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婷婷
[摘 要]本文通过对辽阳城市历史文脉的研究,分别从区位、文化、民族和社会制度等几个方面来探索其对辽阳古代城市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辽阳;区位;文化;民族;社会制度
辽阳,古称襄平,是中国东北地区建城最早的城市。古代辽阳曾经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研究辽阳地区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理清城市发展的脉络,对于辽阳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辽阳古代城市建设进行分析,探究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区位因素
区位条件对于辽阳古代城市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选址上。通常国都乃至城址的选择与建设既注重宏观区位条件,也考虑微观地理位置。古代辽阳的区位条件有以下优势:一是地理位置偏远,非武力所不能及。《辽东志》载:“辽,远也,以其远在九州之东,故名辽东”,就中原地区而言,辽阳自然是非常遥远的地方,因此称“辽”。二是可充分利用地缘政治因素,为国家的稳固发展创造比较稳定的环境。从战国时燕国至辽东击败东胡,修建自造阳到辽东的长城,并设置辽东五郡来看,襄平城从建立之日起,就肩负保卫国家安定的重要使命。明朝时,为了巩固北方地区的稳定,建立了一套完备的长城防御体系,并于辽阳设辽东都指挥使司。《明一统志》载辽阳“负山阻河控制东土,秦筑障塞以限要荒,临间之西海阳之北,地实要冲,东北一都会也”,说明明代辽阳城以其重要的地缘政治因素,为国家边疆的稳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天下安危常系于辽野,辽野安,则海内风尘不动;辽野一扰则天下金鼓互鸣”。这段话出自明清之际朝鲜学者金景善所著《燕辕直指》一书,它非常准确地论证了以辽阳为中心的辽东地区的战略地位和军事价值。三是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较好的经济基础,可以更加促进城市的发展与稳定。燕人早期对襄平城选址时,也考虑了这一点。很早以前,辽阳先民就过着定居的农业生产,从事原始的农耕经济。相对于当时东北大部分地区从事原始的游牧经济来说,辽阳地区的经济基础要好得多。四是地形地势条件优越。辽阳古地地处中原地区到辽东半岛以至东北广大区域的古交通线的咽喉要地,且土质肥沃,又东南群山环绕如重关叠锁,太子河诸水迂回,贯穿而西下,凭山依河,为兵家攻守必争之地。努尔哈赤将后金国都从赫图阿拉迁往辽阳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努尔哈赤在1621年攻克辽阳之后,对诸贝勒大臣们说:“辽阳乃明及朝鲜、蒙古接壤要害之区,天既予我,即宜居之”,随即便将国都迁至辽阳。
二、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对于辽阳古代城市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城思想上,进而直接影响到城市布局以及公共建筑、居住设置等方面风格。辽阳古代文化是多种文化的交融,其中有汉文化,也有少数民族文化。辽阳文化历史的演变呈间歇期、交替期迭进,实际上是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消长的历史。在中原政权强大稳定时,辽阳隶属于中原王朝,接受较多的中原文化思想;在中原中央政权统治松懈的末期,辽阳往往为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割据,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在此交融。伴随着这种关系的互变,辽阳地区的文化交流也呈现出间歇性的特点。辽阳地区接受中原文化思想影响较早,第一次大规模的影响出现在秦汉之际。随着中原王朝行政机构和驻军增多,襄平城成为辽东地区边陲重镇。中原相继有晋、冀、鲁等地迁民于此,定居者越来越多,中原文化进一步在本地传播,致使襄平地区的商业、手工业、采矿业和建筑业都有比较迅速的发展。中原传统营造思想,如方形城市、内城外郭、棋盘市城市格局、旁三门等、对于古代辽阳城市建设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汉襄平城,城呈方形,四面辟门,是较典型的中国传统城市模式。明辽阳镇城,略呈方形,共六门,城内道路修直,以通向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街道东西对称,形成若干个十字街。城内布局井井有条,有如棋盘。与此同时,北方的少数民族也在不断地接收中原文化思想,在继承、融合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城市。但城市整体布局、建筑形式等有时还具有本身的独特性。因此很多少数民族政权下建立的城市是中原匠人技术与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生活习惯而结合的产物。如高句丽辽东城,城为方形,有内外城,城门有三,三门直对,粗略体现出轴线的手法,这些都包含了中原建城思想的影子。但其也有本民族独特之处,主城门为东,有高大门楼,这与汉族坐北朝南的建筑观念大相径庭。
三、民族因素
古代辽阳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的汇集与交融的区域,同时又是各民族的政治舞台和文化熔炉。从晋末全国性民族大迁移开始,辽阳先后经历了鲜卑慕容氏和高句丽前后约300多年的统治;唐末以后又经历了契丹辽女真金和蒙古元三个朝代共约450年的统治(918—1368)。在明代统一辽东、稳定发展250多年(1368—1621)之后;满族所建立的清代(后金)又取而代之,在此进行了290年的统治(1621—1911)。这些少数民族都是从关东地域内兴起的,辽阳在他们所建立的全国性或地方性政权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辽金为五京之一,元为行省驻地;明为都司镇城,后金曾建为国都,入关后把这里当作是龙兴之地。因此,这里就成了各民族文化互相交流融合的熔炉。少数民族以其特有的英勇善战使得辽阳几度兴盛几度衰弱,萌生的文明一次又一次为战争的强烈破坏作用所摧毁,民族的重新崛起每一次都得在一个极其原始、落后的低水平上起步,但这期间也形成了一些具有民族特点的城市文化内涵。如辽代城市设计,突出特点是采取契丹族和汉族分居方式。汉族与契丹族不在同一个城中生活,通常将外城称为汉城。这种国人与汉人分居的建城方式是契丹民族的一种首创。
四、社会制度因素
社会制度对辽阳古代城市建设也有直接影响。辽阳古代城市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中央王朝或地方政权的统治下,统治阶级在此设立的都城和州、府、县等,有着浓厚的权利色彩。城市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等。但由于辽阳古地在东北有着及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辽阳古代城市建设中也往往体现出强大的军事防御机构。有时城市不仅仅是政权统治的中心,也是军权统治的中心。如蒙元经营下辽阳城市建设呈现以下特点:一是1287年元始设行省制,在辽阳设行中书省。辽阳行省下设大宁、广宁、沈阳、辽阳、开元、合兰府水达达、东宁等7路。其中辽阳路辖路、州、城、寨十三,多是当时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二是元代在东北广设驿站,当时辽阳行省范围内有站赤120处。又如明代统治者实行军政合一的政治制度。在辽阳设辽东都指挥使司,领25卫2州管理辽东。明重视卫所城市建设,据《辽东志》记载,辽东名城辽阳城内建有都司、定辽左、中、右、前、后、东宁六卫及自在州衙署,察院、都察院行台、布政边防分司、苑马寺、太仆寺、副总兵府、管粮通判等官署。辽东开卫后,辽阳卫所城池加以修整,扩建,还增建一批千户所、百户所及驿城。
综上所述,辽阳古代城市建设就是在上述几点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发展的。古代辽阳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份荣耀,更是一分责任与考验。我们忆古思今,在总结和汲取古代城市建设的良好经验之后,我们需要在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解文欣主编,辽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辽阳要览.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辽阳市志编纂委员会.辽阳市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3]辽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辽阳市情[M].1987
[4]智喜君.我国东北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特点[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8,19(1)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辽宁历史文化名城研究——辽阳古城的发展与保护”(编号W2012299)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