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 胡建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4)03—101—04
[内容提要]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在思想深处引导大学生确立根本价值目标,也是从更深层次的本质规律上引导大学生面对社会实践和价值选择等根本问题时树立正确的态度和立场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指明了努力方向,同时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成
一、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特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认为,“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1]这既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集中概括,也是对他们核心价值观现状与特点的基本描述。
(一)大学生的价值观处在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结构体系,但总的变化方向与社会价值观念变化一致,主流是积极向上、务实进取的。在基本价值取向上,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理想性、进取性特征和时代性气息。
(二)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也存着一定的多元化、模糊化、混沌化的倾向,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不明确化、边缘化等值得关注的价值认同危机问题。例如,在一些大学生心目中,爱祖国和爱人民这些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相对淡漠,他们有的极端重视个人利益,轻视甚至忽视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利益;有的否定民族文化,否定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甚至否定一切;有的好逸恶劳、损人利己,重物质、轻精神,重个人、轻集体,重享乐、轻奉献……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反映出他们对社会价值认识和自我价值判断的不协调,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偏离了正确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失去了正确的人生信仰;一些人对共产主义认识模糊,即使申请入党也更多是从满足个人愿望和追求个人发展、进步角度出发,忽视社会价值需求和精神追求,有的甚至表现出极端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取向以及对传统道德的叛逆和人生理想的失落等现象。
(三)大学生价值取向上呈现出明显的知与行、集体与个人、思想意识与实践能力偏离的现象。从个体角度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分化、错位和失衡,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当面对现实问题需要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时,他们更多是从个人的情感、利益需求的角度做出取舍和评判,表现出极强的个人本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倾向。如对专业和学校的选择,许多大学生更加注重对未来职业的影响,把学业看做走向仕途与掌控命运的敲门砖,他们对知识的经济效益关注远远超越了对知识本身价值的追求,忽视了知识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塑造和对心灵的熏陶。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构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抽象的,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具体体现。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地位、特点和价值观现状出发,结合十八大报告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个层面的要求,可以把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具体解析为“爱国守法、勤于学业、志存高远、爱岗敬业、诚信友善、文明和谐”。
(一)价值核心:爱国守法。爱国守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核心。爱国包含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内容。爱国作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内容,不仅是正确引导大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迫切需要,也是引导大学生破除民族自信心淡漠、爱国热情和爱国行动不统一现象的时代呼唤。“守法”作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内容,不仅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诉求,也是激发和培养学生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的品质、法治意识等素质的重要举措。
(二)价值前提:勤于学业。勤于学业是大学生的天职和永恒使命,也是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前提。这是由当代大学生的身份特点和时代要求决定的。勤于学业这一核心价值要求,是从知的层面出发,明确揭示了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首要任务。它一方面蕴含着当代大学生应自觉端正态度,充分认识不管是自身综合能力的养成还是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必须以丰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另一方面则要求当代大学生努力克服外界纷繁躁动的干扰,在宁静祥和的大学环境中潜心钻研、锐意进取,以深厚的文化积淀来充实精神世界。[2]
(三)价值灵魂:志存高远。志存高远是当代大学生的灵魂支柱和信念支撑,也是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灵魂。这是由大学生身份特点和高校的使命决定的。大学是大学生从求学走向就业的转折点,大学生在角色转换中将遇到形形色色的考验和挑战。志存高远这一核心价值要求,一方面蕴含着大学生应有高瞻远瞩的心态、深厚博大的情怀、锲而不舍的精神、乘风破浪的志向、洒脱通达的境界;另一方面则要求大学生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牢固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生奋斗的理想信念。
(四)价值体现: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体现。大学是大学生从求学走向就业的最后一站,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大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社会化的重要条件,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不可或缺的价值体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自己工作岗位的爱,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敬,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应该自觉遵守的道德要求。[3]
(五)价值主题:诚信友善。诚信和友善,在诸多中华美德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承下来的诸多美德中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和核心价值。诚信就是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友善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为善。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培养,把诚信友善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六)价值基础:文明和谐。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的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基础。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文明、和谐发展,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文明、和谐的文化精神。这一文明、和谐的文化精神的品质就是核心价值观。[4]“和谐”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文明和谐这一核心价值要求,蕴含着当代大学生应自觉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把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目标和个人的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做出价值选择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标准,把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杆。
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策略和路径
国家和人民对青年寄予厚望。引导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5]。当前关键是做好理论教育、实践引导、环境优化、制度建设等相关工作。
(一)坚持不懈地实施大学生理论武装工程,推动理论教育、实践引导与能力提升相结合,努力解决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上存在的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问题。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基础。注重引导当代大学生汲取传统文化营养和借鉴国外优秀思想道德资源。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引导和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重视把理论教育与品格养成、能力提升相结合。
(二)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优势,打造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虚拟空间相结合的教育合力,营造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社会环境。一要抓好校园内部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校内各种教育渠道和载体的重要作用,二要高度重视家庭环境建设,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三要全力优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积极推进社会主导文化与社会现实的整合;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导文化的开放性宽容性,吸纳合理成分,协调观念冲突,切实优化社会环境。
(三)强化刚性约束,以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固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积极成果。价值观作为人的一种内在追求,强调的是自律,对人的约束是“柔性”的,这并不能保障人们协调一致地奉行某些价值准则。尤其在社会转型期表现出的一些比较严重的道德失范、社会失序失调现象和人们的自律意识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更应该借助刚性约束机制,推动和保障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一要着力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二要坚持把价值观教育与法制建设、法制教育相结合。三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制度,推行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网络管理机制,确保大学生校园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思想教育研.2004(10)
[2]赵爱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93-195.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180-181.
[4]夏周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表述[N].海南日报.2012-12-20
[5]施小珍.中小学德育的国际化趋势[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5)
基金项目:201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项目编号:L13BZZ031);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高校思政专项课题《十八大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GZXS13031);2014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4lslktzizx-02)。
责任编辑/汪 洋