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 未
·卷首语·
原子弹是一种精神
□征 未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日子,距今已整整半个世纪。
原子弹不是中国人发明的。194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次核试验在美国的阿拉默果尔举行,当天美国官方发布的公报是:一座装有大量烈性炸药的军火库发生爆炸。
在中国政府于1964年10月16日当晚发布的声明中,就宣告“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是世界上一个有核国家首次做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对人类和平的重大贡献。
50年前的那一天,当蘑菇云渐渐散去,张爱萍、刘西尧、张震寰、张蕴钰、李觉等人身穿防护服,坐上直升机飞临爆心上空。有102.43米高的、当时中国大陆最高的铁塔,像捞起的面条一样躺在爆心。以此为圆心,事先设置的工事、火车头、坦克、大炮、飞机……所有的效应物熔化变形、支离破碎,见证了原子弹是破坏力空前巨大的武器。
后来,张爱萍却对儿子说:“原子弹不是武器,可能永远都不会用到它的。”他儿子问:“不是武器,那是什么?”张爱萍说:“它只是一种精神,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停了片刻,老人家说:“倒了这种精神,就只好去乞讨了。”
有了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才能挺起脊梁。
199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其中有11位元勋,直接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做出过贡献。令人痛惜的是,表彰之时,钱三强和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和郭永怀等已经过世。
郭永怀,曾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第一批来自中国的硕士研究生,1941年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师从航空大师冯·卡门教授。后来,获得博士学位的他和钱学森合作,首次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概念并得到了实验证实,为人类实现超音速飞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56年9月30日,他突破种种阻挠回到祖国。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他时,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我想尽快开始工作!”
他的工作就是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在西北核武器试验基地研究所,担任重要领导工作的他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8年12月4日,他为了一项重要试验赶回北京,不料飞机失事,现场燃起大火。救援的人们找到他的遗体时,发现他和警卫员紧紧拥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的那只装有核武器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恙地夹在他俩胸前……
人民永远不会忘了他们——“两弹一星”的元勋,也不会忘了更多的无名英雄。邓小平同志就曾满怀深情地说过:“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和赢得的荣誉。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
人民不会忘了他们,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人民不会忘了他们,是因为我们深知空谈误国、骄奢误国、贪腐误国,惟有众志成城、清正廉洁、实干兴邦,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是最充分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