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钓鱼的琵琶鱼

2014-11-22 06:52李文
环球人文地理 2014年11期
关键词:钓竿深海猎物

李文

深邃的海洋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永远等待着人类去探索。在神秘的海底世界,生活着一种奇特的鱼——相貌丑陋,长着一张似乎比身体还大的嘴,嘴里露出两排狰狞可怕的牙齿,最不可思议的是头顶还长着一根像钓竿的鳍,在漆黑的环境中隐隐发光。这就是最奇特的海洋生物之一、被称为“海底渔夫”的琵琶鱼,其学名为鮟鱇。

琵琶鱼是一种世界性鱼类,除了寒冷的北冰洋,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域均有分布。它的种类很多,体型也大小不一,最大的能达到1.5米,最小的仅手掌大小。除了一些较为普通的寻常种类之外,大部分琵琶鱼生活在离海面1000~3000米的海底,正是由于其生活环境的限制,科学家直到近十几年才对其生活习性有所研究和发现。

守株待兔的垂钓者

琵琶鱼的外貌看起来凶恶而恐怖:大嘴呈弯月形,嘴里有两排坚硬的利齿;大大的脑袋后面,身子细缩成柱形;胸鳍较小,腹鳍大而有力,尾鳍呈扇形。从水面向下俯视,鱼的身体呈琵琶形,这就是“琵琶鱼”中文名的由来。

滑稽的是,虽然生活在水中,但琵琶鱼却不擅长游泳。由于长时间生活在海底,胸鳍和腹鳍已经进化出类似于脚的功能,可以支撑着在海底快速“行走”,就像用4只“脚”行走的海底怪兽。有意思的是,当琵琶鱼在海底进行短距离移动时,效果甚至比游泳还好。科学家解释说:“琵琶鱼大多是潜伏性猎食者。为了适应生存需求,鳍已经进化成像肢体一样的结构,不仅有利于帮助它们在海底保持稳定,减少行动时对水流的影响,还可以尽量减小与环境的差别,保持伪装状态。”

琵琶鱼最有名的特征,就是在背鳍最靠前的位置上,有一根突出的骨头伸长成钓竿状,末梢有皮肤褶皱伸出,远看就像是一根带着鱼饵的“钓竿”。而且,这个“鱼饵”不仅外貌奇怪,还有一个神奇的功能是会发光——因为皮肤的褶皱上具有一种能分泌光素的腺细胞,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与氧进行缓慢的化学反应,就会放发出光线。在深海,阳光是很难照得进来的,但是,深海里的很多鱼类都有趋光性,琵琶鱼就用“钓竿”上的“小灯笼”来引诱猎物。琵琶鱼的一生,多半生活在深海的沙砾型海底,行动缓慢加上生性懒惰,很难追上那些行动灵活的猎物,因此就采取“守株待兔”的捕猎方式:在海底某处潜伏起来,一趴就是数个月,在漆黑的深海里,摇晃着钓竿状发光鳍刺,用光线去吸引猎物接近,当猎物进入捕食范围,它就突然张开大嘴,猛地把猎物吞下去。

不过,琵琶鱼用来诱惑猎物的光源,也经常会给自己招来敌人。但琵琶鱼的危机反应有效而快捷,它们会迅速把自己的“小灯笼”塞进大嘴,然后趁着黑暗迅速逃走,循光而来的大鱼失去了目标,只好悻悻离去。

琵琶鱼是一种古老的生物,在1亿年前的白垩纪就已经出现,地球居民的身份远比人类还要长,只是,人类对琵琶鱼的研究历史并不长。1891年,一位幸运的研究者在哥斯达黎加附近的太平洋上进行科考,偶然在科科斯海脊发现了一条红色的鱼类尸体,被证实为一种生活在深海的琵琶鱼。从那以后,科学家以这个标本为参考,获得了许多有关深海琵琶鱼的知识。可惜的是,在那次惊鸿一现之后,深海琵琶鱼似乎就销声匿迹了,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人们再也没有发现它的踪迹。

到了200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利湾水族馆研究所开展了一场科研探索活动,这场探索专门针对2000米以下水域中的海洋生物。当年年底,在加利福尼亚中部海域2600米深水下的塔内依海底山附近,一台远程遥控潜水摄像仪拍到了一张独特的鱼类照片,经过鉴定,正是深海琵琶鱼。2010年,研究人员又在此处发现了6条深海琵琶鱼,数目已足以支持对这个物种的勘测、分析。

在自然海域对深海琵琶鱼进行的第一次活体观测中,人们发现:红色或玫瑰红,并不是深海琵琶鱼仅有的两种颜色,它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体色会发生改变,个体较大的呈红色,较小的则趋向于浅蓝色,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为深蓝、紫色,最后才变为红色。

雄雌一体的繁殖方式

每到春夏两季,深海琵琶鱼开始繁殖。雌性琵琶鱼从幽暗、深邃的海底浮到海面,产下凝胶状的卵群,随后,受精卵便一直浮在海面上,直到被温暖的阳光孵化。可是,研究者对深海琵琶鱼的繁殖过程始终存有疑惑,因为在无数次的观测中,每一次发现的都是雌鱼,从未发现过雄鱼的踪影。那么,雌鱼产下的卵到底是怎么受精的呢?

迷惑的研究者开始着手对深海琵琶鱼进行解剖,希望能找到一条雄鱼,或者是它们雌雄同体的证据。果然,他们在深海琵琶鱼的下腹部找到了精腺。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不同个体的深海琵琶鱼精腺并不在相同的位置上,数量也有差别,更奇怪的是,每一个精腺中精子的DNA也不一样。

带着更深的疑惑,研究者深入研究,终于有了惊人发现——那些长在雌鱼下腹部的精腺,其实正是已经完全退化的雄鱼!这种“死了都要爱”的寄生式交配、繁殖的方式,在整个生物界都十分罕见。

在受精卵刚刚孵化的时候,深海琵琶鱼是雌雄平等的。它们一起在海面上生长、发育,以浮游生物为食,个体差异并不明显。发育到一定程度后,海洋表面的浮游生物再也无法满足它们生长的需要,雌雄琵琶鱼开始分道扬镳,各自生活,相貌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几个月后,已经成年的雌鱼长出了坚硬的牙齿,开始潜伏海底进行猎食。不过,雄鱼却没有进化出可以诱惑猎物的“钓竿”,甚至连消化功能都逐渐丧失了,仅靠吃一些有机生物来勉强维持生命,这成为雄鱼一生中最大的危机,因此在消化功能完全丧失之前,它们必须找到适合的雌鱼寄生,来完成延续族群的重任。

但是,海底深邃、寒冷,且过于广阔,雌鱼常常躲在某处,半年都不挪窝,因此对于雄鱼,要准确地发现雌鱼的行踪,可谓难上加难。事实上,能成功找到“对象”的雄鱼并不多,大多数雄鱼只能在孤独和饥饿中悄然死去。

不过,凭借极为发达的嗅觉,少数幸运的雄鱼还是可以确定雌鱼的位置,而且,成年的雌鱼也会释放出一种特别的气味,在黑暗的深海为雄鱼指引方向。当雄鱼找到个头远远大于自己的雌鱼时,便会冲向雌鱼的腹部,用带着倒刺的尖牙紧紧咬住雌鱼腹部的皮肤,不久,雄鱼嘴里分泌出一种特殊的酶,将自身的组织与雌鱼身上的皮肉连为一体,血管也逐渐相通。从此,雄鱼便依靠雌鱼腹部提供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为生,除了大得与身体不协调的性腺外,所有器官组织都消退得干干净净,最终变成雌鱼身上的一个肉状突起物。在一只雌鱼身上,研究人员往往会发现多个突起物,换句话说,一只雌鱼会同时拥有几只“失去自我”的丈夫。

尽管这种繁殖方式显得有些残忍,但在危机四伏的深海,这却是保证种族繁衍的有效方式。这种寄生式的繁殖方式,使雌鱼随时产卵都能得到精子,卵子受精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它们可以不受约束,随心所欲地在任何地方完成“交配”。同时,“一妻多夫”也确保了基因来源的多样性,从而让后代充满活力。

寓意“安康”的美食和良药

幽居在深海海底的琵琶鱼,无疑是神秘的,就连研究人员也往往只能依靠远程遥控潜水摄像仪,才能一睹它的身影。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大多数浅水琵琶鱼都是沿海地区的一种常见食用鱼。它的肉质紧密如龙虾,结实且富有弹性,胶原蛋白丰富,富含维生素A和C,以及钙、铁、磷等多种微量元素,味道鲜美;其鱼肝更有“海底鹅肝”之称,是清热解毒的美容佳品。在日本,可食用的琵琶鱼与素有“拼死吃”的河豚齐名,被誉为人间极品。在中国的东南沿海,琵琶鱼也是渔民们的优质食材之一,擅长各类美食的中华民族利用红烧、清蒸、慢炖等各种方法烹饪这种美食,也借它的学名鮟鱇(谐音“安康”)寓意平安、健康,寄托对家庭、亲人和朋友的美好祝福。

琵琶鱼不仅食用价值高,药用价值也不错。它的肝脏提取物对某些癌症具有抑制作用;鱼胆提取的牛磺酸和氨基乙黄酸,是消炎和清热解毒的良药;鱼骨焙干磨成粉,调上麻油可以治疗疮疖;胰腺中提取的胰岛素,可以用于防治糖尿病。

一些长相可爱的琵琶鱼还是水族爱好者的宠物。比如一种叫做“阿布氏单棘躄鱼”的琵琶鱼,由于生活在珊瑚礁海底,其胸鳍也已进化成臂状,肌肉相当发达,适合在珊瑚礁之间爬行,而且爬行速度远比游泳快。它的身体颜色艳丽,有时还会根据环境发生变化,非常适合养在水族箱里观赏。

猜你喜欢
钓竿深海猎物
蛙类捕食“神器”
三木落
钓竿与鱼
一根好的钓竿能用多久?
可怕的杀手角鼻龙
聪明误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引发海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