言,更加关注的是生产和经济效益,对职工技能的提升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往往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因此在校企合作中往往呈现出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现象,大多数企业只关注于直接招聘用人,没有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与学校共同培养的过程中。实践证明,要培养出高质量的职业技能人才,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密切合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健全企业参与制度,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价值。办好水泥类职业教育需要生源、资金投入,学生除在学校学习,还必须到生产现场实习操作,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因此,促进建材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传统的培养方式为学校培养、企业用人,在新的形势下应转变为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人才。
3.5 校企合作需要国家政策强力支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校企合作对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已取得广泛共识,但是由于学校和企业的主体和利益的不同,在校企合作方面缺乏积极的推动力和吸引力,在此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政策引导。在这方面,可借鉴德国“双元制”的经验。“双元制”是在国家法律框架下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一种办学制度。政府为此可以发挥的主导作用有: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组织学校和企业开展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平台;加强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调控,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空间;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服务体系,保证企业等投资主体对职业教育的有效投入,给予办学的企业以税费的减免或直接给予经济资助。通过以上政府措施,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的各方投身其中,特别是分担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负担,调动其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保证职业教育顺利、稳定地发展。
3.6 加大对水泥等传统建材专业的宣传力度,增强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水泥厂给人的印象通常是环境较差、待遇偏低,因此一些考生不愿意报考水泥类专业,不愿意到水泥企业就业。其实新型干法水泥厂其现代化水平和中控室的工作条件并不低于发电、冶炼、机械制造等行业,工作环境也较以往大为改善。由于企业缺乏专业性技术人才,对于工艺、机械、电气、质检、计算机等各类专业毕业生,进入水泥企业能很快获得较好的发展空间,施展自己的才能。学校和企业应积极宣传水泥工业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行业发展成果和发展前景,水泥企业应努力提高岗位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以增强行业的吸引力和就业的稳定性。
目前我国水泥行业结构性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职业教育也面临生源、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等诸多课题。大力促进校企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实现合作共赢,促进建材行业稳步发展。在此方面,建材职业学校、水泥企业和行业指导部门也在积极做出一些努力和尝试,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例如,多个省份和地区成立了建材职业教育集团,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开展定向培养、职工培训、技能大赛、技能鉴定等活动,企业为学校提供生源、实习条件和财力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目前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仍然不够,要进一步推动校企一体化合作,需要双方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放眼长远,也需要国家政策的积极扶持,创新政策推动,为校企合作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