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三学社江苏省副主委、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院长 高 抒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对科技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科技事业有了较大发展,科技队伍的规模有了很大扩展,科技人员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活跃程度大幅度提高(具体表现在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出席国际会议、发表SCI论文等方面),在许多应用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如大型工程、交通运输、制造业的品牌等方面)。尽管如此,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我国科技人员数量多、敬业程度高,如果在管理层面上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且能够明确科技的主攻方向,那么他们的创造力必然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因此,本文拟针对目前我国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六点改革建议:
1.在科技经费管理上要避免灰色地带的出现,实行科技人员的阳光工资收入制度。目前实施的诸多人才计划中,有一些是实行年薪制的,这是正确的改革方向,要逐步扩大,使年薪制度最终扩大到每一个岗位。人才计划的实施要避免只给人贴标签,而无实质性、针对性扶助的现象。目前的许多人才计划涉及重复入选的问题,如同一个人列入了长江学者计划,又纳入千人计划或万人计划;还有另外多种不同级别的人才计划,形式主义的倾向严重。今后应鼓励各种年薪制岗位的设立,如高校中可设立多种冠名教授、副教授,同时应淡化人才称号的数字统计,以避免浮躁情绪。人才计划的实施要低调并向年薪制靠拢,这对于科技经费的有效使用是十分重要的。
2.建立能够激励所有科技人员的考核制度。我们目前的考核是建立在人员相互比较的基础上的,比经费多少、发表论文多少、申报专利多少等等,排在最前面的几人被评为优秀。这种办法并不能真正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于是管理部门就从考核指标上找毛病,一般认为是不恰当的考核标准导致的。考核标准无疑是一个问题,例如,论文只看数量和刊物影响,不看本身质量,这的确会引发人们的浮躁心态。那么,假如改正了考核指标,能否就此解决问题呢?虽然情况会比现在好一些,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重要的是解决激励机制问题。在世界上大多数著名科研机构,人员之间的竞争只发生在上岗之前,一旦上岗,就要用是否胜任岗位职责、能否完成合同规定的工作量、工作是否有进步和突破等考察,也就是说员工要与自己的过去比较,这是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有效办法,我们也应该实行。
3.建立学科交叉人才的培养机制。本科生、研究生是科研工作的未来,研究生本身也是当前科研活动的主力军。现代科技要求从业人员有多样化的技能和知识结构。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在这个方面很不适应,集中表现在专业设置和学科划分上。学科名录不断变换,不是按照市场需求而是迫于一些集团的压力;一个三、四级学科转眼可以成为一级学科,专业设置也在这些集团的压力下不断变换。这种管理办法给山头和宗派的现象提供了温床,却给人才培养带来了障碍。例如,有个学生想学甲专业的课60%,乙专业的课40%来获得学位,在现行制度下几乎没有可能。毕业生的专业越来越细,且知识结构趋同,难以胜任未来的工作。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学位证书的格式改起:国外高校的学位证书只有学位类型和所在机构两个信息,而我国还要加一项关于专业(二级学科的名称)的信息。今后我们也应该像国外高校那样。为什么改变学位证书格式就能有这样的效果呢?其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学生有了选课的自由,就会综合考虑职业生涯的需求,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家长和教师的指导下更是如此,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使人才呈现高度多样化,到社会上求职再也不用考虑“专业是否对口”,而是看用人单位需求和自己的能力。这样一来,会不会出现不重视某个专业的学生呢?不会,肯定有一部分学生会对某个特定专业的课程感兴趣,不同知识结构的人群中也必然包含这些精于这个专业的学生。
4.减少项目投入,增加对科研机构的投入。在较长一个时期,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的重点是各种各样的项目,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可行的,有利于克服管理僵硬;个人拥有经费卡,跟农村中的承包非常相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研究者个人的积极性。但是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主要依靠项目来做科技变得越来越不适应了。在经费数额急剧增大的今天(2012年起我国每年科技投入超过万亿),项目的规模也逐渐加大,经费趋向于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而广大科技人员缺乏经费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回到旧体制的制度,不利于调动全体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如果我们已下决心进行体制改革,就应在新的体制中强化管理的服务功能,通过科学的考核方法使每位研究人员有所作为,既然如此,也就没有必要继续把主要的经费放在项目上。今后,国家对科技的投入要进一步扩大对机构的投入,减小项目投入,两者的比例应逐渐调整,使之最终向最佳配置靠拢。
5.改革科技奖励制度。科技奖励的目的首先应是承认科技人员所作的贡献、承认他们的首创权益,这样才能起到鼓励创造发明的作用。这里最重要的是认定贡献和贡献者。在现行的评奖制度中,上述两个环节都很弱化,结果逐渐演变成抢夺名利的大战,至少目前已出现了这种趋势。报奖材料是由潜在获奖人自行准备的,对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认定,一般都是由潜在获奖人自行找专家签字,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含金量的“成果”也能方便地获得专家签字。另一种情况是,为了获得看上去“亮丽”的材料,人们用行政命令等手段,把不同个人发表的成果拼凑在一起,然后搞一个贡献者排序,对此类成果的实际贡献者也缺乏认定程序,一般都自动对潜在获奖人给出的排序予以认可。缺失成果和贡献者认定的材料进入评奖程序后是通过专家投票来确定获奖者的。由于评审专家无法从提交的材料中判断成果的性质和实际贡献人,也难以给出对这两个问题的疑问,因此他们的投票行为有盲目性,难以保证评奖的质量。所以,国家和省部级的各种奖励,还有专业学会组织的奖励都应有严格的成果认定和贡献者认定环节,减少乃至最终杜绝评奖中的不端行为。应该认识到,评奖不应是利益分配的手段,而应是激励人们更加努力工作的手段。
6.注重仪器和大型数值模型的研制工作。我国的科研实力虽然有了较大提高,发表的论文数量已排到世界的第二位,但从科技的内涵上看,我们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不小,最明显的差距是在新仪器和数值模型研制上,实验室所用仪器主要是进口的,从一开始起就已经在能测什么数据、能研究什么问题上被限制了,发表的论文也必然不是原创性最高的,最好的研究成果早已被仪器研制者取得了。我们发表的许多论文,其分析计算往往采用别人已建立的模型,因此也不是原创性最强的,甚至在天气预报等业务部门,我们也采用别人的模型。因此,新仪器、新模型的研制是今后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实力的关键。提出新问题,对新数据的需求,对高效获得新数据即新仪器的需求,对新的科学现象的发现,解释新现象背后的机理,应用数值模型进行预测,这些活动的交替进行是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而如果新仪器新模型的研制能力低下,是难以达到高水平的。在今后国家科技管理中,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使科技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得到更充分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