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研究

2014-11-24 12:35孙永
中国连锁 2014年9期
关键词:项群对抗性竞技

孙永

【文章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和类比法,对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和设计本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补偿的途径,为本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和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竞技能力;非衡结构;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

1 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特征

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分为一般模型和个体模型。从功能角度讲,竞技能力一般模型的功能是通过构成要素均衡发展实现的,对于青少年时期的训练尤为重要;而竞技能力结构个体模型的功能则是通过构成要素的相互补偿实现的,这一点在优秀运动员中尤为常见。比较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不同项目世界冠军竞技能力的特长点和薄弱点,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普遍存在的非衡现象。因此,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整体性与非均衡性是本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的重要特征。

2 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特征

2.1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整体性与层次性

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它具有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特征。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与其它项群运动员一样,都是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和智能能力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过程之中,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如表1所示,本项群运动员的运动素质、运动技能和战术能力在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中占据了首要地位,对比赛的胜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运动员的形态、机能、心理能力以及智能则对运动员的技能和战术能力的发挥起到辅助的作用,表现出相应的层次性。

2.2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动态性与稳定性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是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的,但是运动员的总体竞技能力水平又总是趋向于保持某一稳定状态的属性。比如我国优秀乒乓球选手马琳在29届奥运会团体赛、单打1/4、1/2比赛和决赛阶段的重要比赛场次技战术统计显示(见表2),其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表现出明显的动态性。通过对马琳在这几场比赛中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对比可以发现,每一指标对竞技能力系统功能作用的大小虽有所变化,但发球抢攻段和接发球抢攻段前4板球的优势仍是比赛获胜的保证,显示这些要素对系统作用大小的相对稳定性。

2.3竞技能力个体非衡结构的补偿性

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优异运动成绩的取得来源于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其实现机制可以通过竞技能力结构中优势因素对弱势因素的补偿。邓亚萍快速灵活的步伐、凶狠快攻的技术风格对其较低的身高条件的补偿;在网球运动中,张德培快速的移动、灵活的步伐、顽强的底线抽击和永不言败的意志品质弥补了身高、力量的不足和技术的缺陷。由此可知,优异运动成绩的取得来源于个体自身优势对整体薄弱竞技能力的补偿。

3 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的途径

3.1非衡补偿与平衡补偿

竞技能力个体结构的非衡补偿,是指非衡结构中优势能力弥补某些能力发展不足的方式。所以,运动训练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发现并挖掘运动员的优势竞技能力。

竞技能力个体结构的平衡补偿是指通过提高弱势能力加强竞技能力功能的方式,比如,羽毛球网前僵持型选手,着重提高后场高远球和扣杀的能力则是明显的竞技能力的平衡补偿。

3.2内源性补偿与外源性补偿

运动员用遗传上的绝对优势能力弥补某种薄弱能力的方式称为内源性补偿。例如,乒乓球选手王励勤利用其身高和臂长的优势,弥补了其移动速度和技术上的缺陷;俄罗斯著名网球选手萨芬也是利用其身高的优势,在比赛中通过炮弹式的发球弥补了其技术上的相对不足。

运动员通过后天训练获得的优势能力弥补自身某些难以发展能力的方式称为外源性补偿。外源性补偿研究对于挖掘人的潜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网球运动员费德勒细腻而全面的技术,沉稳而凶狠的技术风格,与他后天的体能、技能、心理和战术的训练是分不开的。

4 结论

4.1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整体性与非均衡性是本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的重要特征。

4.2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的非衡结构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特征。

4.3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动态性和稳定性是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非衡结构理论的主体特征,本项群运动员在竞技过程中个体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在某一时刻的功能变化,对整体的作用变化不大,竞技能力处于为总体上相对稳定状态。

4.4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的补偿共有4种途径,分别为平衡补偿、非衡补偿、外源性补偿及内源性补偿。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报社,2000,(2):70.

[2]陶志翔.持拍隔网对抗项群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理论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

23(4):88.

[3]刘大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J].体育科学,2000,20(1):43-44.

[4]邵晓春.第48届世乒赛男单决赛王励勤前三板技战术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 23(1):75-77.

[5]潘建华.费德勒与纳达尔在网球比赛过技战术的研究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5):164-166.

[6]杨成波.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乒、羽、网)训练学特征的比较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8, 44(6):96-106.

猜你喜欢
项群对抗性竞技
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训练特征和实战技巧研究——以网球为例
竞技精神
关于羽毛球教学中多球训练的探讨
项群训练理论的广泛应用
运动员知识能力培养的项群特点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技战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技战能主导类轮换攻防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花与竞技少女
竞技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